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侨故事丨马伟武:从包装印刷到创意文化,这位潮商一直很“潮”

来源:晶报发布时间:2023-07-24
  

  开栏语:深圳作为广东省重点侨乡之一,祖籍深圳的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逾100万人。他们历来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办教兴学、捐款捐物,倾力支持家乡建设,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成为深圳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晶报社联合深圳市委统战部(深圳市侨办、市侨联)推出“记录侨故事”系列专栏,通过挖掘他们的故事,展现广大侨胞始终心系故土、对祖(籍)国和家乡从未改变一往情深的眷恋之情,记录奋斗向上、启迪后人的宝贵记忆与精神财富。


本篇

我们将走近马伟武

聆听他的家国故事

图片

  

  人物简介

  马伟武,1946年出生,祖籍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深圳市荣誉市民,力嘉国际集团董事长,中国包装联合会参事会副主席,深圳市侨商国际联合会名誉会长。曾任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侨商国际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等职务。

  1970年在香港成立“力嘉纸品”公司,1986年到深圳横岗投资,1994年成立力嘉国际集团。2011年创建力嘉创意文化产业园,该园区连续8年成为深圳文博会分会场。2013年,在东莞市桥头镇创建力嘉环保包装印刷产业园,致力于促进包装印刷业发展和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多年来,他热心公益事业,累计捐赠超1亿元。先后荣获深圳市光彩事业贡献奖、“南方·华人慈善盛典”慈善人物奖、全国优秀包装工作者、毕昇印刷杰出成就奖、世界杰出华人奖、中国纸包装行业终身荣誉成就奖等称号。

  清晨5点,起床。这是马伟武几十年来养成的习惯。

  然后,开始在园区做运动,在泳池里游上大约半个小时。

  马伟武身材魁梧,今年77岁了,但是依然神采奕奕,外貌看上去也比实际年龄要小很多,或许这就是他多年来一直坚持体育锻炼的结果。

  吃完早餐,马伟武就下工厂,到处巡视。有时候看到一些不规范的地方,他会立即提出整改的要求。

  工厂位于他在园区居所的同一栋楼楼下。“我们以厂为家。”马伟武告诉晶报记者,“我认为这是人生的一种享受,当然,在厂区巡查也是我做运动的一种方式。我就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态,希望力嘉可以一直延续下去。”

  

图片

  马伟武接受晶报采访(图片来源:晶报)

  

香港打拼 

9000港元起家 


  1946年,马伟武出生在广东潮阳和平镇里美村的一个普通家庭。

  1959年,马伟武和母亲、弟弟马馀雄以及一个堂妹一起申请单程证去了香港,投靠在那边的父亲。

  马伟武的父亲最初在香港是做小生意的潮州商人,只是后来生意失败了,不得不到外面去打零工。“主要是在码头做‘咕喱’,给人搬东西。”马伟武这样介绍他父亲的工作。在广东话中,“咕喱”是英语coolie的音译词,就是“苦力”的意思。

  “我爸爸当时主要是在香港广东道九龙仓码头(如今的海港城位置),这些很多潮籍人聚集的地方做‘咕喱’。有工作人家就叫他一起去干,没有他就只能是坐在那里‘食白果’(广东话,指白忙活)。”马伟武说,“那时候我们在香港是有上顿没下顿,生活其实还是很辛苦的。”

  迫于无奈,初到香港不久的马伟武只能出来打工,尽管当时他的年龄只有13岁。一开始,他就去了熟人的大排档给人洗碗。马伟武解释,因为进工厂打工是需要身份证的,起码要16岁才行,而他年纪太小了,只能干洗碗这种不需要身份证的活。

  一年之后,在申报身份证的时候,马伟武就把年龄虚报大了2岁。后来他又在一个也到了香港的小学同学的介绍下,进了一家纸品厂工作。时至今日,马伟武仍然清楚记得,他进纸品厂的时间是1960年的下半年,月薪30港元。

  “进去之后,因为有熟人照顾,很快就熟悉了这一行,慢慢地也算是入行了。不像你们年轻人现在喜欢做哪一行才入哪一行,我入行可算是被迫的。我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做一些纸箱包装之类的工作。”马伟武说。

  由于有熟人领入行,再加上年轻学东西很快,而且人又努力肯干,很快马伟武就成了纸品厂的技术工。有了技术之后,马伟武就一边做一边跳槽,工作之余,还到夜校进修,到了20岁的时候就已经当了厂长。

  “但是,你知道我们潮州人的啦,不会甘心打一辈子工的,个个都想做老板。”马伟武告诉晶报记者,1970年,他用大约9000港元积蓄在香港观塘康宁道租了“一个阁楼”,创办了力嘉纸品公司,正式走上创业之路。

  

图片

  

  1970年,力嘉纸品公司在香港观塘康宁道创立

  “我自己买了几台原始的手工设备,主要是一些订盒机、缝线机、压纹机。”马伟武表示,最初公司里的老板和员工加起来就他一个人,“白天出去接单、送货,晚上回来生产加工……”实在是忙不过来就叫家人来帮工,或者找以前的老工友下班后来帮忙。

  关于“力嘉”两个字,马伟武有一个解释,就是“力不到不为财,还要精神可嘉”。这句话最终也内化成了力嘉公司的企业精神。通过奋斗,工厂一步步地发展壮大。1973年,他在观塘瑞宁街50号地下(即底楼)连阁楼租下200多平方米的地方,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

  20世纪70年代中,香港电子工业高速发展,计算机、收音机和电子表非常流行,也带动了彩色印刷业的发展。马伟武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遇,拿到了不少订单,企业得到升级拓展,业务开始涉及到印刷。

  

图片

  1978年,力嘉在香港观塘鸿图道自购厂房

  1978年,马伟武的弟弟马馀雄正式加盟力嘉,并且他们在香港观塘鸿图道自置新厂房,扩大发展。1980年,马伟武的长兄马余略又从广州来港加入力嘉,马氏“兄弟班”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不断把企业做强做大。

  

投资深圳

爬上工厂天台找手机信号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力嘉在香港鸿图道已发展成为拥有200多名工人和2万多平方呎(约1900平方米)厂房的大型企业。但与此同时,力嘉在香港也面临着土地成本高、招工难和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等发展瓶颈。

  而让人振奋的是,时值祖国改革开放,乘此东风,马伟武兄弟跨过罗湖桥,到深圳实地考察。

  “之前我曾经在眼镜行业做过,认识了一些朋友,他们当时在横岗投资建厂。我们聊天的时候,有人就说:国家搞改革开放,内地现在也开始发展了,而且内地有很多年轻人,工人也便宜、容易请。”

  因此,马伟武兄弟最后选择了具有优越地理位置,但还是一片荒芜的横岗(那时候还叫横岗村),作为力嘉在内地投资的第一站。

  1986年,力嘉在深圳横岗的观音山脚,租用了一座600平方米的厂房,带领从香港带来的10多位技术人员,通过以师带徒的方式,带领数十名内地年轻工人,开始投入生产。

  中国的改革开放最初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深圳的力嘉同样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刚到横岗,马伟武看到的人衣着多是灰色调的、简单朴素,房屋低矮陈旧,街道狭窄,车辆不多,晚间灯火昏暗、一片寂静。

  “那时候我们横岗的厂房外都是菜地,那里真是穷乡僻壤。过去横岗是很缺电的,还有水、物流、通讯等,都不像现在这么方便。”马伟武给晶报记者讲了一件趣事:“当时我们在深圳的工厂要跟香港公司联络,要拿个‘大哥大’电话,爬上高高的天台,到处去找手机信号,才联系得上。”

  

图片

  1986年,马伟武在横岗村

  “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一直需要克服的困难。没有水,我们就自己打井。没有电,我们就自己买发电机。但最初从香港过去,交通确实很不方便,我们从罗湖到横岗的工厂就差不多要两个小时。”

  马伟武说,当时最怕的就是雨天,每逢下雨深惠路(如今的龙岗大道)就会出现内涝,货车在路上一堵就是大半天,回不了香港,损失比较大。

  后来,深圳各地建设热火朝天,经济高速增长,内地纸品市场需求旺盛。在这种经济形势下,力嘉订单如雪片飞来,年产值屡创新高。

  马氏兄弟乘胜追击,在1989年投资兴建横岗力嘉纸品大厦(即现在的力嘉创意文化产业园一期),并斥资购买了横岗观音山下10多万平方米的荒地;1990年引进美国制造的瓦楞纸板生产线;1992年自资购地建立力嘉工业城;1993年引进德国生产的高宝、海德堡等先进印刷设备,扩充了印刷业务;1994年,力嘉工业城一期落成,同年成立力嘉国际集团,拥有4000多名员工与13家附属和联营企业,业务遍及瓦楞纸板纸箱、彩盒和纸制精品三大领域,实现了从中型企业到大型企业的成功跨越;1996年力嘉进入高速发展期,及至20世纪90年代末,力嘉客户遍及欧美、日韩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产品范围涵盖众多国际知名品牌,每年营业额约6亿港元。

  到21世纪初,力嘉公司已显露出强劲的发展态势,自2004年至今,每年都跻身“中国印刷百强企业”行列。在这种利好形势下,力嘉尝试开创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将拓展市场的“触角”陆续延伸到全国各地。

  2002年,力嘉携手佳宁娜、民生、香港建业和京晖,五大集团共同投资26亿元(总投资超60亿元)兴建深圳平湖华南城,创建了国内首个华南城印刷纸品包装交易中心。

  

图片

2002年5月,华南城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右一为马伟武

  “我和佳宁娜集团董事长马介璋当时都是深圳市政协委员,在他跟我提到在深圳建设一座原料城的想法后,我兴趣很大。他们几个手里有皮草、服装、电子这些资源,但没有印刷包装,我正好能补上这块,于是就成了华南城早期的股东之一。”马伟武说。

  

深耕粤港澳大湾区

创意纸凳被嘉宾抢着带走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力嘉同广东其他外向型企业一样,承受着订单减少、利润率下降、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上涨等严峻考验。

也是在这一年,深圳成为国内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团给深圳的评语是:“深圳在设计产业方面拥有巩固的地位。它鲜活的平面设计和工业设计部门,快速发展的数字内容和在线互动设计,以及采用先进技术和环保方案的包装设计,均享有特别的声誉。”

  

图片

马伟武认为,力嘉的品牌价值要得到提升必须通过文化产业

  马伟武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契机,“三来一补”来料加工型企业的时代已经过去,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将是包装印刷业将来发展的出路,力嘉的品牌价值要得到提升,必须通过文化产业。

  2011年5月,马伟武带领团队利用旧厂房进行改造,将印刷包装与文化创意相结合,在深圳横岗创办了力嘉创意文化产业园。该园区连续8届成为深圳文博会分会场,先后荣获国家级“AAA旅游景区”“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多项荣誉。 

  2015年12月4日,第十一届“创意十二月”暨2015“创客+”狂欢节开幕式在深圳欢乐海岸举行。开幕式结束后,参加活动的众多嘉宾纷纷把自己在现场坐的凳子或座椅带回家。而这些使用瓦楞纸板做成的凳子和座椅,都是力嘉创意文化产业园的杰作,是根据人体力学设计的,不但结实耐用,而且可回收再利用,体现出环保与创新的理念。在当日的开幕仪式上,上百位嘉宾全都坐在力嘉做的“纸”上,让无人机、机器人这类高科技产品都略显“失色”。

  在致力于印刷包装与文化创意互融的同时,近年来,力嘉国际集团继续深耕大湾区,在香港、深圳、东莞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积极布局。

  2014年在东莞市桥头镇建立了力嘉环保包装印刷产业园,此外又在该产业园内先后打造了一个粤港澳大湾区3D科创实验基地,首个包装印刷行业产业学院——东职力嘉包装产业学院,以及一个户外社会实践基地——力嘉生态农场。2023年,更是在东莞产业园二期园区建设“力嘉数字城”,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

  “当然,我们在深圳那边的力嘉创意文化产业园不会放弃,目前深圳的二期项目也正在加紧建设中。”马伟武补充道。

  “力嘉决定在东莞桥头发展,是因为这边是国家指定的环保包装名镇。我们这边的产业园功能分区非常清晰,厂归厂,园区归园区,有企业馆、博物馆、展示厅、多功能厅,还有创客空间、3D打印、数字印刷、产业孵化基地等。”说到此,马伟武非常自豪地指出,“我们的园区现在可是‘广东工业精品旅游线路’啊,而且还在4月份获得了2023年度‘广东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称号。”

  2023年6月28日,晶报记者在东莞桥头镇的力嘉环保包装印刷产业园内参观时,见到了面积更大、更结实耐用、完全由瓦楞纸制作而成的力嘉创意产品“纸上咖啡馆”——人坐上去休息,跟在普通咖啡馆的体验并无二致。

    

图片

力嘉创意产品“纸上咖啡馆”

  

热心公益

捐8000万建设家乡中学

  跟很多潮商一样,马伟武秉承了爱国爱乡、热心公益的传统,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后还不忘回报家乡、回报社会。

  力嘉中学位于汕头市潮阳区和平镇里美村,是潮阳南侨中学的高中校区。这是马伟武和弟弟马馀雄合力捐建的一所中学。

  2010年,马伟武和马馀雄兄弟筹集4000万元,捐建了学校的教学楼、科学楼、行政楼、教师宿舍和体育馆等一期工程。接着,马伟武又分别在2013年和2014年续建了两栋学生宿舍楼,在2020年续建了学校综合楼和400米标准运动场,进而令他们在这所学校的总捐款额达到了8000万元。

  马伟武告诉晶报记者,自己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出来闯社会,“最遗憾的事,就是读书读得少了”。

  “大概是2010年6月的时候,当时潮阳区和平镇的领导带我们去南侨中学参观。”在学校教学楼的天台上,在一间用铁皮加建起来的临时教室,马伟武看到108个学生正挤在里面上课。

  “教室里只有几把牛角扇在那里不停地吹着,虽然风是吹过来了,但依然是热辣辣的,我站在那里一会儿都受不了,更何况是他们学生一直坐在那里上课?我真的被他们震撼到了。”

  “老实说,我们‘做厂的’挣钱不算多,都是一边做,一边买设备、扩建厂房的,平时口袋里没有多少余钱的,我们很多钱都是靠融资向银行借的。”马伟武表示,“但是,那一刻我就和弟弟马馀雄商量,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想办法帮忙把学校建好。”

  为了确保学校建设工程顺利进行,他们把一处位于黄金地段的工厂卖了,同时用自家的产业作抵押向银行贷了款,合在一起才凑足了4000万元捐款。

  在力嘉中学规划建设的过程中,马伟武、马馀雄兄弟每个周末都要轮流从香港或深圳回到潮阳,在学校的建设工地上亲自检查施工的进展,严格把好工程质量关。

  “捐建学校这件事,一定不能失败,因为我们兄弟都是在那里出生的,所以我们都要亲力亲为。”马伟武解释道。

  

图片

马伟武(右)与胞弟马馀雄

  学校建成以后,马伟武兄弟还时刻关心学校发展,出资130多万元设立了汕头市潮阳区南侨中学力嘉集团奖教奖学金,用于奖励那些教学和学业成绩优异的师生。

  除了捐建力嘉中学,马伟武过去也曾为汶川、玉树地震捐款赈灾,为广东省的扶贫事业和深圳市的公益事业捐款捐物。迄今为止,他已累计向社会捐款超过1亿元。

  鉴于其在包装印刷领域及社会慈善方面作出的贡献,多年来他先后荣获深圳市光彩事业贡献奖、“南方·华人慈善盛典”慈善人物奖、深圳市荣誉市民、汕头市荣誉市民、全国优秀包装工作者、毕昇印刷杰出成就奖、世界杰出华人奖、中国纸包装行业终身荣誉成就奖等多个荣誉称号。

  “力嘉是我创立的,到今年已经53年了。我最大的感想就是,如果你选择了某个目标,就一定要坚持下去,并做好它,做到有成绩出来为止,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就像我们兄弟捐建力嘉中学那样,尽你所能,做能做的事,是非常有意义的。”马伟武感慨道。

  (署名外,本文图片均由马伟武提供。参考资料:广东侨商网、龙岗政协、精彩横岗、汕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