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商会优势,推动民营经济纠纷前端化解;引入司法力量,增强调解工作专业效能。10月13日,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法院与坪地街道商会签订框架协议,深圳首个指导商会调解的工作平台——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法院坪地街道商会调解指导中心(以下称“指导中心”)揭牌。
坪地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针对民营企业各类民商事纠纷开展基础性公益性调解工作,采用“商会+行政司法+人力资源+司法审判”四位一体的公、私力救济精准互补的全周期纠纷化解模式,通过法院与商会的优势互补,实现良性互动,满足民营经济纠纷多元化解、快速化解和有效化解的实际需求。指导中心为坪地街道商会调解提供指导调解、业务培训、司法确认、诉调对接等服务。
平台优势互补 巧解经济纠纷 在坪地街道商会调解室,一台显示器连通坪地法庭和坪地商会人民调解室。通过这台显示器,当事人、商会工作人员、人民调解员可以与指导法官及时畅顺沟通,咨询法律法规;调解期间,法官还可以通过视频连线“现身说法”,为调解增加权威性和公信力。 “商会与企业联系紧密、资源广泛,司法机关专业性强、更有公信力。商会与法庭携手开展商事纠纷调解,正是从‘情理法’三方面同时入手,切实助企业解难题、降成本。”龙岗区人民法院坪地法庭庭长曾友林表示。 通过打造指导中心,龙岗区人民法院将明确调解指导法官和联络对接人,为坪地街道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的,龙岗法院及时审查,依法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 下一步,龙岗法院还将吸纳坪地街道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特邀调解组织,对于龙岗法院已受理且适合商会调解的案件,委派或委托商会调解;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完善信息互通和数据共享;针对涉企多发易发纠纷,进行有针对性的普法宣传,引导企业防范风险,减少纠纷发生;积极开展在线解决纠纷、在线司法确认工作,完善在线调解程;支持坪地街道商会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机制建设,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 “对于调解成功的纠纷,可以通过‘司法确认’的方式,让调解成果得到法律保障。对于反复调解还未化解的纠纷,我们会引导当事人依法诉讼,共同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坪地街道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章华表示,“法院+商会”携手打造纠纷调解工作平台,能让人民调解制度发挥更大作用,也为解决商事纠纷增加了一个重要渠道。 据了解,目前龙岗区计划将坪地街道商会“法院+商会”民营经济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打造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模范样板,在全区各街道商会进行推广,切实服务辖区企业。此外,结合区内各法庭专业化审理改革的目标定位,策划打造一批专业化、多元化、精准化、个性化的指导中心,积极探索形成具有龙岗特色的商会调解工作机制,打造有影响力的商会调解服务品牌,为民营企业在龙岗发展保驾护航。 激发统战力量 助力经济发展 “法院+商会”化解商事纠纷的灵感来自于龙岗区推出的“统战+经济”聚优赋能计划。民革龙岗总支副主委、坪地街道商会会长陈惠东告诉记者,今年以来,龙岗区充分发挥统战优势,在全市创新推出“统战+经济”聚优赋能计划,开展“暖企行动”、加强政企直联,鼓励统战成员共同助力经济发展。 “龙岗区委统战部鼓励商会发挥积极作用,号召各民主党派成员献计献策。龙岗区委统战部还特别举办了专门的培训会、议政沙龙等,让各领域专业人士凝聚共识、畅通思路。”正是在这样的培训和沙龙上,陈惠东意识到,民商事纠纷化解工作可以争取更多“官方支持”,也可以吸收更加专业权威的力量。这个主意得到了龙岗区委区政府和区人民法院的大力支持,指导中心应运而生。“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企业经济发展的确需要更多助力,帮助企业省时省力化解纠纷就是一种很实在的助力。统战工作具有聚资源、交朋友的作用,这正是我们商会和企业迫切需要的。” “统战+经济”具有聚优赋能的强大能量。除了有效化解商事纠纷,自今年5月龙岗区推出“统战+经济”聚优赋能计划以来,已经在凝聚共识、智力支撑、政商关系、人才建设、港澳台侨、招商引资等方面取得可喜成效。其中包括集中开展“1+100+N”暖企行动,走访服务企业3200家次,收集诉求 460 个,通过汇总、梳理、分拨、督促、反馈五个环节,建立服务企业的闭环管理模式,解决难题 425 个;优化“政企直联制度”,规划互联互通“快车道”30条,走进直联单位逾100 次,举办惠企专场活动近50场;组织150家珠宝企业开展产业政策宣讲暨招商推介活动,吸引珠宝产业链30多家企业进驻龙岗,产值达20亿元;搭建商(协)会、企业、金融机构“三位一体”融资模式,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增加对民营中小企业融资贷款超过30亿元…… 此外,龙岗区在全市率先打造“同心岗湾”全功能基地,推出20个特色品牌项目,激活统战、青创、企服、人才等领域发展新动能。协商确定改革发展类调研课题11项,开展赋能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发展等主题双周议政建言沙龙9场,组建“专家智库”征集首批报名入库专家120名,编制《港澳青年龙岗创新创业服务手册》推出惠民措施64条,实施“导师领航”计划促成32位青年创业导师与68名创新创业青年成功结对,定制归国留学人员“归·家”系列活动8项。筹建“民营企业家交流服务中心”,精心服务企业家,打造聚人气、有活力、可持续的创新创业创意情感地标、精神家园和亮丽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