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100余名师生以青春之名,共赴壮美广西的山水之约。
作为盐田区第二十届“我爱中华”深港学生夏令营暨第三届“思源筑梦 携手未来”深港澳台侨学生夏令营的主角,他们用七天六晚的同行,在山水间读懂文化根脉,在红土上汲取精神力量,在朝夕间缔结同心友谊。这既是“我爱中华”品牌二十载初心的延续,更让“同根同源、同心同向”的种子在青春里扎根生长。 山水为笺 自然与烟火勾勒的文化图谱 广西的山水从不是孤立的风景,而是写满故事的活态教材。冠岩溶洞里,钟乳石在光影中舒展百态,香港营员李同学举着手机记录,镜头里的山水与笑脸相映成趣,“课本上的‘地理奇观’变得触手可及,太震撼了!让我更懂得了保护这片山河的意义。” 这份震撼,在阳朔西街有了更鲜活的注解,这一条独特而多元的文化街区已然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典范。 大家漫步于此,感受周围十足的烟火气和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活力。盐田营员刘同学沉醉其中,“西街的灯火、啤酒鱼的香气,配上喀斯特山峰顶的月亮,古今交融的感觉特别奇妙。” 象鼻山前“象鼻饮水”的童趣成为大家镜头的焦点。“远看真像一头大象在喝水,太有趣了!”澳门营员陈同学笑着说。 米粉作坊里,大家亲手揉制这份非遗技艺,对“舌尖上的非遗”赞不绝口。 还有大石围天坑玻璃台上令人屏息的壮阔,浩坤湖风雨桥畔“人在画中游”的静谧,这些片段层层递进,加深了营员们对广西山水形态万千的感悟。 来自比利时的营员黄同学说,“原来祖国的山河能有这么多模样,每一种都让人着迷。” 红土为证 热血与壮阔交织的精神共鸣 百色的红土地上,历史的厚重感总在不经意间击中人心,脱贫攻坚展示馆内,“时代楷模”黄文秀的驻村日记摊开在展柜里,字里行间满是对土地的热忱。 盐田营员蔡同学驻足良久,“看到黄文秀的故事,我很受感动,忍不住流泪。我们新时代青年更要铭记这些过往,在成长道路上奋力向前、不懈拼搏。” 这份感动在德天瀑布前化作更磅礴的共鸣,在瀑布的轰鸣中,水雾裹挟着两岸气息扑面而来。 香港营员王同学被眼前的景象深深折服,“照片里只有风景,站在这里才懂什么是‘山河气魄’!” 从红色热土的奋斗故事,到跨国瀑布的自然伟力,营员们触摸到的,是这片土地上从未褪色的精神基因,既有为家园奋斗的坚韧,也有包容天地的壮阔。 青春为桥 从初见至惜别的同心生长 每日同行让“陌生”二字渐渐淡出,山水的浸润与精神的共鸣,最终都化作了彼此心中的温度。 在南宁青秀山的林海间,营员们共赏 “绿城” 生态之美;走进广西民族博物馆,绚丽的民族文化让大家目不暇接。趣味十足的民族村寻宝活动中,分工协作解密线索的过程,让澳门营员张同学感慨,“和小伙伴们一起研究铜鼓纹样、破解谜题,边玩边学,特别开心!” 联欢晚会上,歌声与吉他弹唱交替,民族舞与街舞相映,营员们在舞台上尽情展示,台下的掌声与欢呼不分彼此。来自台湾地区的领队吴老师看着这一幕,心里暖意融融,“我们一起研究铜鼓、交换礼物、同唱一首歌,这些小事早把心连在了一起。” 行程尾声,南宁“三街两巷”的青砖黛瓦间,营员们聊着几日见闻,不舍之情溢于言表。比利时营员吴同学说,“大家在一起的温暖感觉,让这段时光变得独一无二。这是一次走进心灵的旅程。” 这场广西之约,以山水为媒凝聚文化认同,以红土为证激发精神共鸣,以青春为桥缔结深厚情谊。 这份因“山海之约”而凝聚的青春力量,生动诠释了“思源筑梦,携手未来”的初心,让深港澳台侨学子在丈量祖国山河的过程中,深化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更让这份同心之约在青春里久久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