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深圳市罗湖区黄贝岭村传统盆菜宴热闹启幕,靖轩小学作为分会场,满是暖意与乡情。20余名旅居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华侨校友,跨越山海回到这所承载童年与侨乡记忆的母校,重拾少年时光、共话岁月深情。
校史寻根 石碑上的桑梓情 靖轩小学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华侨同胞的牵挂。1929年,黄贝岭人以村创始人张靖轩之名建校,四方两层校舍配着凉亭、球场,在当年已是“像样的学堂”;抗战时校舍被毁,海外乡亲悄悄寄钱维系办学;20世纪80年代老校舍濒危,居港及海外昆仲纷纷解囊,新校园才得以在现址拔地而起。 校园里的“资助重建靖轩小学海外侨胞纪念功德牌”,是这份深情的见证。校友们围在碑前,指尖抚过一个个名字,不少人的眼眶悄然泛红。 有位旅居美国的张叔指着其中一个名字:“这是我父亲,当年他在旧金山餐馆打工,省吃俭用寄回500美元,说‘学校是根,不能倒’。今天看到名字在这,就像他还陪着母校。” 还有人望着碑上自己早年的捐赠记录,轻声感慨:“当年我刚到国外,第一个月工资就寄来建校,就怕再也见不到小时候读书的地方。” 从民国的简陋校舍到如今加入螺岭教育集团、设施齐全的现代化校园,校友们看着崭新的教学楼,感慨:“以前踩着泥路上学,现在校园比公园还美,靖轩真的长大了!” 校园漫步 旧忆里的少年时 走在校园里,熟悉的角落与崭新的景致交织,轻易就勾起了校友们深埋心底的童年记忆。操场边那棵老榕树依旧枝繁叶茂,几位校友驻足树下,伸手触摸粗糙的树干,笑着说起当年的趣事:“以前课间总在这跳皮筋、拍洋画,夏天捡榕果当弹珠玩,那时候觉得这树高得望不到顶,现在再看,倒像是看着我们长大的老朋友”。 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光影,恍惚间,仿佛又听见了当年的欢声笑语。塑胶操场旁,有校友蹲下身按压跑道:“以前是泥地,下雨满是水坑,溅满身泥也开心,现在孩子们太幸福了。” 图书馆内,校长王丹细细介绍学校近年开设的国际象棋、定向运动等多维度课程,以及学校开发的《遇见·二十四节气》《我与城市同发展》等课程体系,校友们听得格外认真。 当听到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有人感慨:“我们小时候就跟着老师念《三字经》《弟子规》,现在学校把这些做得更系统,让孩子们从小扎根文化根脉,真好。” 校史馆里,泛黄的老照片、磨损的旧课本、褪色的奖状静静陈列,校友们围着这些老物件放慢脚步,不时交流几句:“你看这课桌椅,跟我们当年用的一模一样,冬天坐着凉,我们就垫上旧作业本。”“这张是运动会照片,我记得那天还得了跳绳第一名。”细碎的回忆里,满是对少年时光的眷恋与怀念。 薪火相传 初心下的新约定 2029年,将是靖轩小学建校100周年。“这所学校承载着跨越世纪的教育初心,从1929年至今,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侨胞校友的守护,如今百年校庆在即,这份传承更需要我们携手托举。”在谈及母校未来发展时,深圳市人大代表、市侨联副主席陈晓云表示。 她提出设立靖轩小学侨胞校友教育基金的倡议,立刻得到大家的积极响应。有人表示愿意定期捐款,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与敬业的教师;也有人提议组织海外校友开展“云课堂”,给孩子们分享海外见闻,帮他们打开视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对母校的深情,都想着为母校多尽一份力,让这份对教育的热忱永远延续下去。 动情处,黄贝岭社区书记杨海鹏带头唱起《学习雷锋好榜样》,熟悉的旋律响起,校友们纷纷跟着哼唱,歌声里满是对童年的追忆与对母校的深情。走了大半辈子,校友们去过无数地方,却始终牵挂着靖轩小学的这堂课。这里有童年的纯真,有乡邻的温情,更有代代相传的桑梓情。 此次重返母校,不仅是一场跨越山海的重逢,更是一次初心的接力。未来,侨胞校友们将继续与母校携手,让这份牵挂与守护在岁月里慢慢沉淀,代代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