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的高新区社区,面积3.2平方公里,这里分布着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活跃着2000多名少数民族同胞,他们有着知识水平高、融入起点高、创业热情高、理念认同高的特征。
多年来,高新区社区党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从“党建”“发展”“融合”三个维度构建深度交融的互嵌式社会生态,让各民族同胞在这里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01 “15分钟党群服务圈”: 让幸福触手可及 “这里的服务太全面了,不仅可以为各民族同胞就业创业、技能培训需求提供‘一站式’服务;还配备了社康中心、儿童托育园,家政服务中心、健身房、图书馆、多功能活动室,真正实现‘15分钟生活圈’的全覆盖。”提起党群服务中心,在高新区社区工作的壮族同胞韦女士赞不绝口。 在高新区社区,“15分钟党群服务圈”广受好评,它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构建片区化服务阵地、企业微阵地,精准对接各族群众就业创业、技能培训需求,提供“一站式”服务。 民族事务专窗和民情直通渠道采用闭环机制,及时解决就业帮扶、子女入学等民生问题。开展的“双岗”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各民族同胞“跟党创业”的凝聚力。 通过书记沙龙、行走党课等活动,搭建企业党组织与各族员工的交流平台,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党建活动。组建民族团结创新团队,推动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等领域的跨民族合作,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社区还通过完善协商机制,构建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一核多元”治理格局、多元共治格局。 成立“物业共治联盟”,整合物业、业委会、社区民警、各族居民代表等力量,打造“红色物业”议事平台。培育社会组织,发展志愿者队伍,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 实施“三亮三进三听”工作法,定期召开家园议事会、民情恳谈会,围绕大家关心的问题共商解决方案。 建立“三张清单”制度,明确任务分工和时限,确保议事成果落地,切实增强各族群众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02 “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 打造成就事业的优质生态 不久前,满族青年杨先生放弃北京科技公司高管职位来到高新区社区创业,虽怀揣创新构想却面临资金困境。“是社区主动介入,联动人力资源、科创、税务等部门搭建资源对接平台,帮我解决了资金问题。”杨先生如是说。 后来,在高新区社区支持下,他创立的企业成功申请到区级发展专项计划补贴45万元、利息补贴9万元,并取得华夏银行年度800万元贷款支持。目前该企业年产值已突破3000万元,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高新区社区通过打造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助力各族青年成就事业。 在这里,各族青年可以免费使用“虚拟大学园”资源,参与学术讲座、线上精品课程,了解前沿科技和产业趋势。 在这里,各族青年可以获得匹配自身的实习岗位、技能培训、职业辅导等“一对一”服务,顺利过渡到职场。 在这里,各族青年还可以线下获取项目孵化援助。在这里,有成就事业的优质生态,人人皆可成才。 社区还成立商业共治联合会,推动商业主体抱团发展,定期举办“企业家咖啡沙龙”等活动,邀请各民族企业家、创业者等交流合作;开展“民族团结示范店”等评选活动,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这一系列举措,极大激发了各民族同胞创业热情。 03 “线上社群+线下活动”: 搭建常态化交流互动网络 一位在高新区社区工作的33岁蒙古族女程序员因工作繁忙,社交圈较小,婚姻成了难题,在社区工作人员鼓励下,她积极参与青年交友活动。这些包含剧本杀、桌游、草地音乐节等互动环节的活动,非常契合年轻人喜好,通过多次互动交流,她与一位广东籍汉族小伙顺利结缘。 近年来,高新区社区整合社区空间资源建设“文化服务综合体”,常态化开展草地音乐节、民族歌舞展演、非遗手作体验等特色活动,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季季有亮点”的文化服务矩阵,将优质文化服务精准输送至企业、园区、楼宇。 社区还以情感联结为纽带,搭建各族青年交流交融平台。打造“遇见高新”“青春同路”等品牌交友活动,融合户外拓展、兴趣小组、文化沙龙等多元形式,突破民族、地域、职业界限。构建“线上社群+线下活动”,建立各族青年交流群组,形成常态化交流互动。 秉承社区和谐共融的理念,高新区社区整合企业、学校、商户等资源,推动各民族群众在就业创业、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领域全方位嵌入,促进了各族群众“留得住、过得好、融得入、有保障”,实现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的良性互动和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