4月10日上午,市委副书记、市长覃伟中,市政协主席林洁出席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48名政协委员围绕经济、城市、创新、文化、生态和民生等领域建言献策。覃伟中表示,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牢记党中央赋予深圳的新时代历史使命,广泛汇聚包括政协委员在内的各方面智慧和力量,推动深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委员们在政协七届二次会议大会上发言。深圳特区报记者 齐洁爽 杨浩翰 摄
会上,陈伟民、马晓歌、费晓愈等13名委员先后发言,35名委员提交了书面发言。听取委员们的发言后,覃伟中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市政协和各位委员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委员们的发言紧扣“双区”建设,紧扣深圳发展的重点难点,紧扣市民企业关心的热点,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充分体现了政协委员很高的参政议政和建言献策水平。市相关单位要认真梳理、深入研究、充分吸纳,更好推动落实。
覃伟中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携手推动深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以实际行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希望市政协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不断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围绕抢抓“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等重大战略机遇,围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深圳改革发展多提宝贵意见建议,共同把深圳这座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让市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市领导艾学峰、黄敏、王强、田夫、吴以环、陈倩雯、王大平、姜建军、王宏彬、乔恒利、王幼鹏,市政府秘书长高圣元,市政协党组成员陈林,市政协秘书长梁增昌参加会议。
助推发展高度 体现城市温度
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干货满满
4月10日上午,在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上,来自各界别的13位政协委员一一登台,围绕综合改革试点、大湾区建设、数字经济、非遗保护以及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权益保护等诸多方面,现场建言献策,干货满满。
跨境医疗服务要破除“大门已开,小门未开” 办国际医院,看香港名医。2020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推出27条改革举措和40条首批授权事项,其中卫生健康相关授权事项就包括“探索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机制”。去年4月,深圳市又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医疗服务跨境衔接的若干措施》,在推动深港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方面又迈出一大步。 “探索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机制是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一道必答题,作为考生,深圳的表现可圈可点,答题不仅速度快,而且质量高。” 市政协民盟界别委员、龙华区政协副主席马晓歌发言时表示。 但是马晓歌认为,相对业界所期、居民所盼、融合所需,跨境医疗服务还存在着“大门已开、小门未开”的困境。他建议,加快法规供给,推动“宽入”政策,特别要用好特区立法权,及时出台配套的特区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宽入”政策予以明确和细化。同时,在机构准入方面,建议完善特区医疗条例,让深港澳办医主体平等准入。对于人员准入,建议港澳医师短期执业延长至5年,允许多点执业和多专业执业,为中青年港澳医师申请内地医师资格开绿灯,加快制定港澳护士、药师等准入规则,鼓励港澳各类医疗专才来深就业、创业。对于药械准入,建议争取上级授权进一步扩展可使用的港澳药械目录,扩大指定医疗机构范围,不断优化深圳的医疗条件。对于技术准入,建议对已在港澳临床应用的前沿医疗技术建立特别审核机制,便于先进技术的及时引进、应用和推广。 打造工业互联网“交通重镇” 5G意味着一片新的蓝海。目前,深圳已在全国率先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市政协民建界别委员、坪山区政府副区长费晓愈在大会发言上提出,要从“5G+工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体系等方面入手,将深圳打造成为全国数字经济中心城市。 费晓愈认为,深圳工业总产值连续多年位居国内城市首位,数字经济建设规模也领先全国,但在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方面却还不是“优等生”,根本原因不在于我们没有能力,而在于信息网络核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被“卡脖子”的情况,企业在具体实践中,对“5G+工业互联网”技术存在着“不想用、不能用、不敢用”的顾虑。 费晓愈建议,目前最急迫就是要大力建设“5G+工业互联网”核心节点,强化网络基础技术支撑,把深圳建设成为全国工业互联网的“交通重镇”。同时,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数据中心,促进工业数据共享和开放利用,实现多方数据的融合和价值创造,助力中小企业实现跨越式的创新发展。此外,制定推动“5G+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产业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切实打通“5G+工业互联网”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三链融合”,加速推进深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率先建成 “无废城市”样板 “无废城市”建设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2019年,深圳入选全国首批11个“无废城市”试点,通过政府、市场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构建了包含58项指标的建设目标体系,目前56项已经达标,走在全国前列。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深圳‘无废城市’建设与打造可持续发展先锋的目标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市政协九三学社界别委员、市水务局副局长沈凌云在发言中举例说,生活垃圾分四类处置,分别是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目前其他垃圾采用焚烧方式集中处置,其余3类生活垃圾的收运和处置分别由各区和各街道组织实施,存在着局部小散乱的问题,监管链条长、难度大。 “无废城市”建设是长期目标,沈凌云建议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优化“无废城市”的工作任务和指标体系,力争在深圳率先建成源头少排放、资源全回收、废物零填埋的“无废城市”样板,实现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别要建立固体废物全过程智慧化管理体系,整合打通各部门的管理信息平台,形成全过程可监控、可评估、可预计、可追溯、可共享的固废管理信息一张图。同时,将 ‘粤省事 ’ ‘深i您 ’这些市民认可度很高的微信小程序延伸到 ‘无废城市 ’建设领域,比如可以向资源回收企业和市民开放线上对接渠道,提供预约上门回收服务,充分调动市民参与资源回收的积极性。” 沈凌云说。 推进非遗传承共建人文湾区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向,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应当在这方面作出贡献,在共建人文湾区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市政协民进界别委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阮艺华表示,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做好属于深圳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展现中华文化自信,增强港澳文化认同,为“双区”建设添加助推器。 深圳既有沙头角鱼灯舞、疍家人婚俗、大鹏山歌等本土非遗项目,也有平乐郭氏正骨法等外地非遗项目落户,体现出深圳作为移民城市的开放包容特性。阮艺华指出,目前深圳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一共有214项,但国家级非遗项目只有7项,与北上广的差距较大,非遗资源与城市人口文化需求相比不相匹配,与此同时,深圳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还面临着缺乏综合性的非遗展示平台、非遗传承人老化断层等问题,非遗创新性发展亟待破题。 对此,阮艺华建议,推进非遗传承“在校园、在社区、在商圈”,鼓励高校和中小学校开发非遗课程,支持学生组建非遗社团开展活动,设立专题研究项目,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开展常态化的非遗传承活动,设立非遗在社区传承保护基地,以及设立非遗特色街区、非遗创新产业园,开展大湾区创新创意设计论坛和大赛,打造文娱+文创的非遗产业发展体系。此外,他还建议在挖掘本土非遗资源的同时引进优秀的外地非遗项目;建设非遗综合展示平台,如筹建深圳非遗展示馆,或在现有的博物馆中设立专题非遗馆,全面展示深圳的优秀非遗项目。 关注外卖小哥“痛点”制定权益保障条例 “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小哥就业灵活、时间自主、门槛低、收入还行,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加入。”市政协总工会界别委员、市总工会副主席古成在大会上的发言关注各类灵活就业人员、平台就业群体,聚焦该群体的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 当前,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平台型经济加速发展,新业态领域平台经济日益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和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深圳新业态领域平台经济也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古成介绍,我市新业态领域行业和区域集聚发展特征明显。“要加大建会入会力度,在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统筹下,推出针对新就业群体的专项帮扶保障体系,切实把他们吸引过来,组织起来,稳固下来。”古成建议,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工会、行业协会、平台企业及职工代表共同参与,围绕大家最关切的收入分配、工作时长、劳动安全等问题开展广泛协商,制定新业态领域劳动关系规范与行业准则。 他还建议制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条例,建立劳动关系风险隐患排查预警和处理机制,同时抓紧出台相关的行业发展规范及相关标准,建立专项统计、信息沟通、数据共享、协调处理等制度,为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的治理提供精准数据与信息支撑,进而更好地稳定和带动就业。 现场原音 作为国内重要的金融中心,深圳已成为中国财富“聚宝盆”之一,发展财富管理的基础条件优越。深圳要打好“政策牌”,制定出台支持财富管理中心的政策,与金融企业扶持政策、金融科技政策、创投政策等形成合力。同时,打好“特色牌”,重点支持布局跨境理财、智能理财,鼓励数字人民币、区块链、人工智能在资管领域的场景应用。 ——市政协民革界别委员、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陈伟民 深圳承载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崇高使命,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方面理当走在前面、勇当尖兵。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科学精准保护生物植被,打造与超大型城市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生态格局,培育具有深圳特色的森林生态系统。 ——市政协农工党界别委员、市生态环境局盐田管理局局长姜文清 2021年前海“扩区”,深港合作迎来新发展机遇。未来,深港之间如何实现深度融合,关键在不断推进深港之间“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比如,加快深港两地机场间快速轨道交通,争取实现深港机场航站20分钟内直达;在前海开展数字人民币应用试点,鼓励企业开发跨境移动支付应用等。 ——市政协致公党界别委员、南山区副区长叶春 深圳是海峡两岸学生棒球联赛总决赛指定的举办城市,至今已成功举办3届总决赛。深圳应率先一步建设全国“棒球之城”,打造城市新名片,以“棒棒”的运动、“棒棒”的赛事、“棒棒”的朋友,营造国际化城市环境,吸引更多国际人才,为两岸融合、祖国统一贡献深圳力量。 ——市政协台盟界别委员、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行政经理彭琛 发展势头强劲的民营中小企业群体是深圳经济创新增长重要动力,要加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化转型协同生态,大力推广行业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创新突破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高端要素,打造数字化转型协同生态,完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基础支撑体系。 ——市政协工商联界别委员、深圳中航信息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常远 深圳要抢抓RCEP机遇,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发展,支持企业在RCEP成员国建立海外直采中心,构筑境外战略资源基地,培育多元化全球供应链网络,加强高水平经贸规则对接,持续开展RCEP规则一国一策跟踪研究,帮助企业全面准确理解协定的内容,同时加强企业合规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产业化解争端、抵御冲击的韧劲。 ——市政协无党派人士界别委员、坪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友添 香港和深圳都拥有各自丰富的影视产业资源,深港两地影视产业“合则两利、和则大利”,应充分利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契机,在前海规划设立“深港影视产业园区”,将香港优质的影视产业要素引进前海,形成深港影视合作发展的集聚效应。 ——市政协新闻出版界委员、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巢乃鹏 港澳青年是“一国两制”事业的未来,建议将港澳青年实习计划从企业延伸到社区、街道办,在每个区选择一个工作优秀的街道办,作为实习对接机构,通过与港澳两地青联、青协等机构及地区社团合作,定期选拔一批港澳青年,到街道办实习,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深圳社会,建立起正确的国家观。 ——市政协特邀香港界别委员、正思香港顾问公司董事长陈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