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千万工程”的火热实践中,深圳各民族同胞撸起袖子加油干

来源:市委统战部民族处发布时间:2024-07-25

  “广东清远原生态放养的农家土鸡,当天宰杀、当天发货,欢迎下单!”近日,在由深圳市民族团结发展促进会和福田区民族团结进步协会企业家共同发起成立的“石榴子”民族助农平台,身穿民族服饰的主播开启直播卖货,帮助农家好货从“山沟沟”销往全国各地。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是广东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近年来,深圳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积极引导各民族同胞参与“百千万工程”,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建功立业、挺膺担当。

“反哺”赋能

从“单向流动”到“双向奔赴”

  深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倡导“来了就是深圳人”的理念,多措并举帮助各民族同胞更好融入深圳发展大潮。

  2002年,深圳成为56个民族齐聚的城市,截至目前,深圳少数民族现人口已超过100万,在全省加速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火热实践中,深圳各民族同胞自发地把对家乡的热爱、对故土的眷恋转化成源源不断的动力,为推进“百千万工程”贡献力量。2002年,瑶族同胞唐罗伟只身来到深圳发展,当时的他未曾想到,20年后的自己会“转型”为企业家,将产品远销海内外。

图片

  在深圳打拼事业的同时,他也不忘关心家乡发展。得知连山县的高山小黄姜销售渠道单一,唐罗伟便在当地投资办起姜粉厂,打开了销售渠道,姜农种植小黄姜的信心更足了。连南油岭瑶寨风光秀美,民族风情浓郁,在帮扶产业的同时,他还在民族文化传承、旅游开发等方面发力,引入团队打造豆制品作坊,既开展研学教育,又助力豆制品产、学、销。

  像唐罗伟这样反哺家乡的各民族同胞还有很多,他们不仅将先进的发展理念带回家乡,更发挥智力、资金、技术优势助推家乡振兴发展。

当好桥梁纽带 

“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在“百千万工程”的火热实践中,深圳各民族同胞发挥专业、人才和资源优势,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贡献力量、挥洒汗水。

  瑶家丝苗米、鹰嘴桃、银饰、扎染……在“石榴子”民族助农平台,土特产品琳琅满目,还有南昆山、罗浮山等观光旅游项目,平台积极打造“特色农产品+非遗手工艺品+特色旅游”多元融合业态,纵深盘活资源,以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图片

全省“百千万工程”开展以来,“石榴子”民族助农平台发挥优势,帮助民族地区特色产品、手工艺品建立和提升品牌意识,实现深圳与各地文旅、文产、农产品结合,让乡村好物走上“云”端,飞向大江南北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在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非遗生活馆,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藏品、非遗文创艺术品,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有序陈列在馆内。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深圳“非遗生活”品牌挖掘当地特有的非遗技能,集中培训、上门辅导、手把手教授,打造非遗文化品牌产品,让更多的非遗文化走出大山、走向国际。

挖掘特色资源

民族村寨实现精彩蝶变

位于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的红罗畲族村,民居排列整齐,门前鸟语花香,屋后悠然自在,俨然一副“向往的生活”。

近年来,在市、区民宗部门的指导下,红罗畲族村以“百千万工程”为契机,制定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特色品牌“石榴籽培育计划”,围绕多元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成功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

图片

  每年农历三月三是畲族同胞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乌饭节”。红罗畲族村村民充分发掘特色资源,举办包括民间祭祀、歌舞表演、篝火晚会、畲族长桌饭等特色民俗活动,让游客感受到别样的畲乡风情,大大增强文旅吸引力。

图片

  红罗畲族村还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合,推动数字科技激活文旅产业。畲族数字体验中心通过3D全息技术与VR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将畲族服装、工艺品等物品以全新面貌生动地呈现在游客眼前。

  红罗畲族村紧扣民生主线、乡村振兴主题,开展民族传统技艺轮训,引入优秀工匠,传授传统手工技艺、民族风味小吃烹饪技艺等,吸引各民族同胞踊跃报名,为他们回乡就业创业提供帮助,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