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激动地唱起了《把根留住》

来源:龙华区委统战部、观澜街道发布时间:2025-05-28

  “感谢侨联工作人员帮我找到了家乡的亲人,让萦绕在我心中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真的很开心很感动。”

  近日,在观澜侨联咖啡驿站,来自马来西亚的观澜籍侨胞廖汉威与叔叔廖春元激动相拥,多年的思念化作重逢的喜悦。廖汉威是马来西亚第四代华裔。他从小就常听长辈说家乡的风土人情,粤语、客家话都是其家庭交流常用语言。不久前,他和英国侨胞陈润明、奥地利侨胞陈万玲同一天回到家乡,在观澜侨联咖啡驿站诉说着思乡之情。令他们惊喜的是,侨联工作人员竟然凭着零散的线索,帮助他们圆了多年的寻根梦。

思乡情深

线索零散成寻根难题

  “树高千尺不忘根。”陈润明年龄78岁,其家族已在海外生活了百年时光,但一直将家乡观澜的点点滴滴深植于后辈心间。“爷爷常提起儿时和村里的孩童在河边嬉戏打闹的情景。特别是每年除夕前,村民们便会齐聚河边,清洗桌椅等大件家什,热闹非凡。”

  在陈润明记忆中,爷爷每次说起家乡往事,眼睛里都泛着泪光,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在爷爷的耳濡目染下,陈润明还能熟练吟唱多首观澜童谣。

“从太爷爷到父母,都反复叮嘱我们,要牢牢记住自己的根在观澜,传承好家乡的语言、文字和生活习俗。”陈万玲是陈润明的堂侄女,在奥地利长大。她始终铭记家族的谆谆教诲,回国寻根是其家族多年的夙愿。

  侨胞们对家乡饱含感情令人动容,当他们跨越千山万水踏上魂牵梦绕的故土时,一个海内外联动、接力寻根的感人故事也正徐徐展开——

图片

  观澜侨联在接到侨胞们的寻亲诉求后迅速响应。经工作人员深入了解,三位寻亲者仅掌握有限线索:他们虽确认祖辈籍贯为观澜,却不清楚具体所属村落。其中,陈润明和廖汉威仅知晓父亲的姓名,而陈万玲仅持有一张1962年拍摄的奶奶照片,再无更多信息。

  面对零散、模糊的线索,观澜侨联工作人员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对每一个信息点进行层层分析,反复推敲,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同时多方联系知情人,翻查相关姓氏族谱,经过大量细致的工作,才初步锁定了寻亲范围大致是观湖街道的马坜村和田寮村。

咖啡驿站

紧急开展“头脑风暴”

  跨越山海,终寻根脉,一杯咖啡,温暖侨心。三位侨胞回国当天,观澜侨联精心筹备,邀请了当地村老乡贤、归侨侨眷等10名相关人员,齐聚观澜侨联咖啡驿站进行座谈交流。

图片

  作为观澜侨联新打造的特色平台咖啡驿站,迎来了它的第一批客人。侨胞们得知后也特意从国外送来咖啡豆、咖啡粉,为这场寻亲之旅增添了别样的温馨。

  咖啡驿站内,浓郁的咖啡香气萦绕,观澜侨联工作人员与相关人员围坐在一起,展开“头脑风暴”。大家通过名字、族谱、相关资料等线索逐一分析,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经过一整天的反复比对、激烈讨论,他们初步确定了廖汉威的祖籍为马坜村。虽然马坜村廖姓村民后来大多已迁至田寮村,但工作人员凭借毅力,在厚厚的族谱中成功找到了廖汉威父亲的名字廖送,并最终找到并联系上了他的叔叔廖春元。

图片

  同时,根据陈万玲提供的奶奶照片,在准备修缮的族谱相关材料中,发现了相似的影像……夜幕降临,寻亲工作仍在继续,相关人员凭借着对寻亲者的责任感,持续联系、分析,为后续寻亲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亲情重续

侨胞及其海外子孙入族谱

  “一年过了一年,一生只为这一天,让血脉再相连。擦干心中的血和泪痕,留住我们的根……”第二天,伴随着《把根留住》这首歌曲响起,众人再次相聚在观澜侨联咖啡驿站,见证团圆喜悦。

  廖春元激动地对千里回来寻根的侄子说:“盼了几十年,你终于回来了!”两人相拥而泣,流下了喜悦的泪水。

  寻亲工作并未就此止步,侨联工作人员又联系了相关人员带着档案及正在修缮中的族谱继续为陈润明、陈万玲寻亲,通过仔细比对族谱等相关材料,成功在族谱中找到了陈万玲的表哥廖鹏飞。

  观澜侨联还积极牵线搭桥,将侨胞们及其海外子孙的名字写入族谱,让他们真正融入故乡的血脉传承之中。

图片

  侨胞们深受感动,分别以陈氏和廖氏的名义向观澜侨联赠送锦旗,表达对侨联的诚挚谢意。

  一面锦旗,一份情谊,一个驿站,一座桥梁。观澜侨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发挥侨联优势,依托咖啡驿站这一特色平台,为更多海外华侨寻根问祖、联络乡情提供优质服务,不断续写海内外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故事。

  相关链接

  观澜侨联咖啡驿站位于观澜侨文化博物馆内,是集情感联络、文化交流、信息共享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为侨胞们构筑一个温馨且多元的交流空间。咖啡驿站将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助力海外侨胞寻根问祖,让他们在浓郁咖啡香中感受故乡温暖。

  咖啡驿站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侨史分享会”,促进侨胞对家乡文化的了解与传承;设立“侨家议事厅”,收集侨胞的建议与诉求,切实为侨胞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