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牌”缝纫机、邓丽君的录音带……老式手电筒照亮了那些夜晚的角落,而二八大杠和冰糕箱则承载着夏日的记忆,在这里,每一代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回忆。
近日,光明惜物博物馆新馆开馆,首日便吸引近200名市民前来参观。作为深圳市首家以民俗物件为主题的博物馆,于2019年正式开馆,是一家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现有传统民俗器物等藏品1000余件(套),涵盖生活起居、农耕生产、手工技艺、商业贸易、人生礼俗等多个种类。通过实物展陈和互动体验传承岭南民俗文化,书写了一段独特的“深圳故事”。 初心不灭: 一位“收藏家”的时光雪球 无党派人士管强是这家博物馆的创办人,谈及收藏,他表示自幼便展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回忆道:“小时候,觉得喜欢的东西就想要留住。” 从六七岁起,他便开始收集邮票,逐渐扩展到各种票证、纸币,再到各种老物件。 他形容收藏的过程就像滚雪球,一旦开始就无法停下。为了寻找自己心仪的藏品,管强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走遍全国各地。有时为了找到一个旧物件,他甚至不惜花费数年时间。 博物馆内分为了光影流转·娱乐与通讯、烟火人间·生活印记、农耕与手工技艺、场景复原·沉浸式年代体验、窑火映千年·陶瓷里的文明印记五大部分。步入惜物博物馆,就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年轻人在这里触摸父辈记忆,老人们则通过旧物找回消逝的生活时光。 缝纫机、大哥大、冰棍箱、永久牌自行车、搪瓷缸等,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承载着过去的时光和记忆,也见证着深圳这座城市的变迁。 一位老人看完后表示,“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这些曾经只能在记忆里找寻的东西!” 许多80后家长也带着孩子来参观,感慨万分,有的甚至流下了眼泪。 守护记忆: 公益路上的文化传承 建馆以来,惜物博物馆还一直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精心打造了系列公益文化品牌。 博物馆经常举办各类展览、公益活动等,成功组织策划了“搪瓷器物”收藏展、“名家书画”主题作品进基层、国际博物馆日——“老供销社”记忆展等多个大型展览活动,取得了良好反响。同时,免费开设活字印刷术体验和木工榫卯工艺体验等社会教育活动百余场。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举办‘票证主题展’,展出了约10000枚粮票、布票、肉票、自行车票等票证,涵盖吃、穿、用三大类。” 管强将留存下来的一张张票证作为珍贵的历史见证物,希望通过这个公益展览,让大家回眸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感受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目前,惜物博物馆已被列为光明区委党校现场教学点、深圳市儿童友好实践基地、光明区儿童友好实践基地等。 惜物博物馆已经不仅是一个展示老物件的空间,更是一个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平台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深圳记忆”,感受这座城市的温度和情怀,这个假期,带上家人来一场怀旧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