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产学研共商AI人才破局之道,为技术落地寻找应用场景,替产业创新注入源头活水……近日,在深圳市龙华区未来城市展览馆,一场聚焦人工智能产业链“痛点”与“未来”的头脑风暴火热展开,充分发挥龙华区新联会、工商联、知联会“三会联动”的平台优势。
AI产业进阶, 如何打造创新“生态圈”? 374家AI企业扎根龙华,年产值突破300亿,70%是“专精特新”尖兵;41座创新载体正为AI产业筑基:1座国家级实验室点燃技术核爆点、23个省级平台串联产学研链路、11个市级中心破解应用落地难题。 这片土地从不缺创新的“种子”,但技术孤岛如何联通?产业链条怎样共舞? “政策扶持+人才奖励+产业协同=创新燃料!”深圳市博铭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增兵有自己的“解题思路”。他们的地下管网监测机器人,正是在与龙头企业协作中,挖掘出市场新场景。 “加强产学研合作交流,联合高校科研院推动技术创新” 深圳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执行会长郎丽艳也给出她的答案,即要加大对基础算法、大模型、芯片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深耕垂直领域打造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同时积极应对政策变化和市场需求,把前沿研究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做好长期规划。 AI产业腾飞 如何打造人才“强磁场”? 龙华区人工智能产业初步形成超百亿的产业规模,后劲强大。在产业发展的背后,一个关键问题牵动产业发展的命脉——什么是制胜法宝? “产业转型突破,最渴求的是人才。”龙华区新联会副会长、查策网络总经理兰林一针见血,“想引来‘金凤凰’,得先种好‘梧桐树’。唯有‘土壤培育’与‘人才引育’双管齐下,方能破局!” 深圳作为科技总经理孙伟红则提出“强磁”方案:深挖本土“蓄水池”,产教融合是关键。推动与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顶尖学府深度合作,增设AI专业,让人才活水源源不断;撒开全球“引力网”,眼光要面向世界。实施更具吸引力的海外引才计划,精准触达全球AI精英,构建强大全球人才网络;营造活力“生态圈”,让人才来了不想走。打造专属AI人才的活力社区、思想碰撞的创业咖啡厅,定期举办技术沙龙,更重要的是完善激励机制,让顶尖智慧的价值在这里得到充分认可和回报,形成“近悦远来”的强磁场。 AI向善未来 如何构建伦理“新规则”? 人工智能这股席卷全球的变革洪流,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科技形态、颠覆产业模式,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浪潮推向新高,为经济与社会打开充满想象的“机遇之门”。 深圳技术大学大数据与互联网学院副教授马军超洞察到AI浪潮下的“双面镜”:一面是部分人工岗位被替代的现实,另一面则是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等不同领域协同发展所催生的多样工作机遇。 面对龙华AI产业的破局之问,他开出了“向善发展”的系统处方:以“学术创新”为内核,驱动前沿探索,引领技术向善;以“制度突破”为保障,构建适应AI发展的政策与法规“安全网”;以“伦理约束”为底线,为技术应用划出不可逾越的“红线”。 深圳市新联会副会长、深圳市电子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夏俊则聚焦于AI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他指出,AI的强大依赖于海量数据与不断迭代的算法模型,其触角已延伸至各行各业,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然而,要让AI真正服务于人、造福于民,关键在于持续优化算法,完善人工智能体系,让冰冷的代码蕴含“向善”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