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林立中的百年宗祠,它的故事要从明朝开始讲起……

来源:福田区委统战部、沙头街道发布时间:2025-11-03

  在车水马龙的新洲路,钢筋水泥筑就的现代化高楼鳞次栉比。而在这片繁华之中,一座青砖红瓦、雕梁画栋的古建筑却静静矗立,飞檐翘角间满是古香古色,与周边的现代楼宇形成鲜明对比,这便是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简氏宗祠。它如同一位沉默的时光见证者,不仅记录着新洲社区的沧桑变迁,更像一根坚韧的丝线,将一代又一代简氏宗亲紧紧系在一起。

  宗祠历经四次修缮

  简氏一族,源远流长。《新洲简氏族谱》中清晰记载,简姓源自黄帝子孙、周文王姬昌的后裔。新洲简氏则出自粤东简氏莞井系,其开基祖是粤东简氏莞井系八世祖南溪公。

  明朝前期,简南溪带着子女从东莞罗邨辗转来到新洲,最初以晒盐维持生计。随着后代人口逐渐增多,简氏族人便择地垦荒造田,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繁衍,慢慢形成了如今的简氏家族。

  “这座宗祠在历史上曾历经四次修缮,每一次修缮都承载着族人的牵挂。”深圳市新洲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宗亲会副会长简鉴波话语间满是对宗祠的珍视。

  1801 年,清嘉庆六年,简氏宗祠修建,既成为简氏族人供奉先祖、凝聚人心的精神家园,也是村民们聚集在一起商议村中重大事务的场所,同时还作为私塾,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1903 年,历经百年风雨的宗祠迎来第一次重修,由南洋荣归故里的归侨简龄祥全额出资修缮,让这座承载家族记忆的建筑重焕生。1992年,族人再次携手对宗祠进行修缮,让古老的宗祠跟上时代的脚步。2009年,由于宗祠地处荔枝林的低洼地带,加上社会进步和城市更新,族人决定对其进行重建。为了保留宗祠的原有风貌,此次修缮仅整体升高,所用的建筑材料仍是原宗祠的石料和木头,最大程度延续了宗祠的历史韵味。2022年,宗祠遭遇白蚁侵蚀,第四次修缮工作随即展开。2024年,经过两年的精心修复,焕然一新的简氏宗祠再次展现在众人面前。如今的简氏宗祠是典型的三开间三进深,广府宗祠样式。

  祠堂大门上方石匾书写着“简氏宗祠”四个大字,苍劲有力。推开大门,正面是一道中门,穿过前天井,一座仪门映入眼帘。仪门位于整座建筑的中心位置,将宗祠巧妙地分成前后两大部分。后堂正中,供奉着新洲始迁祖南溪公的牌位,此外,得姓始祖师父(甫)公、远祖朴公、一世祖季公、七世祖用霖公等先祖的牌位也整齐排列于此,庄严肃穆。

  化作凝聚乡情乡谊的纽带

  自明朝前期简南溪在新洲开基立村以来,简氏子孙在这片土地上已生活了约600多年。如今,居住在新洲村的简氏族人有1300多人,而分散在香港、澳门及海外的新洲简氏后裔达2500多人。尽管族人天各一方,但每隔两年举办的重阳祭祖活动总能将大家牢牢凝聚在一起。

  “重阳祭祖是我们简氏宗亲一直坚守的传统。”简鉴波回忆道,新洲开基祖南溪公的墓地位于深圳水库附近,过去交通不便,每年重阳节祭祖时,宗亲们都要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还得背上米、菜和锅,在路上生火做饭,即便如此,也没人愿意缺席。

  后来,随着经济条件改善,祭祖结束后,大家去餐馆聚餐,如今,深圳市新洲股份有限公司和宗亲会在祭祖仪式的基础上特意增加了盆菜宴。盆里菜色大杂烩,多数为萝卜作菜底,萝卜上铺叠的是蚝、鸡、鸭、炸门鳝、鱿鱼、支竹、油豆腐、炸猪皮、芽菇、木耳、五花肉、鳝鱼干等,一层一道菜,一菜一种味道。

  这道团圆的大盆菜,让齐聚宗祠的海内外的简氏宗亲每一次相聚都洋溢着浓浓的乡情,除了重阳祭祖,每年除夕,简氏子孙也会齐聚宗祠举行庄重肃穆的祭祖仪式。

  深圳市新洲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宗亲会会长简国胜感慨道:“除夕祭祖不只是一场简单的祭祀活动,更是维系简氏族人情谊、促进邻里和睦的重要纽带。在春节团圆之际,它让优良家风代代传承;还有对新年的祈福,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大家都平安健康。”

  尽管简氏宗亲分布在世界各地,但因为宗祠这一特殊的精神纽带,让海内外的简氏族人跨越山海,不分地域、不分你我,始终心相连、情相依,在时光的流转中维系同宗同源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