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陶尔米纳古希腊剧场,在无数观众的瞩目下,中国设计师赵卉洲在千年石阶上接过“Tao Award创意时尚创新奖”奖杯,她的身旁,贵州绣娘手捧鲜花,布裙与银饰在时尚T台熠熠生辉。
相遇: 听见大山深处的千年织语 一场始于2013年的“锦绣计划”,让服装品牌“HUI”与贵州苗绣相遇。受邀参与活动的赵卉洲深入苗寨,目睹那些盘桓于丝线间的“龙蛇星辰、蝴蝶母神”,这位深耕女装设计多年的创业者瞬间洞见:苗绣的活态基因,正是破解中国女装时尚同质化的密钥。 此后,“HUI”团队坚持每年两次走进贵州大山,与绣娘同吃同住,在吊脚楼下促膝长谈、在青石板路光脚踱步、在少数民族的歌谣里听时光轻语、在虫鸣鸟叫的稻田边饮酒吃饭……重构自然体验的情感坐标的同时,也深深被绣娘们对苗绣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所感染。 “她们用刺绣、银饰来记录生活。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被她们代代相传。”“大家一起在树林里吃饭,在稻田里饮酒,整个交流过程都是情感的碰撞和交融。”了解到大部分绣娘需要外出务工才能满足生活开支,苗绣一度陷入失传困境,2016年,赵卉洲更是以发起人身份捐献1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成立“卉基金”,支持苗绣传承。 活化: 苗绣基因的时尚再造 “苗绣不仅热烈奔放,而且蕴含着神秘悠远的古韵。”结缘苗绣后,“HUI”品牌自发履行“非遗再设计”使命,将苗绣推入时尚语境。 团队通过长期深入研究苗族历史、服饰与文化,系统性地推进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转型:在记录苗绣纹样历史叙事的基础上,提炼“四印苗绣”“蝴蝶妈妈”的文化精神内核,将繁复的传统刺绣拆解为线条与色块,建纹样数据库;同时结合先锋剪裁技术重塑服装廓形,依托印花、刺绣、激光压花、手工蕾丝、手工编织等设计形态丰富时尚表达的多元性,并以香云纱、丝绸、环保可持续面料替代传统麻布材质,实现非遗技艺与现代时装的有机融合。 “将苗族文化的元素融入时装设计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我们整个团队始终秉承着匠心传承的初心。” 2018年2月,赵卉洲携品牌“HUI”第二次参加米兰时装周,以“丝路·新生”主题破局,创立“静态艺术展+苗绣”形式,完成从民俗符号到时尚语言的转译。 2022年初,HUI团队再次前往贵州黔东南地区,在织娘的绣品和口述中寻找“蝴蝶妈妈”的故事,了解学习当地蓝染、蜡刀工艺。9月,赵卉洲带着主题为“蝴蝶妈妈”的非遗系列作品,少数民族女性图腾得以在米兰国际时装周上惊艳四座。 2023年9月,《苗印》系列明确以贵州“四印苗”刺绣为核心,通过印章图腾联结东西方文化。 2024年2月,《高·髻》系列融入长角苗纹样、山雀纹及破线绣技艺。 2024年9月,在春夏米兰时装周发布的2025春夏系列《壮游》系列再次从苗绣中获得灵感,来自贵州大山深处的手上记忆博物馆创始人王小梅为《壮游》注入了颇具民族特色的女性韧性。 一次次的舞台盛放,见证时装与苗绣珠联璧合的流光溢彩。 归路: 从高端秀场走进大众衣橱 “比起镁光灯下的璀璨,让苗绣纹样走进市井烟火,才是匠心所系。”国际秀场走一圈,“HUI”与贵州绣娘再次开启双向奔赴的探索之旅。 在地造血,在村寨设立非遗工坊,为绣娘提供稳定订单,通过“订单直采+设计升级”,将绣娘原生态作品转化为现代文创产品。 城乡共创,定期邀请绣娘走进城市工作室,参与设计研讨会,并在品牌门店开展“非遗手作体验课”。 艺之卉博物馆用展览“说话”,强化“看得见、买得到”,提升大众对少数民族服饰的接受度。 “精美的民族头饰,再次飞扬在少女发间;古老的民族纹样也能摆进大浪时尚小镇的女装店。” 通过设计减法、场景加法、价格分层,苗绣已从“博物馆符号”转型为远销海外的国潮单品。从苗岭深壑到霓虹秀场,最终栖息于寻常衣衫,苗绣与时尚的交融,是针尖上的破茧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