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寻源 心之所向”今年是新安县建县450周年和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胜利82周年。近日,深圳市龙华区委统战部(区台港澳事务局)组织开展“手牵手 向前走”深港青少年携手成长计划之“归根寻源 心之所向”系列活动,龙华区百名深港青少年重走文化名人大营救路线,重温往昔峥嵘岁月,找寻深港共同记忆。
“大营救”陆路转移路线全接触
“翻越梅林坳,就是龙华区的白石龙村,文化人士离港后,大部分人被转移到了这里,白石龙村甚至因此被誉为‘小延安’。”此次活动沿着“福田水围文化广场——梅林坳——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阳台山胜利大营救纪念碑”文化名人大营救陆路转移路线开展。
从“大营救”行动的“登陆地”到“根据地”,通过参观学习、徒步登山、追寻印记、重温历史的方式,让深港青少年系统了解这段革命历史。“1942年1月,包括茅盾、邹韬奋在内的首批文化界知名人士正是从水围村登陆,进入梅林坳,顺利抵达阳台山抗日根据地白石龙村。”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名誉馆长朱赤全程陪同讲解,他表示,“边走边学”的形式让深港青少年与革命志士在“平行时空”相遇,更能深刻领会革命先辈们敢为人先的精神,进一步了解深港红色文化根脉。
活动中,参与文化名人大营救的革命后代杨建辉也来到现场,他的外婆黄忠元当年在“大营救”行动中为文化名人煮饭、送饭,还曾完成帮游击队员运送枪支的秘密任务。他讲述的故事让深港青少年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峥嵘岁月中革命先辈的勇气和智慧。
皮影戏全新视角再现“大营救”历史
“重走大营救之路让我与革命史迹零距离接触,加深对革命历史的了解,我觉得这次的活动很有意义。”港籍学生白嘉莉说到。
值得一提的是,除重走大营救路线之外,活动期间,龙华区深港青少年还共同观看了取材于“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历史的多媒体皮影戏《白石龙》。这部皮影戏由龙华区民治街道联合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原创打造。
“很震撼!很精彩!完全超出了我原先对皮影戏的印象。”扣人心弦的剧情、铿锵有力的音乐、多元艺术的呈现,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青少年。不少同学在观看后都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故事好看,音乐动人,画面很美,还让我们了解了身边这样一段革命的历史,收获很大!”现场一位同学激动地说。
“这是一场可歌可泣的营救,这是一个特殊的战场;和侵略者斗智斗勇,我们有必胜的力量!”民治小学学生於思涵表示,该剧的上演,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同时,时刻不要忘记历史。
据了解,该剧由皮影戏专家担任编导,深圳皮影戏非遗传承群体演出呈现。经过一年多的编排打磨,成为一出融合了红色文化、非遗文化和岭南文化的特色剧目。
红色记忆赋能深港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一直以来,龙华区积极探索活化利用红色文化赋能深港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渠道和新形式,引导深港青少年传递革命薪火、传承红色基因。
“纪念英烈最好的方式,就是将他们的故事传播出去,让红色故事走进今天的生活。”
龙华区民治街道有关负责人介绍,迄今为止该街道已连续开展“红色小小讲解员”活动340场次,累计服务人数约1.7万人次。“小小讲解员”不仅是红色故事的讲述者,更是红色文化的传播者。
近期,龙华区还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践行白石龙 奋斗正当时”红色旅游打卡季活动,路线包含6个红色打卡点,通过线上线下多元互动,在体验式、交互中激发广大深港青少年对本土红色历史探索兴趣,使两地青少年交往愈加密切。
接下来,龙华区还将围绕“归根寻源 心之所向”主题举办深港青少年摄影大赛,开展多维度交流交往活动,广泛团结凝聚深港两地有志青年,推进两地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深港两地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