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名单公布,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平安”)位列其中。
坐落在深圳市中心的平安金融中心是中国平安的总部所在地,也是这座城市的地标建筑。作为跻身全球500强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中国平安的名字早已和硬核实力、创新活力紧密相连。但却鲜有人知晓,在这家企业发展过程中,还藏着助力民族团结进步的温情。
PART.01 引金融活水 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2018年,横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和云南巧家县的白鹤滩水电站建设进入高峰、资金需求激增时,平安银行作为联席主承销商,承销三峡集团30亿元扶贫短期融资券并投资15亿元,专项支持项目建设。 如今,投入使用的水电站不仅成为仅次于三峡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将澎湃的江水资源转化为清洁电能,输送到千里之外,当地还依托白鹤滩水电站的吸引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访,推动当地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多年来,中国平安支持民族地区实体经济发展,在民族地区共开设机构314家,遍及5个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覆盖110个自治县(旗),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投融资金额逾4万亿,积极支持白鹤滩水电站等多个民族地区重大项目建设;近五年在民族地区投入公益金超12亿元,涉农贷款余额、乡村振兴支持资金均超1000亿元;民族地区累计赔付超1.5万亿元,坚持为民族地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PART.02 当好“赋能者” 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今年5月,来自柯尔克孜族、蒙古族、苗族、独龙族、瑶族、傈僳族等10个民族的18位非遗传承人代表齐聚深圳,与时尚设计师、行业专家及公益组织代表,共话中国千年非遗之美。 该活动是中国平安、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联合发起的“千年非遗 时尚赋新”——2025妈妈的针线活年度焕新计划,立足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通过创建非遗跨界融合的新场景,构建“公益+商业”可持续生态,创新乡村振兴的产业帮扶新模式。 多年来,中国平安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事业,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拥有超400个帮扶点,在19个省市76个村派驻123名驻村帮扶干部。 聚焦民族地区产业、健康、教育三大根源性问题,打造与之对应的村业、村医、村教“三村工程”,通过产业培训、金融支持(发债、贷款、保险)等多种形式,解决乡村人才培养、资金保障、技术引进等难题。 其中,在村业方面,通过金融组合拳,积极探索覆盖全帮扶周期的“产前-产中-产后”综合金融帮扶“三环”模式,打造综合帮扶闭环。 在村医方面,通过捐赠医疗设备,升级民族地区乡村卫生所855所,培训民族地区村医10843人,在民族地区为超66万人次开展体检。 在村教方面,针对学校设施、教师资源、学生激励三方面,通过硬件升级、课程支教、远程培训、奖学奖教金、夏令营等方式,加强民族地区教育帮扶力度。因帮扶工作成果显著,2020年,中国平安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 PART.03 打造OnePingAn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中国平安,有少数民族员工逾11000人,来自不同省份的他们尽管语言、风俗各不相同,但“来了就是平安人”的理念却扎根在每一位员工心中,大家彼此交融、相互促进,形成民族团结进步和企业高速发展双赢格局。 一直以来,中国平安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创新打造OnePingAn理念,为各民族员工在项目锻炼、职务晋升等方面创造一律平等的机会。 通过党建、联建、共建活动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等途径,加大各民族干部和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尊重各民族职工的平等权利和风俗习惯,依法保障各民族职工的合法权益。 创新节日慰问形式,实行民族地区个性化节假日安排,引导和鼓励不同民族员工展现才艺,弘扬民族文化,营造和谐工作环境和人文关怀氛围。 完善援助干部选拔机制,激励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援疆援藏事业,为民族地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助力民族地区经济繁荣与长治久安。 点滴付出终将汇聚成海,这座矗立在深圳市中心的“高塔”,塔尖之上是中国平安迈向世界的雄心,塔尖之下是企业扎根大地守护各民族同心共筑的深情,让“共同发展”的愿景,长出温柔而坚韧的枝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