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侨故事丨马兴锐:远赴苏里南的深圳“开荒牛”

来源:晶报发布时间:2023-08-20

  开栏语

  深圳作为广东省重点侨乡之一,祖籍深圳的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逾100万人。他们历来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办教兴学、捐款捐物,倾力支持家乡建设,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成为深圳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晶报社联合深圳市委统战部(深圳市侨办、市侨联)推出“记录侨故事”系列专栏,通过挖掘他们的故事,展现广大侨胞始终心系故土、对祖(籍)国和家乡从未改变一往情深的眷恋之情,记录保存奋斗向上、启迪后人的宝贵记忆与精神财富。

  马兴锐,1958年出生于广东汕头,1982年到深圳工作,1989年赴苏里南发展。曾任苏里南华人基金会主席,现任苏里南华商联合总会会长、苏里南远洋捕捞公司总裁、苏里南国民发展供应公司董事会主席,2023年初以来兼任苏里南——中国投资协调委员会副主席、苏里南警方企业家安全监督委员会委员。

  马兴锐深耕苏里南水产行业,成为领军人物之一。积极投身社会和侨界事务,在争取便利政策、培养举荐人才、改善治安等方面不遗余力地为侨胞服务。致力于加强华侨华人与苏里南其他族群的交流,促进中国与苏里南的友好交往与经贸合作。

  位于南美洲北部的苏里南,跟深圳有着不解之缘。早期移居苏里南的华人里,很多是深圳的客家人。时至今日,苏里南仍是深圳籍华侨华人的聚集地之一。

  苏里南人口有60多万,印度裔、克里奥尔人、印尼裔、丛林黑人的人数较多,其余是印第安人、华人、白人等。据马兴锐介绍,当地华人不算很多,加上混血的后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0%,但华人的经济社会地位比较高。他们大多经营超市、餐馆、小商店,近年来也有来自浙江、福建的侨胞和企业从事木材、金矿开采。

  2023年,苏里南迎来印度裔定居150周年、黑奴解放160周年、华人定居170周年,该国成立了国家庆典委员会,指导各种庆祝活动。庆祝华人定居苏里南170周年系列活动的官方开幕式和文艺晚会将在10月6日上演,由马兴锐担任总导演。

  马兴锐说,深圳籍侨胞传承了客家人朴实勤劳、谨慎、自律的优点,为华人在苏里南树立良好形象奠定了基础。“还有一点值得我们自豪:由于深圳籍侨胞传承下来的精神,苏里南华人群体的守望相助是很到位的。”

  他自己也不断用行动诠释着这种精神。他参与侨团工作十几年,近几年更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社会工作上,夜以继日。在血浓于水的同胞情驱使下,他满腔热忱,为侨胞排忧解难,成为大家抱团发展的后盾。

深圳“开荒牛”远赴苏里南

创业一炮打响

  马兴锐在广东汕头出生,在广州上学,学的是食品加工。1982年,他毕业到深圳工作,成为深圳“开荒牛”。马兴锐记得,自己是9月份到深圳报到的,那天正好停电,人事局办公桌上的风扇没开,等他填完表出来,“的确良”衬衫已经湿透,贴在身上。当时的深圳,出门就是工地,没树、没高楼,深南路还在开挖。

  马兴锐在一家小型国营企业当技术员,很快就升到了工程师,28岁就当上了副厂长。他主持了工厂的技术改造,从设计到组织生产,都是他一肩挑。1987年,苏里南一位经营食品厂的华侨来参观,很赏识马兴锐,邀他去苏里南提供技术援助。

  经过一些波折,马兴锐在1989年到了苏里南,在三星食品公司当工程师。几年里,他给公司设计了一个调味品加工间,开发或改进了好几款果蔬罐头和饮料,解决了产品保存期短和滞销等问题。

  由于本地市场规模小,三星食品公司的工作已不能满足马兴锐的追求,他开始尝试创业,利用业余时间研究鱼翅的精加工,几个月后拿出了产品,一炮而红。

“鱼翅大王”不停步

携手中国公司实现飞跃

  过了一年半,马兴锐听从美国客商建议,给产品换上了他自己设计的塑料包装盒,借此把产品售价上调将近一半。新包装产品大受追捧,远销欧美。

  苏里南老一辈华侨华人给马兴锐起了个“鱼翅大王”的绰号。但他预感到鱼翅资源量不够,就新增了鱼肚(鱼鳔)和梅香咸鱼的加工、出口业务,还往美国空运冰鲜,并正式离开了三星食品公司,自己创业。

  1995年,马兴锐买下一处旧厂房改造成海产加工厂,正式运营苏里南远洋捕捞公司,之后不断发展壮大,在新世纪之初更是实现了一次飞跃。

  2005年,首届中国-加勒比经贸合作论坛在牙买加举行,苏里南远洋捕捞公司与中国水产总公司在论坛上签署合作协议,这也是苏里南的唯一签约项目。中方随后派出4条船到苏里南开展合作捕捞,马兴锐的公司以市场价收购渔获,然后加工出口,年产量一下子跃升到3000多吨。

  2013年,银行提供全额优惠贷款,马兴锐收购了亏损多年的苏里南日本渔业公司(SUJAFI),改名为苏里南国民发展供应公司。按照收购约定,马兴锐虽收购公司,但实际仍再租给原股东们继续经营,可原股东们并未完全履行约定,在两年里只给了5个月的80%租金。于是,2015年,马兴锐终止租约,接手了公司,亲自经营管理,当年就扭亏为盈。接着,他改造、扩建了工厂,把加工的高端水产品持续出口到日本和欧美市场。

图片

改造后的工厂(2022年摄)

马兴锐比较好学,是个多面手。

  在深圳时,他跟着深圳大学的老师们学建筑设计,然后又通过函授等方式自学。他现在住的房子,改造方案就是他自己设计的,80%以上的图纸是他手绘的。他的两家工厂,采用的基本上都是他的设计概念,过半的图纸出自他手。

  苏里南官方语言是荷兰语,民众日常使用苏里南语,英语也可以通行。马兴锐能用简单的荷兰语交流,正式场合会用英语。令人称奇的是,到苏里南的第7个月,他就能用苏里南语跟人交流了,有位警察与他交谈时都觉得难以置信。

  马兴锐觉得,到新的地方去发展,就得融入社会,第一道关就是掌握当地语言。

  他一直坚持跟妻子、儿女讲广州话,那是他到广州读书时学会的。和很多海外侨胞一样,家乡话是联系他们与故土的一条文化和情感纽带。

翻新工厂

设备尽量用“中国制造”

  马兴锐还把苏里南国民发展供应公司的设备陆续换成了“中国制造”。

  2015年改造工厂时,马兴锐考察发现,中国制造的高端专业制冷设备物美价廉。同时,出于民族情怀,他决定:能用中国货就用中国货。

  如今,这个工厂90%以上的设备、材料都是中国产的。“下一步,连建筑材料、预制件都要从中国来。”马兴锐说。

牵线搭桥

助力两国友好交流

  除了自己的业务往来,马兴锐还积极参与和推动苏里南与中国的交流交往。

  2013年,时任苏里南总统鲍特瑟访华,马兴锐随团访问了北京和长沙。他还曾陪同苏里南财政部长到厦门参加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并访问福州、呼和浩特。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后,马兴锐协助筹款采购紧缺的口罩、手套,捐赠给中国。他自己也设法采购了一批,捐给深圳。后来,中国国内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深圳侨务部门向苏里南捐赠了一些抗疫物资,马兴锐分发给了侨胞以及军队、警察、医院等机构。

  最近,马兴锐在推进一个大项目:把中国的皮卡车生产线引进到苏里南,把合作生产出来的皮卡车销售到加勒比地区。他常做牵线搭桥的事情,还投入大量时间接待中国访问团。他把这些事情形容成“给大家跑跑腿”。

见证深圳侨胞

移居苏里南的历史印记

  从2016年开始,马兴锐经常应邀列席深圳市政协和深圳市人大的会议,关心深圳发展。他说,深圳跟苏里南的联系比较紧密,因为苏里南有很多深圳籍侨胞。

  华人移居苏里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53年。赴苏里南的首批18名中国契约劳工是在那年7月2日从印尼出发,10月20日抵达苏里南的,有4人在漫长的航程中病逝。余下的14人从事甘蔗种植工作,到契约期满时,有11人活了下来,其中3人留下担任下批劳工的翻译。

  1858年至1870年,约有2500名劳工从中国前往苏里南。他们也奠定了早期苏里南华侨华人的结构基础:以客家人居多,大多来自广东的宝安县、惠阳县、东莞县。

  世界各地侨团名称里的“惠东宝”或“惠东安”,指的就是旧时的这3个县。苏里南华商联合总会理事会的23位成员中,有三分之一的原籍或祖籍是“惠东宝”。而宝安县就是深圳市的前身,明朝、清朝时曾称新安县。今天深圳东部的龙岗、坪山、大鹏,曾属惠阳县管辖。所以,苏里南很多侨胞的故乡就是现在的深圳。

  由于这段历史渊源,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苏里南华人社区以客家话相通。马兴锐也见证了这段历史:他1989年到那里的时候,华人社区依然以客家话为主,当地人甚至把客家话当作中国话。

  2010年,深圳侨务部门统计发现,当时苏里南有5000名祖籍深圳的华侨华人。

  马兴锐介绍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苏里南侨胞的组成变得多样化了,但不变的是一路传承下来的朴实勤劳、守望相助等品格。

大胆改革

中秋晚会变成各族群联欢盛会

  因业务关系,马兴锐早年跟侨胞打交道比较少。他的生意有了一定规模之后,在老一辈侨领提点下,他投身侨团工作,为侨胞服务。

  大约在2007年,马兴锐加入了广义堂,随后出任理事。后来,他被派往由广义堂、中华会馆、华侨商会联合组成的三侨团基金会,作为广义堂代表组的组长。2010年,他当选三侨团基金会主席,然后推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那时,苏里南已经有十多个侨团。征得各方同意后,马兴锐把三侨团基金会改为华人基金会,让全部十几个侨团都派代表参与进来。

  另外,他把中秋体育比赛向其他族群开放,并且把中秋晚会办成了大型多族群文艺晚会。

  2010年的中秋晚会,“马导”初出茅庐,就引发了轰动。按惯例,晚会现场准备了2000张凳子,结果去了5000多人,很多人宁愿站着观看,节目结束后才不舍地离去。

  这场盛况空前的晚会,凝聚了马兴锐的奇思妙想。比如,请印尼裔演员表演中国舞蹈《泉水叮咚响》和《九九艳阳天》等;印度裔、非洲裔等族群也表演了节目。

  2011年,类似的中秋晚会再次成功上演。

  这两年中秋晚会筹集的公益捐款,是往年的两三倍。

春节活动声势浩大

凸显华侨华人地位

  2021年新冠疫情期间,苏里南大多数侨胞都盼望能接种中国产的新冠疫苗,马兴锐促成了苏里南政府批准进口中国新冠疫苗。随后,中国向苏里南援助了新冠疫苗,马兴锐发动几位企业家一起捐款,资助了国际运输费用。

  2022年2月1日,苏里南总统单多吉开创特例,同时向7位华人授勋,表彰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马兴锐获得了黄星军官勋章,是当天颁发的最高荣誉。

图片

2022年2月1日,马兴锐获颁苏里南黄星军官勋章后,与妻子合影留念

  为了更有力地维护华商权益,促进华商实现更好发展,应广大华侨华人要求,在中国驻苏里南大使馆的支持下,马兴锐牵头创办了苏里南华商联合总会并担任会长。

  2022年1月30日,总会举行揭牌仪式。紧接着,2月1日,总会在苏里南总统府后花园举办了春节招待会,政界、商界、侨界代表云集。2023年1月22日,总会又在苏里南总统办公厅花园举办了春节晚会,河道上的烟花表演把晚会推向高潮,照亮了苏里南首都帕拉马里博的夜空。

图片

2023年1月22日,苏里南华商联合总会在总统办公厅花园举办春节晚会

  两场声势浩大的春节活动展现了华人的地位和影响力,让社会各界对华侨华人、对总会刮目相看。会员们反映,自此以后,去有些部门办事情,没遇到以前那么多刁难了。

  截至2023年7月,总会已经有212个成员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以及侨团、基金会、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

服务侨胞不遗余力

  新冠疫情期间,总会一位副会长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一旦接到侨胞身体严重不适且未能得到及时救治的报告,就出面和相关卫生部门协调。

  有些华侨有急事需回中国,但因居留过期而无法成行,总会组织代表到总统办公室开会,并请司法警察部长到场,协调解决问题。

  马兴锐前些年也协调过类似的事情。那是单多吉总统任司法警察部长的时候,马兴锐带着侨团代表和中国大使馆代表到司法警察部,希望放宽华人申请居留的条件。促成此事之后的一个周末,马兴锐到单多吉家做客,看到警卫提着两个大行李箱进来。马兴锐就问单多吉:“你明天要出差呀?”对方半开玩笑地回答:“这是你给我的额外工作啊!居留许可证在办公时间里签不完,就带回来审查、签名。”

  2023年2月6日,在总会等组织的推动下,苏里南司法警察部成立了企业家安全监督委员会(又称社警安保监察委员会),马兴锐等商界代表加入委员会,配合警方打击犯罪。

  2月17日,帕拉马里博发生暴乱,总会慰问、安抚遭洗劫的华人商户,组织他们参加总统召开的交流会。

  在总会推动下,司法警察部开设了华人辅警培训班。培训后,华人辅警可以配枪,震慑犯罪。3月11日开课的第一期共培训25人,全都在7月14日顺利毕业。

  着重培养新生代

  马兴锐平时还帮侨胞办了很多“小事”,他觉得不值一提。

  “有句话叫‘血浓于水’。看到同胞受难或无助时,总觉得如刺锥心。特别是一些不公平等或带有一定偏见的事件,如果有条件的不出来站台,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马兴锐这样概括自己的心路历程。

  “我的事业和工作能力可能让当地人比较认可,加上自身的双边文化背景,大家比较喜欢和我交朋友。我比较务实,又不大会讲虚假的好话,所以很多时候,他们都乐意和我交流,也比较愿意听我的建议。” 他总结说。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我们这些海外的炎黄子孙应该以一种新的姿态和方式出现在地球的不同角落。”他感叹道,“如何发现、培养既有中华文化感情,又积极融入住在国的华裔新生代,是我们这一代华人人生里的最后责任和答卷。”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马兴锐提供。参考资料:中国外交部官网、《侨务工作研究》、《深圳侨务史志》、苏里南《中华日报》、龙岗政府在线、华人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