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侨故事丨刘惠强:情系故土,率先在纽约华埠中心升起五星红旗

来源:晶报发布时间:2022-11-17

  
开栏语

  深圳作为广东省重点侨乡之一,祖籍深圳的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逾100万人。他们历来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办教兴学、捐款捐物,倾力支持家乡建设,发挥过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成为深圳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晶报社联合深圳市委统战部(深圳市侨办、市侨联)推出“记录侨故事”系列专栏,通过挖掘他们的故事,展现广大侨胞始终心系故土、对祖(籍)国和家乡从未改变一往情深的眷恋之情,记录保存奋斗向上、启迪后人的宝贵记忆与精神财富。

  本篇,我们将走近刘惠强,聆听他的家国故事。

  

图片

人物简介

  刘惠强,1954年出生,深圳大鹏王母石禾塘人,美籍华人。曾在深圳的无线电厂工作,其父母于1964年至美国定居,从事餐饮行业。1982年,刘惠强前往美国谋生,早年从事汽车运输和维修工作,后于1988年开办贸易公司。

  曾任美国纽约大鹏同乡会主席,组织同乡会在纽约华埠中心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创办奖学金、敬老餐,修缮已逝老华侨墓碑。

  去美国那年,刘惠强28岁。一晃,40年过去了。

  在深圳的时候,刘惠强是个“多面手”。其中有些本领,他在美国也用上了,比如开车、修车,那是他的谋生手段;又比如舞麒麟,那是他传承给后辈的传统文化技艺。

  他办的几件大事被广为称道:在纽约华埠中心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修缮老华侨墓碑,办奖学金、敬老餐;他做的点滴小事也挺实在的:去外地送货时,顺便采购物美价廉的物品,帮同乡会节省开支……

  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各种各样的细节,有的历历在目、如数家珍,有的却记不清了,那是因为他在2008年做过脑部手术。在康复期间,他甚至有3年不能正常走路。

  除了那段时间之外,他长期坚持给多家侨团帮忙。驱使他的,是挥之不去的故土情和守望相助的热心肠。

大鹏“林冲”,多才多艺

  刘惠强1954年出生在深圳大鹏王母。他回忆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学技术挺快的,干过很多不同的活儿。

  1972年到1973年,生产大队安排他参与“打山洞”的工作,就是从山里水库引水出来灌溉农田。

  后来,他又被派去学开汽车、开拖拉机、修汽车。1977年,他被调往宝安县城深圳镇的无线电厂工作。

  1980年,大鹏把他调了回去,让他带徒弟修车。当时,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每月工资有十几二十元,但刘惠强的徒弟们能拿到二三十元,因为他把徒弟修车赚来的钱都分给他们了,自己没有留。因为这点,他的徒弟颇令旁人羡慕。

  刘惠强还会吹军号,又学过射击和修枪,所以在公社当过司号员,又帮着训练过民兵,人送绰号“林冲”。林冲本尊是《水浒传》里的禁军枪棒教头,刘惠强的这个绰号当然只是戏说。刘惠强也会舞麒麟,十来岁时就偷学过。他小时候有时在姑妈家住,那个村里有舞麒麟、搞武术的,他就借机偷师了一番。

  20岁的时候,刘惠强在大队拉手风琴,大队书记看见了,问他会不会舞麒麟,然后让老师傅教他,帮他提高。这下,刘惠强算是科班出身的了。学成之后,他又教起了年轻人。那时,他可能没想到,自己日后还会把这门手艺带到美国去,传给在那里生长的后生们。

美国谋生,干的主要是老本行

  1964年,刘惠强的父母就去了美国。他大姨一家去得更早。在那边,他们都以开餐馆为生。

  1982年,刘惠强和妻子也移居美国,先到了威斯康星州,那里华人不多。刘惠强大舅子一家人都在纽约,第二年,刘惠强开车带妻子去纽约探亲,发现那里有很多华人。妻子喜欢上了纽约,就先住下了。刘惠强回到威斯康星州待了一段时间之后,当年年底也搬到了纽约。

  刘惠强找了一份开货车的工作,周薪大约250美元。那家公司有十几辆奔驰货车,还有一辆装卸货物用的铲车,刘惠强后来把这些车的修理工作也承担了,周薪加到了350美元。老本行得心应手,干得还不错。

  但是,刘惠强被老板娘无端指责了两次之后,很不愉快,就跳槽去了另一家公司,负责开车给餐馆配送物资。当时,对方告诉他,工资可以随便开。但他是个老实人,也不敢多要,就要了大约390美元的周薪。

  1986年,刘惠强开起了餐馆。他不会下厨,有时在厨房打打下手,有时帮帮外面。因为弟弟、妹妹在美国出生,会英语,刘惠强也跟着学了点,可以简单招呼客人。

  1988年,刘惠强开了一家“深圳贸易公司”,自己开车送货。公司的名字,是老朋友李广镇的主意,李广镇当时是深圳市副市长。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李广镇在大鹏工作,在大鹏公社当过书记。

  听说刘惠强要开贸易公司,李广镇就建议把“深圳”放进公司名字里,别人一看就明白老板来自深圳,身居美国的同乡们也会更乐意帮衬公司的生意。这招确实起了作用。当然,刘惠强的生意伙伴也不限于华侨华人。

  勤勤恳恳几十年,刘惠强在美国养大了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女儿排行老大,生下的一对儿女也都长大了: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女儿在读法律专业。刘惠强的大儿子开了家运输公司,自己驾着货柜车跑外州,一去就是一个星期以上。小儿子在犹太人的疗养院负责维护电脑。

点点滴滴,为侨团出一份力

  在平淡无奇的工作中,刘惠强也善于发掘机会,为侨团作贡献。

  比如,开车送货去纽约隔壁的新泽西州,就顺便帮同乡会采购物资,那里的物价比纽约低很多,这样能帮同乡会节省一些开支。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刘惠强至今还记得当年的价格:同乡会搞活动要用的汽水,纽约每箱卖8美元多,新泽西州只卖3到5美元。纽约的打印纸每包卖20多美元,新泽西州只要十几美元……

  因为经常送货,刘惠强跟一家水果批发公司比较熟。他有时就自掏腰包,买些水果送给同乡会。

  有一次,刘惠强在同乡会会所附近的街边看到有老人站在寒风里等救济餐,而救济餐的分量很少。于是,他决定由同乡会出面,每月派两次敬老餐,启动资金是他自己出的。他开的“深圳贸易公司”在给一家餐馆送货,他就从餐馆采购炒米粉作为敬老餐,餐费从货款里扣除。炒好的米粉,也是他自己开车从餐馆拉到同乡会楼下的。

  那是1998年。那年,刘惠强当选纽约大鹏同乡会主席,办了几件大事,敬老餐就是其中之一。

  图片

2019年,刘惠强(左一)

出席纽约大鹏同乡会100周年庆典

暨春节联欢晚会

  为了办敬老餐,刘惠强动员了同乡会的一些元老捐款。同乡会搞春宴的时候,有麒麟、舞狮拜年的环节,他就跟会员们说,大家包给麒麟队的红包可以留名,会一分不少地用于敬老餐。经过这样一发动,很多人就积极包红包。而且,此后每年都有会员、职员和爱心人士捐款。

  敬老餐主要派送给同乡会里的退休人士,大约有600多人。每月两次,派的是米粉或者饭,后来改成了一次餐包、一次饭。一直坚持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敬老餐才暂停了。

飘扬的五星红旗,
隔不断的血脉联系

  1998年7月9日,刘惠强组织纽约大鹏同乡会在会所升起五星红旗。这是纽约华埠中心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轰动全城。当时的中国国务院侨办主任郭东坡、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邱胜云主持了升旗仪式,到场的还有纽约地区70多个侨团的领导。

图片

纽约大鹏同乡会升旗仪式大会留影

  华埠,就是唐人街。纽约的华埠中心,是指唐人街的中心地带,有几条街的范围。这里是华侨华人的聚集地,也是各国、各族裔人士领略中国风情的热门去处。由于历史原因,华埠中心迟迟没有升起五星红旗。

  原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遭到西方封锁,国内外环境复杂,对外宣传没能很好地传播到华侨华人群体。不少海外华侨华人对新中国不太了解,没有迅速建立起认同感。

  1979年中美建交后,纽约的部分侨团挂起了五星红旗,但华埠中心仍然没有悬挂五星红旗。刘惠强说,很多华侨华人都是早年移居美国的,纽约大鹏同乡会的很多元老、顾问也对新中国不了解。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有一位顾问建议挂五星红旗,但有些老华侨不同意,最后开会决定:挂同乡会会旗,不挂五星红旗。

  但刘惠强一直觉得,应该在华埠中心升起五星红旗。直到1998年,天时地利人和促成了这件事。那年是改革开放20周年,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强大,海外的华侨华人有了越发坚实的后盾。就在前一年,香港回归祖国,极大地鼓舞了民族自豪感,纽约大鹏同乡会也组织了庆祝活动,充满深圳文化特色的舞麒麟表演让人眼前一亮。

  刘惠强当上纽约大鹏同乡会主席后,为了升五星红旗的事情积极奔走,做了很多说服、协调的工作。

  刘惠强对同乡会的元老和顾问们说:“我们的家乡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上,所以应该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一番思想工作之后,元老和顾问们都同意了他的意见。

  1998年2月2日,同乡会会员大会一致通过:在会所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刘惠强又跟中华公所以及熟悉台湾地区的侨团打好招呼:纽约大鹏同乡会要升五星红旗了,希望大家相安无事。

  台湾地区闻讯后,写信给纽约大鹏同乡会,想阻止这事。刘惠强坚决回绝:“我如果挂了你们的旗子,以后还怎么回大陆?我就是要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

  为了避免升起五星红旗后遇到麻烦,刘惠强还找人跟唐人街的社团人员沟通,让他们不要惹事,对方也同意了。

  美东华人社团联合总会的主席帮忙致信给中国国务院侨办,请郭东坡主任为纽约大鹏同乡会的升国旗仪式授旗。

  1998年7月9日,郭东坡利用访美的机会,出席了升旗仪式,并向刘惠强授旗。众多侨团代表和华侨华人共襄盛举,会所门前的马路被围得水泄不通,醒狮欢舞,锣鼓喧天。

  在同乡会的二楼阳台上,刘惠强小心翼翼地把五星红旗挂出,郭东坡在他身旁托旗、展旗。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纽约华埠中心迎风飘扬起来,现场掌声响成一片。

  刘惠强回忆说:“大家都非常激动,他们都认同我说的——祖国是我们海外华侨华人的坚强后盾,只有祖国强大,我们海外华人的腰杆才挺得直,不会被人欺负。”

  仪式进行得很顺利,刘惠强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图片

升旗现场(视频截图)

  太平洋隔不断华侨华人与祖籍国、与家乡的血脉联系。

  中国遭遇重大灾害时,比如汶川大地震、雅安芦山地震后,同乡会成员慷慨解囊捐助,爱心如潮。

  每逢中国传统节日和大事喜事,同乡会的庆祝活动也是少不了的。在活动中助兴的舞狮、舞麒麟,得到过刘惠强的指导。他回家乡大鹏探访的时候,也会帮助当地的龙狮协会传授技艺。

  刘惠强赴美后第一次返乡是在1999年,他应邀出席了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简称高交会)。

  正是在那届高交会上,腾讯公司的马化腾拿着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到处推销,最终拿到了公司发展史上最为关键的第一笔风险投资——IDG(美国国际数据集团)与盈科数码共同投资220万美元。

  现在,腾讯已是全球顶级互联网公司,深圳成为闪耀世界的科技创新之城。记者对刘惠强的采访,也是通过腾讯开发的微信软件完成的。

  时代的巧合,总是这么别有意味。

奖学金让后辈记住来处

  刘惠强在同乡会设立奖学金,出发点也是对传统的继承、对血脉的延续。

  有一回,刘惠强的小儿子带着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到家里,刘惠强就问她是哪里人。她回答:“我不知道我是哪里人,但是我知道我妈妈是大鹏人。”

  这让刘惠强很有感触。他也知道,在美国长大的很多华裔孩子不清楚这些。“所以,我打算办一个奖学金,让大鹏的后代知道自己是‘大鹏人’。等他们工作了,也可以来同乡会帮忙,甚至捐助同乡会,或者孝敬同乡会的老人家。”

  奖学金就这么在1998年创立了,延续至今。

  2019年记录存档的奖学金规则显示,每年评奖一次,同乡会会员的子女都有资格参评。奖励对象是小学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学生,各组的奖金分别是每人300美元、500美元、800美元,每组评出学习成绩的前三名来获奖。

图片

2019年记录存档的奖学金规则

  客家人的侨团纽约崇正会也设立了类似的奖学金。有一年,有4个华裔孩子考大学都是满分,但按规定只能有两位获奖者,要抽签决定了。刘惠强当时身兼崇正会会董,他说:“难得有4个都满分的,全都给他们吧!”大家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都同意了。

慎终追远,功德无量

  除了帮助年轻一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住故乡深圳,刘惠强还很重视慎终追远。

  他在中华公所的墓园里发现,很多碑石都被泥土掩埋了。1998年,他就自己开车买来材料,然后运到墓园,修缮墓碑。同乡会有十几位成员也报名参加。他们清理了掩埋墓碑的泥土,发现大鹏籍人士的墓碑就扶起来,用木棍、水泥加固,弄得整整齐齐。冒着小雨干了两个星期,最终修缮了90多块墓碑。

  这里还有个插曲。

  快完工的时候,沙子不够用了,他们想在墓园借用一点,途中遇到了墓园的老板。对方一度误以为他们是来“抢生意”的,所以很不乐意,甚至想破坏他们的成果。

  不过,这老板也确实观察到刘惠强他们冒雨干了两个星期,又了解到刘惠强是同乡会主席,干这事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故乡的先人们,所以很感动,认可了他们的劳动。

  刘惠强他们就是抱着义务劳动的念头去做的,但同乡会的元老、顾问们觉得,事情办得很好,还是应该拿点报酬。同乡会最后研究决定了报酬的标准:每人每天30美元。

  这些墓碑修缮完成后,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都有人闻讯前来祭拜先人,刘惠强开车带他们去现场。他们要给刘惠强酬劳,他都一一谢绝,而是请他们把钱捐给同乡会。

热心公益,大爱无疆

  刘惠强不仅在华侨华人中间很有人缘。他的名声早就“出圈”了。

  他家不在华埠,邻居里除了华侨华人,更多的是其他族裔。但整条街的人都认识他,见到他都会打招呼。

  这是因为,他是个“资深”热心人,从1999年就开始做义工:早上帮着搬运垃圾到垃圾车上。

图片

刘惠强帮忙搬运垃圾

  2022年,刘惠强做义工时偶遇一位已退休的车长,对方感叹:“你还在帮忙啊!”

  刘惠强说:“是呀!就当是做运动啦!”

  他还告诉对方,自己退休后,服务范围从1条街扩展到了4条街,一个星期做两天,每次从半小时增加到两小时。一场大病复原后,负重能力从20磅(约9公斤)提高到了现在的几十上百磅(45公斤以上),可以一下子把一袋垃圾抛上车。

  不过,人们已经不肯让他搬太重的垃圾了。他的那场大病发生在2008年:他正开着车,脑血管瘤破裂,失去意识,头都贴到方向盘上了。幸好那次有妻子坐在旁边,她刹停了车,向路过的司机求助。

  在医院里,刘惠强动了脑部手术,有3年时间不能正常行走,义工工作也就暂停了。但他下定决心,坚持运动,然后逐渐康复了。

  刘惠强的微信昵称叫“青松”,有种“名如其人”的感觉。在他微信头像的照片里,他的身后也是一棵松树,那是在广东省惠东县跟同学聚会时拍的。

图片

刘惠强微信头像照片

  他还说,在纽约,他家附近的路旁有很多松树,也有很多樱花,但樱花没开多久就会凋谢,唯有松树四季常青,不惧风雪,很有生命力。他希望自己像青松一样,无论何时都是那么坚强。

  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守望相助,大爱无疆,也正是海外众多炎黄子孙共同的闪光点。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刘惠强提供。参考资料:《桑梓情深 赤子丹心——大鹏侨情口述史》《大鹏侨情 文史研究报告》《深圳侨报》以及深圳市档案馆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