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山河间,此心归处是吾乡—— 一场跨越百年的“侨”见与共鸣

来源:福田区委统战部发布时间:2025-11-18

11月14日,由福田区委统战部、宣传部联合主办的“纪念徐悲鸿诞辰130周年音乐会”在深圳音乐厅奏响。


徐悲鸿先生之女、美籍华人钢琴家徐芳芳老师携手艺术家团队,以交响乐为媒介诠释经典画作,将徐悲鸿笔下的奔马、雄鸡与山河化作跃动的音符,完成了一次跨越绘画与音乐、东方与西方的深度对话,更在海外侨胞心中叩响了跨越时空的文化回音。

失落的乐章:半世纪守望与三代人的文化接力

本次音乐会的最大亮点是徐悲鸿先生之女、钢琴家及作家徐芳芳女士的倾情演绎,她亲临现场,权威解读其父亲的艺术人生与家国情怀。“《风雨鸡鸣》作于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壮烈之回忆》创作于1937年1月28日,以纪念1932 年中国军队在上海抗击日军入侵的一·二八事变五周年,均表达了父亲对英勇的民族斗争的强烈情感。”徐芳芳表示。

钢琴协奏曲《徐悲鸿的彩墨画》第三乐章“风雨鸡鸣——壮烈的回忆”这部作品背后,则是一段绵延半个多世纪、承载着海外侨胞文化守望的感人故事。

这个故事,始于二十世纪的作曲家江文也1964年创作的钢琴协奏曲《徐悲鸿的彩墨画》。然而,协奏曲的手稿在1966年不幸丢失,如同许多漂泊海外的文化记忆,一度湮没无闻。

“这份乐谱就像我们海外游子,无论漂泊多久,终究要回到文化的根脉上。”徐芳芳动情地说,“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一直为失去了一首钢琴协奏曲而悲伤,那是台湾作曲家江文也在我十几岁时为我写的。作品的手稿在1966年丢失了,其中第三乐章直到最近才找到。江文也在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不懈地创作这部作品,希望用音乐诠释我父亲画作中的精神,激励了我为这部失传的作品赋予生命。”

在现场,她与江文也开展跨越时空的对话:“江老师,我终于没有辜负你对我的期望,你会很高兴听到我在深圳音乐厅举行这部失传作品的中国首演”。

如今,这份跨越三代人的文化接力,见证了海外华人华侨心中永不熄灭的文化薪火,音乐会巧妙地将徐悲鸿的经典画作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交响乐同步呈现,营造出音画交融的沉浸体验。

当《风雨鸡鸣》的画面投映而出,那只在风雨如晦中引吭高鸣的雄鸡与江文也激昂的旋律交织,瞬间将现场观众带回1937年那段民族危亡的岁月,徐悲鸿借雄鸡形象寄托了对民族觉醒的深切期盼,而江文也的音乐则让这份期盼在百年后依然振聋发聩。

画境与乡愁:笔墨山河间的赤子之心

《台湾舞曲》的旋律则承载了另一重乡愁,这首在1936年柏林第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艺术大赛中获奖的作品,不仅是“首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华人管弦作品”,被誉为“华人之光”,更融入了作曲家江文也对故土的深切思念。乐曲中浓郁的乡土风情与现代作曲技法的交融,道出了无数台湾同胞对故土的魂牵梦萦。

一位台商协会代表现场感慨,“《台湾舞曲》道尽了我们心底最深处的乡愁,当旋律响起,我相信每一位台胞都会为之动容,海峡再宽,也隔不断这血浓于水的乡愁牵绊。”

侨心与共鸣:此心安处即是吾乡

音乐厅内的坐席中,有耄耋之年的老侨领、有事业有成的归国侨商、更有意气风发的新侨海归,带着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前来寻找文化坐标。当《群奔》的篇章奏响,徐悲鸿笔下万马奔腾的景象与排山倒海的音乐交织,全场爆发出如雷的掌声——这不仅是艺术的喝彩,更是深植于血脉的文化认同在此刻产生的强烈共鸣。

一位加拿大侨领在音乐会结束后感慨:“徐悲鸿的骏马,在我家族中传承了三代。今晚,我不仅看到了画中的奔马,更听到了它们蹄声如雷,那就是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他表示想邀请主创团队到加拿大开音乐会,“来自祖国的声音,远在海外的华人华侨都想听到。来自祖国的声音,全世界都应该听到。我们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更有责任成为它的守护者与播种者,独属中华的文化自信正激荡出时代最强音”。

另一位年轻的海归则表示,通过这场音乐会,他真正理解了父辈口中“祖国”的重量,也找到了自己与中华文明的精神连接。

可以说,当天的音乐厅已不仅是一座艺术殿堂,更成为了连接四海侨心的文化驿站。

现场演奏的还有《二泉映月》《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徐悲鸿画境随想》等经典曲目。整场音乐会通过音画的艺术形式,让漂泊四海的心灵在徐悲鸿的笔墨山河与激昂交响中,寻得了共同的精神原乡。正如“此心安处是吾乡”,无论走得多远,家的方向,永远是我们共同的归途。

相信徐悲鸿的骏马,不仅在画中奔腾,不仅在音乐中驰骋,更在每位中华儿女的血脉中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