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侨旅忆峥嵘
一任侨力展宏图
一脉侨情归沙河
一颗侨心向未来
近日,深圳市南山区沙河街道“侨胞之家”正式揭牌,由展厅与功能活动室两大部分构成的“侨胞之家”,不仅为归侨侨眷、海外侨胞及留学归国人员提供了温馨的活动场所,也成为归侨文化交流平台和侨界群众的情感地标。
归侨侨眷筑梦沙河 走进位于沙河街道中新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的“侨胞之家”,一张张老照片、旧船票、泛黄的信笺,一件件随归侨漂洋过海的老物件仿照船舱、甲板、华侨农场设置的布景,带领市民穿越时空,回顾20世纪华侨背井离乡艰难求生的岁月、争相报国的赤子情深、排除万难归国奋斗的历史。 1960年至1962年,中国政府克服重重困难,派出88艘(次)接侨船,从印度尼西亚接回归侨63299人。 家住沙河街道中新街社区的印尼归侨陈良玉、陈淑黎夫妇向“侨胞之家”无偿捐出了他们珍藏半生的归国船票,船票封面上“安抵祖国”四个字经历半个多世纪仍然鲜红如初。回忆归国时的情形,他们感慨万千: “1960年我们在印尼,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只有回国才是最踏实的。当时国家正是困难时期,但还是派船来接我们,真的很感动。” 为了安置归侨,1959年佛山农垦局在现沙河街道辖区建立了沙河华侨农场,在这里,广大归侨侨眷从事农业生产将滩涂变为良田,在维持生计的同时投身国家建设。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沙河华侨农场实现蝶变。 1979年,广东省华侨农场管理局在沙河华侨农场兴办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电子企业,即广东光明华侨电子工业公司(康佳公司前身),招调了全省28个华侨农场来自20多个国家的归侨及侨眷,在沙河这片土地上参与深圳特区建设。 1985年8月,有关部门从沙河华侨工业区划出4.8平方公里,建设具有工业、商贸、旅游、房地产、文化艺术设施的主要外向型工业区——深圳特区华侨城,作为新时期侨务工作的窗口和基地。 1993年,沙河华侨农场建制撤销,沙河街道迎来新的发展篇章,但华侨精神始终根植沙河,归侨侨眷们继续筑梦沙河,阔步新时代。 “在南山区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一道,砥砺奋斗、创新创业,共同谱写了南山区壮丽的昨天,也必将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南山区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归侨文化精彩纷呈 如今,沙河街道辖区内共有归侨侨眷1200多人,其中归侨460多人主要来自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马来西亚和泰国等20余个国家,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还吸引众多归国留学人员和国际人才定居沙河街道,侨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为了更好地服务侨界群众,沙河街道在上级侨联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建立“侨联+街道+社区+侨胞之家”工作机制,以先行示范标准打造“侨胞之家”。 除了精心布展,还建设图书室、舞蹈室、美食坊、议事厅等功能活动室,为归侨开展休闲活动、议事交流提供场所。高品质的“侨胞之家”曾获全国侨联系统优秀“侨胞之家”荣誉称号。 在“侨胞之家”揭牌仪式当天,沙河街道还举办了归侨文化艺术节。沙河街道印尼归侨舞蹈队、致公党归侨侨眷歌舞队、南山区海归协会及世界之窗、锦绣中华、欢乐谷的表演团队走上舞台,呈现了一场带有浓厚异域风情的特色文化演出。 其中,沙河街道印尼归侨舞蹈队是在沙河街道侨联统筹支持下成立的群众文化团体,至今已有28年的历史。 归侨文化艺术节现场还设置了“侨味当头”侨胞传统美食展示及品尝区、心灵手“侨”东南亚特色手工摊位区、“侨”首“衣”盼侨胞特色服装人偶拍照打卡区、侨胞特色民间游戏区等多种侨文化体验活动,深受社区居民喜爱。 活动中,沙河街道还发布了“华彩”行动计划,将陆续开展丰富多彩的归侨文化系列活动,为侨界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平台、更贴心的政策宣讲、更精彩的文化交流,以最大力度画好侨界“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