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最鲜活的多彩民族风情 表演项目《赛烟盒·斗蹲斗》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烟盒舞”元素,烟盒曾经是彝族同胞装烟的一种器具,平时用来装烟丝,舞蹈时将其分开,左右手各执一半,用中指扣在盒底,拇指和食指在盒内弹出清脆的“哒哒”声,边弹边舞蹈,“烟盒舞”因此而得名。 《米索扎》则以哈尼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米索扎”为背景,通过舞蹈展现哈尼族人民在蓝天梯田间奏响老虎鼓、欢庆丰收的喜悦场景,传递出各民族同胞团结一心、共同迈向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 深圳56个民族成份齐全,是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多年来,深圳开放、包容、多元的城市特质让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广东代表团表演项目深圳项目负责人龙布介绍,颇具特色的彝族舞蹈《赛烟盒·斗蹲斗》和原生态舞蹈的哈尼族《米索扎》不仅展现了深圳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不同民族组成的参赛队伍更呈现深圳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携手奋进的精气神。 承载着共同的骄傲与梦想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由1953年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演变而来,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国家体育行政部门联合主办、地方承办,是全国较有影响的大型综合性体育运动会之一。根据广东省民宗委的统一安排,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承担男子陀螺竞赛项目、2个表演项目(综合类、技巧类)和开幕式入场30秒驻停表演任务。 为做好此次参赛工作,广东省民宗委、深圳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和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高度重视,自今年2月接到任务起便开始着手筹备,4月份完成人员选拔、节目筛选等工作,5月份开始正式排练。排练期间,参赛教练员、运动员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满怀热情、精心编排参赛作品,一遍一遍打磨参演节目。就在参赛队伍出发前,深圳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领导率队前往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看望参赛健儿、检查项目训练情况,并为参赛教练员、运动员加油鼓劲,鼓励大家调整好心态、科学训练,力争赛出水平、赛出风采、赛出成绩,展现广东、深圳运动员良好的精神风貌。 诠释最生动的“中华民族一家亲” 每四年举行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各民族大联欢、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盛会。“只有通过团结协作,才能呈现出一场完美的演出。”提及参赛过程,表演项目编导张程远透露,这次运动会,不管是赛前排练还是在正式比赛中,所有队员都付出了“百分之两百”的努力。 初到三亚,维吾尔族同胞伊巴代提·麦麦提敏、水族同胞韦霜因为晕车一路上吃了不少苦,但从来不叫苦叫累,默默通过吃晕车药缓解;彝族同胞张春凤、傣族同胞方相薄则主动帮助队友练习动作。印象最深刻的是,由于第一场和第二场比赛时间早,队员们需要凌晨四点起床化妆,连续两天高强度的比赛,可以看出大家都特别疲惫,但为了呈现最好的舞台效果,所有人都会在赛前一两个小时自行组织训练……这些故事是对“中华民族一家亲”最生动的诠释。 “我们这次总共参加四场比赛,直到11月29日晚举的颁奖晚会上才知道比赛成果。当得知两个表演项目都获得三等奖时,队员们都很开心。”藏族同胞索南多杰本说,作为一名从少数民族地区来到深圳的追梦人,能够代表深圳参赛感到非常自豪。“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就像是一次各民族同胞们的大聚会,不同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大家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