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海之滨到彩云之南,从繁华都市到天山草原,七月盛夏,一群来自深圳的孩子们走进民族地区,带去科学知识,带回滚烫真情,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一起手绘民族团结新画卷。
智启乡程:
鹏城火种点亮滇西少年梦
夏日的云南德宏,阳光透过梁河县九保乡民族中学的窗棂,落在近300双明亮的眼睛上,深圳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智启乡程”实践团的到来为这座边陲校园注入了别样的活力。为响应联合国开发计划署“Movers4Climate绿色乡村青年行动”号召,深圳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积极组织青年实践团队,由研究院院长李凡教授带队,为民族地区学生带去系统的绿色教育。
本次支教活动覆盖该校汉族、阿昌族、傣族、佤族、傈僳族、景颇族等在内的近300名七年级学生,既有“从稻田到鹏城:你与深圳的缘分”“你好,人工智能!”主题讲座,也有可持续发展目标介绍、气候行动、水下生物、自然与生物多样性四节专题课程。
授课过程中,团队成员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当地实际案例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生动形象地阐释绿色发展理念。
针对各民族学生的特点,授课教师注重互动交流,采用提问讨论、小组合作、实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环保意识,确保每堂课都能让学生有所收获。
深圳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智启乡程”实践团队长温绮娴说,“两天的支教仿佛一场温暖而深刻的旅程,团队成员们反复打磨课程,只为给学生们带来全新的知识体验。那些熬夜备课的疲惫,在学生们的清澈眼神与灿烂笑容中瞬间消散。”
这场跨越千里的支教活动,没有停留于知识的传递,更像一次精神的接力。深圳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智启乡程”实践团副队长王淑婷说,“当站在九保乡民族中学的教室中,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让我明白知识传递背后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走亲戚:
天山脚下的沉浸式成长课
几乎同一时间,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的2024新能源汽修班同学谢喜龙和2023级汽车服务与营销班同学符家豪背起行囊,踏上前往新疆的列车。14天的“走亲戚”旅程,成了谢喜龙口中“人生最生动的课堂”。
清晨,他在新疆同学小苏家的庭院里享用羊肉汤馕饼早餐,边吃边听他父母讲述当地习俗。下午,结伴深入社区或自然景点,在吉木萨尔的松树林,回族叔叔热情地教他们喂牛羊、挤马奶、烤馕坑肉;在江布拉克草原,蒙古包前的弹唱会从日落持续到星升。
最触动人心的是在吉木萨尔县博物馆的驻足,一幅“团结宴”的古画前,博物馆导员讲述着当地如何通过“古尔邦节”等节日,写好民族团结的大文章。符家豪则走访新疆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在这里他品尝到了烤包子、手抓饭等美食,在新疆同学家中他们一起聊天、跳舞,别提多开心。符家豪说,这样的交流不仅让他领略新疆的自然之美,更感受到不同民族同胞心灵相通的美好。
“比起单纯的暑期旅行,这种融入式的安排让我们感受到‘走亲戚’活动是友情的延伸。”
谢喜龙说,整段旅程让他感受到“祖国如此之美、历史如此源远流长”的真实含义,新疆人民的热情好客不只是一种礼貌,更是各民族间深厚情感的表达。
从滇西课堂上点燃的求知火种,到天山脚下结下的手足情谊,深圳学子与民族地区的相遇早已超越简单的 “交流” 二字,它让不同民族的少年在共享早餐、共话家常中读懂彼此,也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在青春的土壤里扎根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