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宁夏,贺兰山层林尽染,黄河水奔涌不息。近日,20余位香港同胞跨越1600公里奔赴宁夏,开启4天国情考察。
他们用脚步丈量山河,在触摸历史中读懂中国——当贺兰山的风掠过脸颊,黄河的浪激荡心潮,少数民族同胞的歌声萦绕耳畔,他们更深切体悟到所谓的“远方”,一直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机部分,每一寸土地都藏着家国的故事。
文明根脉处
读懂“我们”的共同记忆
中华文明的根系有多深?大家第一站从贺兰山岩画与黄河水脉中寻找答案。
在贺兰山岩画的“岩画古道”上,石壁上的赭红色图案渐次铺展:数十个小人手持弓箭围追野鹿,“集体狩猎”的场景动态感十足。
“这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稳定的人类社群,他们分工协作、繁衍生息,是中华大地上早期的‘文明火种’。”
讲解员的话,让香港南山青年协会副会长孔繁曦驻足良久:“原来我们的祖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刻下了共同的记忆。”
若说岩画是“史前答卷”,那么西夏陵则是王朝文明的“立体书卷”。
学员们站在这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东方金字塔”前,听着考古专家讲述西夏文字与中原汉字的互鉴、西夏佛教艺术对汉藏文化的融合。
“一个消失的王朝,却留下这么多与中原文明呼应的印记,这就是‘同源’的最好证明。”一位香港青年的感慨,道出了众人的心声。
黄河奔涌,滋养千年,当考察团来到黄河岸边,“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谚语有了鲜活注解。
秦渠、汉渠、唐徕渠……这些灌溉工程至今仍在滋养农田,而“引黄古灌区”作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更让黄河水续写着滋养“塞上江南”的传奇。
听着工程师讲述现代水利技术如何传承古渠智慧,学员们看着灌区里金黄的稻田、忙碌的农户,听着黄河水的哗哗声响,真切感受到:黄河不仅是“母亲河”,更是连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明纽带。
烟火日常里
触摸“我们”的温暖共生
中华文明的传承,藏在烟火气里,考察团走进石佛寺村银川非遗展示中心与长城花园社区,从技艺传承到邻里互助,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在石佛寺村,斑驳的石板路、古朴的砖瓦房间,“陈氏回族医技十法”、杨氏拳等国家级非遗在此生生不息。
学员们挽起袖子体验搓馓子、烙煎饼,看老匠人用传统技法制作回族特色手工艺品,带动了更多人谋生致富。学员们感叹:“非遗活在当下,就是民族文化共融的最好见证。”
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里,伏兆娥剪纸工作室的桌案上摆满了红纸与剪刀。学员们围坐学习剪“石榴花开”“家和万事兴”。手中的红纸在剪刀开合间渐渐成型,民族团结的理念也在指尖流转中更加深入人心。
学员们还来到习近平总书记曾视察的长城花园社区。在社区活动中心,“抱抱团”的阿姨们多是癌症患者及家属,用舞蹈与学员们互动寒暄,用关怀让爱心在社区流转。凉亭里老人唠家常,健身区孩子追逐嬉戏。
“长者脸上的笑容、孩子们眼里的光,就是国泰民安最具体的样子。”香港南山青年协会副会长、考察团团长云怀萱红了眼眶,“这一刻我真切感受到:这里就是我们共同的家。”

发展浪潮中
共赴“我们”的星辰大海
从历史走向当下,宁夏的发展答卷写满“奋斗”与“希望”,考察团走进中宁枸杞馆,看传统产业如何“老树发新芽”,走进生态治理区,看荒漠如何变身“绿洲”。
在宁夏百瑞源枸杞博物馆,从传统晾晒到冻干锁鲜,从单一药材到枸杞原浆、枸杞咖啡,宁夏枸杞的产业链正不断延伸。“我们卖的不仅是产品,还有文化。”馆长介绍,通过电商直播,宁夏枸杞已走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千家万户。
学员们纷纷掏出手机记录:“回去要当推荐官,让更多人知道,宁夏发展的日新月异!”
在治沙示范区,学员们跟着护林员学习草方格固沙技术,看昔日的“沙进人退”如何变成“人进沙退”。“每一棵树都是宁夏人用汗水种下的希望。”护林员的话掷地有声。
望着连绵的绿洲,学员们忽然读懂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意,这是一代又一代人用青春与坚持书写的答案。
4天行程,学员们用脚步丈量出:中华文明从未是割裂的碎片,而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长卷;家国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石佛寺村的炸馓子声、长城花园的舞步、枸杞馆的甜香,是黄河水的奔涌、贺兰山的岩画、治沙人的坚守。
“这次考察最珍贵的,不是看了多少风景,而是心里的变化。”香港南山联谊会会长刘嘉发说,“我们不仅是考察者,更是播种者。未来,要把宁夏的坚韧、多元、活力带回香港,也把香港的开放、创新、热情带到宁夏。”
此行,学员们带走的,不仅是照片,更是一颗更炽热的“中国心”;他们种下的,不仅是宁夏与香港的情谊,更是港澳同胞对家国的坚定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