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嵌共融,26个民族的居民在这里处成一家人

来源:福田区委统战部发布时间:2024-12-16
  坐落于深圳市梅林山南麓的福田区梅林街道翰岭社区,面积仅0.7平方公里,却生活着26个民族的同胞。虽然风俗习惯各异,但在福田区“福缘、福聚、福治、福商、福家”“五福临门·福在一起”互嵌共融民族工作模式下,他们都热爱翰岭,在这里勤劳共建、安居乐业。

贴心服务共建“一家亲”  

  社区居民杨文学居住和工作都在翰岭社区,去年回老家探亲时遭遇台风,返深时错过了公立幼儿园的报名。辖区虽然有一所私立幼儿园,但高额的学费让他望而却步。正当全家在犯愁时,社区在家访过程中得知这个情况,立即帮助联系辖区公办幼儿园了解学位空缺情况,积极协助补办手续。去年9月,杨文学的女儿得以顺利入学。“工作人员还主动陪着我办理入学手续,这么体贴的关心照顾让我心里暖暖的!”杨文学说。

图片

  “不管哪个民族的群众来到社区,都是奔着美好生活来的,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去帮助,让大家切身感受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梅林街道翰岭社区书记肖秋成介绍,近年来,翰岭社区着力从“来去有人知、遇事有人管、困难有人帮”三个方面推动社区居民100%管理服务到位。

  搭建社区“书记面对面”、小区“党群议事会”双层议事平台,切实将群众“问题清单”转化为“满意清单”。建立实施“四必访”工作制度,在“拉家常”式沟通中帮助各族群众解决问题,共同创建温馨的民族团结大家庭。

共治共享“留得住”

  律师白玄研究生毕业后就来到翰岭社区,并在这里安了家。在对接党组织关系时,社区工作人员发现他专业水平非常高、对公益非常热心,于是,邀请他为社区做一些调解工作。

  白玄积极投身社区建设,只要社区有需要,他都冲锋在前。这两年,在翰岭社区推动小区加装电梯的过程中,白玄充分用好他既是业主,又是律师、党员的优势,出面帮助协调居民,推动小区电梯加装工程顺利进行。

图片

  “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如果每个人都能出份力,这个家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像白玄这样的居民,在翰岭社区还有很多。翰岭社区注重营造社区多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的法律环境,通过成立“石榴籽”宣讲队、打造“心连心”民族团结法律服务室、建立“10-30-24”(即10分钟电话响应、30分钟联系约见、紧急工单24小时内办结)工作机制,设身处地为社区居民解决诉求,让各族群众愿意留下来,更留得住。同时,社区还给包括新落脚的居民发放印有社区书记联系方式的“民情联系卡”,使他们生活更便利,真正地实现“来了就是深圳人”。 

  今年75岁的社区居民张威,子女远在他乡,只有老伴陪伴在侧,日常生活面临诸多不便。在老年人适应改造项目中,社区为她精心配置了坐便器、轮椅以及小夜灯等贴心设备,让她的日常生活更加顺畅无忧。

图片

  张威很感动地说:“我在这个地方住了10多年,社区真的把大家都当作亲人一样看待,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

  翰岭社区着眼“过得好”,从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暖心服务。

图片

  打造“童趣”民族文化品牌,持续开展“童声合唱”“华服T台秀”“童彩斑斓绘画”“民族非遗小课”等民族文化品牌项目。建设“居家养老服务驿站”,完善家门口的养老服务体系。搭建“百师千课万家”校家社共建平台,聚焦辖区各族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链接辖区120多名优秀名师、优秀学生、海归人才等资源力量组建“百位名师团”,服务辖区居民近1.2万人次。

精细化帮扶让居民“发展强”

  翰岭社区有一家开了15年的民族风味餐厅叫“西北领头羊”,门口总是排着长队,以其正宗的西北风味和优质的羊肉著称,这家餐厅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社区的支持和帮助。

  2007年,马世雄来到社区摆摊卖烧烤,因为手艺好,生意特别红火。随着人气越来越旺,他想在社区安家立业,得知他的想法后,社区积极协助他找门面、办理营业执照、招聘员工等,街道也常常邀请他亮相美食节、开展行业交流,不断提升餐厅的服务水平,马世雄也从一名烧烤摊老板成长为拥有员工超60人、餐厅面积达800平方米、全年营业额逾1400万的企业家。

图片

  翰岭社区从打基础、创特色、强托底三方面发力全力为各族群众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策划举办社区服务企业系列活动,解决人才招聘、产业空间、政策申请等问题诉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模式,打造了梅林路民族风味一条街,常态化举办美食节等活动。依托辖区重点企业国富黄金建立妈妈岗就业基地,开展“妈妈岗”专业技能培训,并组织打造“恒心工坊”公益品牌项目,让社区的发展更好地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