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积极打造互嵌式民族团结幸福家园 让各民族同胞“进得来 留得住 融得进 过得好”

来源:市委统战部民族处发布时间:2024-12-03

  小小石榴籽,粒粒见人心。近日,魅之回响——“远古与大地”多民族童声合唱音乐会在深圳音乐厅再次唱响,来自新疆的塔吉克族,云南的布朗族、基诺族师生,与深圳音乐厅“小金树”多民族童声合唱团、深圳飞越彩虹童声合唱团同台献歌,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更展现深圳各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动画面。

  深圳56个民族成份齐全,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近年来,深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大力倡导“来了就是深圳人”工作理念,多措并举力促各民族同胞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交往交流交融,以新担当新作为打造各民族同胞互嵌共融高质量发展的“深圳样本”。

01

“经济上”

坚持厚植干事创业良好环境:

让各族群众发展圆梦“留得住”

  “深耕行业30年,我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深圳。”20世纪90年代,在内蒙古出生、专攻时装设计多年的满族同胞宋红被集团外派到深圳,她跟妈妈说没有去过深圳,去开开眼界很快便回,结果这一待就是30年。

  在深圳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宋红以服装设计为起点,到创立品牌,再到如今把企业做成民族品牌走向世界,她说,“是深圳让她敢于有梦、勇于追梦”。

  一直以来,深圳千方百计筑巢引凤,凝聚团结各民族同胞创新创业、实干圆梦,让各民族同胞成为助推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大数据专家、满族同胞贾西贝从英国归国,选择深圳,帮助政府和企业在数据治理领域实现多个“从0到1”的应用;魔术艺术家、维吾尔族同胞茹仙古丽加入深圳欢乐谷,创新魔术表演,广受游客喜爱。

  深圳创新打造“榴·深”——深圳市各民族服务行动计划,为各族群众提供来深指引、能力提升、见习就业、法律援助、联谊交友等8大服务,今年共开展主题活动465场、覆盖15.5万人次。近三年持续为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职业技能”培训110次,累计为7000名少数民族同胞提供精准服务,不断提升各民族同胞融入城市能力。

02

“社会上”

坚持营造便民利民的良好服务体制:

让各民族同胞安居乐业“过得好”

  阿依波塔来自新疆塔城地区,到松岗中学就读是她第一次踏足南方。她记得三年前抵达深圳是在9月,刚入校便吃上了学校准备的“有家的味道”的新疆特色饭菜,接触了可爱的深圳同学,原本担心的“水土不服”很快一消而散。

  一直以来,深圳紧紧围绕来深各民族同胞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找准发力点,对标最高最好最优,促进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让各民族同胞都能在这找到“家”的温暖。

  以均等化服务优化互嵌共融环境

  打造全国首个以志愿服务优化社会治理的“志愿者之城”,来深各民族同胞超过381万人注册志愿者,志愿服务闪耀鹏城。

  深入开展“关爱行动”,近年来累计组织开展3.4万余项爱心活动,培育2300余项公益项目,超1000万人次参与。实施百万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开工126个保障性住房项目,帮助来深各民族同胞解决住房问题。

  建设“暖蜂驿站”806个、职工服务中心(站)82家等,为一线务工各民族同胞提供暖心服务。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全省同类地区最高水平;推出“深圳惠民保”,不限病种、不限年龄、不限户籍,惠及全市各民族同胞。

  以深化共建共治共享服务引领强化融入能力

  健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共享、社区民族事务服务、流出和流入地互动协作等多层次管理服务平台,推动完善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体系,为各民族同胞打造“家门口”一站式惠民综合体。

  将民族公共事务100%纳入“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一网通办” “一网统管” “一网协同”,所有事项“最多跑一次”,符合条件的来深各民族同胞入户“秒批”,努力让各族群众办事少跑腿、不折腾、更省心。

  将民族法律服务纳入全市法律援助体系,民宗部门与司法部门联合设立法律服务中心,指导民族团体组建法律援助服务队,为有需要的各民族同胞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援助。

03

“文化上和心理上”

坚持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让各族群众团结进步“融得入”

图片

  2023年9月,“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深圳民族宗教界迎国庆嘉年华活动结合中秋节习俗、民族特色、非遗文化和深圳传统美食等元素,精心打造互动体验区,让深圳各民族同胞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浸式领略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温馨和谐、共建共享的大家庭氛围在各民族同胞心中油然而生。

图片

  近年来,深圳着力塑造现代城市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精神文明建设同频共振,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引领各民族同胞人心相聚、团结统一。

  “理论研究+教育宣传”不断夯实共同体意识

  依托深圳大学,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聘请国内民族领域专家学者,加强民族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开展《深圳市各民族互嵌式发展情况调研》课题调研,为新时代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提供深圳经验。

  依托“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等城市资源,打造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策划开展“来了深圳,都是一家人”“深圳·这里是家乡”等系列宣传视频共30期,全网阅读量超10亿,充分运用视听新媒体等传播手段,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

  “原创精品+文化交流”不断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创作传唱亿万同行者一起追梦的弦歌心声《同行的人》,全网播放量超3.5亿;开展“亲爱的中国越来越美丽——2024深圳统一战线文艺展演”,表达中华儿女对祖国深情而真挚的祝福。连续举办十九届文博会,培育“飞越彩虹”多民族童声合唱团,协助拍摄民族题材电视剧《都是一家人》、岭南文化舞剧《咏春》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持续与新疆喀什等民族地区开展“手拉手”夏令营活动,累计2400名少数民族学生参与,促进各族青少年精神相依。

  创新实施“手牵手 向前走”——深港青少年携手成长计划,举办400余项活动,吸引781个深港机构加入、深港澳三地14万余人次参与,受到港澳同胞高度评价。

  “社会力量+上下协同”不断深化家园意识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工作主线,成立市、区民族团结进步协会9家,靠前服务全市各族群众。

  推动各区创新打造“福田民族风”“盐田海石榴+”“龙华红石榴”等品牌,吸引约64万各民族同胞参与,营造民族团结良好氛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共有10家单位获得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11人获得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28家单位获得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称号。

04

“空间上”

坚持全局统筹谋划城市民族工作:

让各族群众互嵌共融“有保障”

  步入位于福田区南园街道的巴登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映入眼帘的不是接待前台,而是不同民族的特色茶,人们或坐在服务中心“围桌品茶”,或在综合排练厅里学习民族舞蹈……集童趣、客至、民族、创意空间于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不仅成为周边党员群众的网红打卡地,更是深圳各民族同胞互嵌交融的真实写照。

图片

  一直以来,深圳坚持在“空间上”统筹谋划城市民族工作,力促来深各民族同胞互嵌共融“有保障”

  完善“点面”结合的横向工作机制

  建立和完善城市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民宗)部门牵头协调,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城市民族工作新格局。在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民族工作专题会议制度,与市直各单位、驻深单位等建立23项横向沟通协作机制,推进民族事务成为全市社会公共管理的一般性事务,让城市更好接纳各族群众,让各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

  构建“四级”统战工作网络

  出台《关于落实基层党组织统战工作职责的指导意见》,将民族工作纳入“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统战工作范畴,明确街道、社区、园区(楼宇)、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民族工作职责任务,推动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明确机构和人员负责民族工作,全市1.8万名社区网格员兼任民族工作信息员,形成民族工作“一盘棋”。

  打造平台定向工作抓手  

  构建共治平台,在少数民族居民较多的社区打造“社区干部+网格员+物业管理员+楼栋长+少数民族群众代表”共治模式,促进来深少数民族共建共享“微家园”。

  搭建信息平台,依托“深圳智慧统战”信息化系统,建立集查询、分析、管理、服务为一体的民族事务大数据管理平台,提升民族事务数字化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