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白银写诗、以布为纸,以线当墨、以针做笔……在“亲爱的中国越来越美丽”——2024深圳统一战线文艺展演活动中,《多彩华裳·民族诗篇》节目以多彩非遗展现民族传统技艺,将东方生活美学与现代时尚理念巧妙“碰撞”,带来了一场极具韵味的时装秀。
唤起“我心归处是中华”的文化自信 《多彩华裳·民族诗篇》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通过串联汉、唐、宋、明四个朝代时间线,组成多个小场景,全方面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28名身着民族元素服饰的参演人员从幕布后款款走向台前,掀起了一阵时尚元素和非遗魅力相融合的民族风,生动演绎了“踏鼓飞燕”“簪花仕女”“只此青绿”“大明风华”四个主题。台下观众一边赞叹,一边举起手机将一幕幕精彩瞬间定格。 大屏幕上,一帧帧画面带领大家身临其境地体验非遗制作的细节,了解非遗背后的故事——既有凝聚了水族智慧与美学精髓的马尾绣,兼具了艺术装饰趣味及实用价值的蜡染工艺,也有承载了民族文化记忆的苗绣、苗银,跟随镜头追根溯源,一项项非遗技艺“活”了起来,唤起了“我心归处是中华”的文化自信。 “让更多深圳建设者感受民族文化魅力” “很激动、很震撼、很荣耀!”坐在观众席间的深圳市非遗生活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魏素莹,也是节目创作的参与者之一,她希望通过绽放于舞台的非遗藏品、非遗文创艺术品,让更多的深圳建设者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作为非遗生活馆的创始人,魏素莹自1997年以来,走遍了全国23个省市,深入到46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拜访了300多位民间艺人,收集整理大量文献、文字和影像资料,收藏大量非遗藏品,并在2015年创立了自己的品牌,让非遗“飞入平常百姓家”。 “非遗因生活产生,老的非遗技艺如今需要新的载体。”她认为在时代的更迭中非遗不应只停留在保护、收藏的层面,更应将非遗工艺以更加时尚、多元的面貌呈现出来。 为此,她带领团队挖掘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非遗技能,进行培训和工艺创新,让非遗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经济引擎,真正实现魏素莹所期望的“让绣娘回家,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水族的马尾绣既有实用的高品质,也具备时尚的力量感,受到海外高端市场的青睐。” 魏素莹与团队对非遗元素进行了再设计、再创新,并立足于时尚之都、创意之都的深圳,向国际市场进行文化和品牌输出。 据悉,魏素莹创立的品牌连续三届亮相意大利米兰国际时装周,多次参加法国巴黎国际服装服饰订货会、采购展,英国伦敦、德国慕尼黑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等。 至今,成功将80多项国家级非遗实现了产业化,签约了近300位非遗传承人,产品类别涵盖服装、配饰、日用、家居等13个品类近800个产品样态,斩获100余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国家专利,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非遗品牌化、标准化、产业化。 魏素莹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引领民族文化在深圳扎根、开花、结果。” “赋予东方文化现代、时尚的表达和内涵” 深圳市时尚产业市场规模近万亿,汇聚了超2500家服装品牌企业,此次走秀展示的时装就来自深圳本土企业的原创设计服装作品。 企业品牌总监魏阿妮:“节目中展示的是粉蓝时尚·寻迹东方艺术礼服,融合了苗族、彝族、侗族等民族文化艺术元素,我们希望将品牌独有的东方文化情怀呈现给大家。” 从首创时装音乐剧到成立皮影艺术博物馆,再至艺术跨界秀寻迹·苗、寻迹·彝、寻迹云之南、寻迹·布依……18年来,持续聚焦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创新传承赋予了东方文化现代、时尚的表达和内涵,令东方文化更加国际化。 “非遗传承不是简单对文化历史的展览展示,非遗传承是对未来演变方向的当代化探索。” 在设计师的眼中,以时尚的语言讲述民族故事、解读民族文化,续写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企业持续进行文化探寻的使命。 魏阿妮表示,公司将以文化行走的力量为根基,持续品牌设计创新,传播东方诗艺美学生活方式,共建东方诗艺美学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