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千年满绣如何擦出“光明”火花

来源:光明区委统战部 光明融媒发布时间:2025-05-12

  步入位于光明区星河天地三期的满绣艺术展厅,仿佛打开一扇通往古老民族文化深处的神秘之门,在一针一线的勾勒下,双手合十的母亲脸上的皱纹清晰可见,冰天雪地里的湖水仿佛被封印……

  

连日来,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绣传承人、满族同胞孙艳玲及其徒弟共同创作的100多件作品在这里集中亮相,向市民毫无保留地展现满族刺绣的独特魅力。

家庭的耳濡目染

让她自幼爱上满绣

  满族刺绣又称渤海靺鞨绣,是以黑龙江牡丹江为中心的东北地区满族刺绣品的总称,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流传在东北满族的传统民间工艺,以立体、鲜活见长,2014年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保护名录。

  “我第一次接触靺鞨绣是在6岁,当时看姥姥拿着针线在做女红,就觉得很有趣,于是也拿起针线跟着学了起来。”

图片

  孙艳玲透露,她姥姥是一个十分热心的满族女人,邻里间谁家有结婚、添子、过寿等喜事,都会请姥姥缝制一些绣品。久而久之,在姥姥的耳濡目染之下,她对靺鞨绣产生兴趣。

图片

  与传统四大名绣相比,靺鞨绣呈现的视觉效果有着东北人豪放的性格特点,大气磅礴、色彩艳丽;同时因为它也拥有少数民族的塞外文化,对色彩的掌握力突出,地广人少的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靺鞨绣使用的是东北的柞蚕丝,通常采用4至8层叠加的金字塔式刺绣方式,厚重感、层次感、立体感超强,呈现的绣品能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艳玲的技能快速提升,成为姥姥的“小助理”,但是直到姥姥去世后,她才真正想要传承这一民族技艺。“我姥姥一直想让我传承,但我一直犹豫,直到她离开,我才想不管是为了她,还是为了她告诉我的做事要专一,我都应该坚持刺绣。”就这样,孙艳玲放弃了在北京工作的机会,回到了家乡牡丹江市,成为渤海靺鞨绣的第四代传承人。

博采众长

推动满绣走出国门

  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孙艳玲注重与时代接轨,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她将刺绣针法“鸡爪针”改良为“三角针”。“三角针”,针法像三角形,绣出来的形态类似五角星,把丝线一层一层叠加,就类似于油画的“堆砌”形成交错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层。

图片

  为适应时代发展以及文化品位的变化,她积极参加各类博览会、交流会,虚心学习他人之长。精心绣制的绣品风格独特、技艺精湛,多次代表国家、省、市参展和参赛,问鼎桂冠。

孙艳玲注重文创产品的创新研发,形成刺绣艺术品、刺绣衍生品两大种类,包括刺绣艺术品、商务礼品、服装服饰、家居装饰、箱包鞋帽、旅游纪念品等六大系列产品。其中,服装服饰方面,在设计中融入国潮元素,让现代时尚与传统文化完美融合。

图片

图片

  她和弟子们还带着绣品到俄罗斯、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朝鲜、澳大利亚、越南、伊朗、阿联酋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展,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助力非遗全球化传播。

跨越3600公里

在深圳开枝散叶

  深圳与牡丹江相距3600公里,这项传承千年的非遗工艺又是如何带到深圳的呢?这与深圳对非遗的重视和国际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了让靺鞨绣面向世界,2018年,孙艳玲带着这项技艺来到深圳,组建刺绣设计和产品销售团队,与牡丹江的生产基地强强联合,并推动“中国满绣博物馆”落地南山区。“我们从3600公里外的黑龙江来到深圳,是想向世界展示渤海靺鞨绣的魅力,让靺鞨绣通过深圳与世界对接。”

图片

  2024年,在光明区政府的支持下,孙艳玲与团队在星河天地三期举办为期200天的满绣艺术展(目前,展览仍在进行),免费为光明区社区居民与群众开放公众刺绣展览,同时举行手工技艺体验,满绣开始在光明区被大家所熟知。

  让她印象最深的是在光明区光明街道东周社区举行的“穿着满服看刺绣”非遗传承活动上,居民穿着满族服饰,脚踩花盆底,亲身体验满族刺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参观的居民说,“这次参观不仅了解了满族文化和刺绣的来龙去脉,还见识了各种绣品的独特之处。”

  来了就是深圳人,孙艳玲深爱着深圳这片热土。

图片

  这些年,她用自己的绝活创作了深圳礼物——刺绣胸针及长3米的作品《深圳湾》。她说,未来,她还将继续她的刺绣之路,让靺鞨绣在深圳落地生根、开枝散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