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至28日,在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举行的广东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简称“省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深圳代表团凭借着顽强拼搏的精神和良好的竞技状态,夺得本次运动会首金及表演项目一等奖的好成绩,并以2金4银6铜的成绩获得了大赛优秀组织奖、体育道德风尚奖和团体总分优胜奖。在敢打、敢拼、敢赢的深圳参赛队伍中,涌现出多民族同胞共同演绎同一民族文化,父子三人、父女二人齐上阵的温情故事,用行动展现了深圳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携手奋进的精气神。
陀螺项目比赛首战告捷 深圳代表团摘得“首金”“首银”
8月23日上午,省少数民族运动会陀螺项目比赛在乳源高级中学进行,男子单打决赛率先进行,深圳代表队发挥出色,包揽该项目冠亚军。其中,岩帮以14分的高分拿下金牌、王清文获得银牌。这是深圳代表团在本届省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得的首枚金牌,也是本届省少数民族运动会诞生的首枚金牌。
陀螺,又叫“打陀螺”“打老牛”,是青少年较为熟悉的玩具,也是很多人童年的记忆。如今这项古老的运动已经风靡世界,是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健身运动。陀螺形状各异、玩法多样,深受彝、壮、佤、瑶、傣、黎、畲、白、基诺、拉祜等少数民族的喜爱。1995年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陀螺被列为比赛项目,自此陀螺逐步由民族民间游戏登上了中国民族体育竞技的大舞台。
“陀螺既锻炼身体,又充满乐趣,是一个很好的体育健身项目。”佤族同胞岩帮从2003年来到深圳工作和生活,今年是他第四次代表深圳队参加省少数民族运动会,除第一次参加的是踩高跷项目外,此后三年都是陀螺项目。岩帮说,每次他都很享受参加省少数民族运动会的过程,既收获了宝贵的赛事经验,又获得了和高手过招的乐趣。今年取得的佳绩,是在总结以往比赛的经验后努力的结果。
表演项目《米索扎》 展现民族团结精气神
灯火辉煌的乳源县体育馆内,和着空灵的音乐,身着哈尼族服饰的姑娘背着背篓缓缓而出、翩翩起舞;健硕的哈尼族男子敲响了老虎鼓,有节奏的鼓点犹如雨点越下越急。8月26日,在竞技类表演项目中,深圳代表团表演的《米索扎》一出场,就把现场观众带到了哈尼族村寨,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哈尼族风情。
此次由深圳代表团表演的《米索扎》气势磅礴,技术性、观赏性较强,节目创意源自哈尼族人一年一度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米索扎”,时间从夏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开始,直至属猴日结束,历时五六天,是哈尼族一年中最长,内容最丰富的节日。
“参与表演的20名运动员不仅有哈尼族同胞,还有其他十几个少数民族的代表。”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村寨党支部书记龙布介绍,深圳是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多年来,深圳开放、包容、多元的城市特质不仅让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更为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此次由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不同民族同胞共同演绎的《米索扎》不仅展现了哈尼族同胞唤春雨、催耕牛、渴望丰收的心情,多民族同胞共同参与的队伍更展现了深圳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携手奋进的精气神。
武术竞赛项目收获丰、现温情 父子三人、父女二人齐上阵
在历届省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武术项目是参赛运动员最多、争夺最激烈的竞赛项目之一。在本届运动会上,深圳代表团的运动员们勇夺武术项目1金3银6铜;在激烈的对决中,还出现了父子三人、父女两人齐上阵的温情故事。
回族同胞苏米格带着女儿苏玥玥分别参加了传统武术和民族武术的比赛。苏米格介绍,接到比赛任务后,女儿才开始接触并练习少数民族武术——查拳,短短两个月时间女儿进步很快,并获得了1银1铜的好成绩,让他倍感欣慰。他说,“练习查拳,不仅在弘扬中华武术精神,更是传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自1995年参加第一届省少数民族运动会以来,今年是土家族同胞龙刚时隔27年重返赛场,这一次他不仅自己报名参赛,还带着两个儿子龙冠桦和龙冠境一起参加比赛,父子三人共获得六块奖牌。龙刚说,“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只要有利于民族团结、展现民族文化,我们都要积极参与,并且要把民族团结这个接力棒,一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