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深圳作为广东省重点侨乡之一,祖籍深圳的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逾100万人。他们历来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办教兴学、捐款捐物,倾力支持家乡建设,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成为深圳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晶报社联合深圳市委统战部(深圳市侨办、市侨联)推出“记录侨故事”系列专栏,通过挖掘他们的故事,展现广大侨胞始终心系故土、对祖(籍)国和家乡从未改变一往情深的眷恋之情,记录保存奋斗向上、启迪后人的宝贵记忆与精神财富。
本篇
我们将走近赖荣茂
聆听他的家国故事
赖荣茂,1931年9月出生于深圳大鹏所城,系清代名将赖恩爵后人,现为英国朴次茅斯华人协会荣誉会长,曾任朴次茅斯华人协会会长、全英华人社团联合总会名誉会长。
1966年,赖荣茂以劳工身份抵达英国,侨居朴次茅斯市,曾在餐饮行业打工,后开快餐店。在经营“中央酒楼”时期,于1980年6月团结当地的爱国侨胞,一起创立了英国朴次茅斯华人协会。他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助人,2019年5月获英国朴次茅斯市政府颁发“荣誉市民”称号。
“沿海所城,大鹏为最。”这是清嘉庆《新安县志》关于大鹏所城的一句描述。
今天,在深圳大鹏所城南门右侧的赖府巷内,有一座辉煌气派的古建筑“振威将军第”——清代广东水师提督、振威将军赖恩爵的府邸,格外引人瞩目。
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9月4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军舰炮轰清军水师船和九龙炮台,时任大鹏营参将的赖恩爵率领官兵还击,取得了九龙海战的胜利。
深圳博物馆内再现的九龙海战一幕(图片来源:晶报)
2023年9月中旬,在大鹏所城里,晶报记者见到了回乡探亲访友的赖恩爵第六代孙赖荣茂。92岁的赖荣茂如今侨居英国朴次茅斯,现在是英国朴次茅斯华人协会荣誉会长。
所城旧事:穿越时空与先祖偶遇
1931年9月,赖荣茂出生在大鹏所城西南角将军第巷(现址为大鹏所城将军第巷1号101)的一户人家里,当时这个家庭里已经有了一个3岁大的儿子赖荣启。
大鹏所城的赖氏家族是深圳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家族中曾经“三代出了五位将军”,在中国历史上都属罕见,故有“宋朝杨家将、清代赖家帮”之美誉。“我们这一支是赖恩爵大儿子的后人。”不过,赖荣茂告诉晶报记者,家族里到他们父辈这一代就已经不再习武、入伍了,像其父亲赖六宜就是“行船嘅(海员)”。
只是天有不测风云,赖六宜出远洋时在船上患病,30多岁就在美国纽约不幸去世,现还葬在纽约华人墓园里。父亲去世之后,赖荣茂的母亲很快就改嫁了,从此再也没有音信。
“我们两兄弟很小就没有了父母,全靠老祖母抚养长大,跟老祖母的感情也非常好。”说起自己的祖母赖潘氏(潘瑞英),赖荣茂声音突然有点哽咽,眼眶也湿润了起来。
“我和哥哥赖荣启都是在大鹏所城里读完高小(高级小学)的,当时学校叫‘鹏一中心小学’,学校地址就在古城北门的太公庙(关帝庙)那边。”
赖荣茂口中的“鹏一中心小学”,拥有“宝安县鹏一乡中心学校” “大鹏乡中心国民学校”“鹏城学校”“鹏城小学”等多个称谓。后来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初实践者”的袁庚,在20世纪30年代末就曾在大鹏所城里教书育人,并曾担任过小学校长。
由祖母抚养的赖荣启、赖荣茂兄弟二人从小就很懂事,在校读书非常勤奋,学习成绩也一直都名列前茅。
如今,在深圳博物馆二楼“近代深圳展厅”临近出口处附近,有一个解放前宝安县葵涌、大鹏地区学校概况的展柜,里面收藏了一批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档案,其中就有一张赖荣茂在五年级上学期时全级考了第一名的成绩单,以及在六年级第二学期的3次模范生选举中全都荣获第一名的3张奖状。按照现在的理解,70多年前在大鹏所城里读书的赖荣茂,那可是妥妥的学霸,以及让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深圳博物馆内收藏的赖荣茂的奖状和成绩单(图片来源:晶报)
有趣的是,在深圳博物馆同一展厅里,入口一进去便可见到采用高分子仿真人、背景油画、映像、声效、光构成等合成现代艺术手段再现的九龙海战一幕,以及一个关于大鹏赖氏“三代五将”史料与文物的专门展柜。赖荣茂居然在这样一个特殊场合中,穿越时空与184年前的自家先祖赖恩爵偶然相遇。
香港打工:艰难维持生计
1949年7月,赖荣茂和几个同学离开家乡大鹏,去了香港打工。
“我们是在叠福那边搭火船(蒸汽轮船)离开的,坐了大概两个小时的船,就到了香港新界的大埔,然后再坐火车到了九龙油麻地。我们有一些亲戚在香港那边,多是一些我们叫‘阿叔’的长辈。”当年的赴港经历,赖荣茂仍记忆犹新。
在香港,赖荣茂投靠的是堂叔赖六凯。赖六凯自小就在香港接受西式的教育,精通英文,当时在九龙一家由英国人经营的酒店里工作。“那家酒店就在尖沙咀,叫海景酒店,我堂叔在里面做部长。”赖荣茂透露,在堂叔的介绍下,他也顺利进入了海景酒店的茶水部打工。
“因为之前一直都在大鹏乡下,初到香港的我其实什么都不懂,但我那个堂叔在香港很能干,也挺关照我的。他跟我说,你先做着,然后学一点英文,再慢慢升职。”赖荣茂说。
在海景酒店工作了几年之后,经朋友介绍,赖荣茂去了香港洋务工会的服务部工作。在当时,洋务工会与海员工会、摩托工会等都是香港比较大的工会。最初他是在工会的服务部做售卖员,再后来就转做了书记员,负责收会费等事务工作。
1954年,赖荣茂申请从香港回到家乡大鹏结婚。“我老婆冼桂玲跟我同读一所小学,只是我年级比她高一点。”那个年代,女孩要耕田、做家务,读书其实是很少的,因此,能娶到这样的女子,赖荣茂感到非常幸运。
赖荣茂与妻子冼桂玲的结婚照(摄于1954年2月,赖坚贞供图)
随后几年,赖荣茂两个女儿也在大鹏所城将军第巷的老屋陆续出生。到了1962年,赖荣茂申请妻子和二女儿一起去香港,但把大女儿赖坚贞继续留在了大鹏老家。
被问到为什么要将大女儿留在老家,赖荣茂无奈地回答:“因为乡下还有老祖母需要照顾。”当然,到了1976年,赖荣茂又将大女儿从大鹏申请到了英国,一家终于团圆,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妻子到了香港之后,又相继生下一子一女。“当时要养家,还要交房租,生活真的很困难。”赖荣茂坦言,在香港工作的那十几年其实很辛苦,但是,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他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后又有几个子女陆续出生,令他感到非常欣慰。
朴次茅斯落脚:成为华人协会创始人之一
1966年8月,因生活所迫,赖荣茂带着一种相当复杂的心情,去了英国的朴次茅斯(又译“朴茨茅斯”),在一家中餐馆里打工。
一开始,是在餐馆里的水吧做冲茶等服务工作,但赖荣茂并不甘于此,坚持必须进厨房学习,“因为掌握了一些厨房工作的技能,就可以自己开快餐店了。大鹏当时很多人在英国都是做厨房工作的。”
一年之后,在同乡黄音(后来成为了著名的荷兰侨领)的帮助下,赖荣茂在朴次茅斯开了一家外卖餐厅。“黄音是大鹏所城东南角人,我是西南角的,我们曾在同一所小学读书。他爸爸是做厨房的,他也比我早到英国。我当时其实没有多少钱,但他说,开餐馆你有多少钱就出多少钱,不够我给你垫,真的非常关心我。”赖荣茂至今都非常感谢黄音当初的仗义相助。
在朴次茅斯逐渐站稳脚跟之后,赖荣茂也在用实际行动来回馈社会,尤其是当地的华人社区。为了给华侨华人争取利益,也为了提升华人在朴次茅斯的社会地位,赖荣茂和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在1980年6月正式成立了英国朴次茅斯华人协会,并于同年9月创办了朴次茅斯华人协会中文学校。
由于之前曾经在香港的工会工作过,对社团的事务比较熟悉,赖荣茂曾在华人协会里担任多届秘书长以及第八届的会长。协会章程的起草、修改以及会长演讲稿的撰写等很多工作,都是由他负责完成的。“当然,修改会章不是我一个人决定的,一切都以协会的整体利益为重,不能夹杂着一点点个人私利。”赖荣茂补充道。
赖荣茂年轻时的照片(1983年摄于朴次茅斯,赖坚贞供图)
赖荣茂自豪地表示,现在朴次茅斯华人协会在英国的华侨组织里,算是影响力比较大的。
“我们的会务搞得不错,经济也搞得很好,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他透露,最初协会是没有固定会所的,都是租别人的地方来运作,直到1992年大家才下决心筹钱购买了现在的协会会所。
“当时有些华侨有钱就捐得比较多,有的捐了5000英镑,我那时比较穷,但也捐了3000英镑,因为我是会里的骨干,在这件事上可不能落后于别人。”
2023年7月16日,赖荣茂以朴次茅斯华人协会中文学校创始人之一的嘉宾身份为学校优秀教师颁奖(赖坚贞供图)
赖荣茂的女儿赖坚贞现在是朴次茅斯华人协会名誉会长兼妇女部主任。她介绍说:“43年来,华人协会积极服务于当地华人社区,已经成为沟通政府和华人之间的桥梁。协会目前有400多位会员、20位执行委员,协会中文学校最高峰的时候学生有200多人,目前学生也有180名左右。”
爱国行动:助力流落海外国宝文物回家
几个世纪以来,朴次茅斯一直都是英国皇家海军的主要基地之一。
1900年6月17日,由英、法等国组成的八国联军攻陷天津的大沽炮台,悬挂于炮台上的大沽铁钟被英国士兵作为战利品掠夺走,并运回到英国,存放在朴次茅斯市的维多利亚公园内。从此,大沽铁钟开始了在朴次茅斯的100多年海外流浪生涯。
2003年,英国维多利亚艺术中心主任马可·刘易斯和中国留学生范辉偶然发现了铁钟,后来在中英两国政府和朴次茅斯华人协会的多方努力下,2005年5月25日,英国政府通过了将大沽铁钟无偿返还中国的提案。
同年7月20日,大沽铁钟重新回到了故土。2006年,天津方面等比例复制了一口铁钟回赠给了朴次茅斯市,并悬挂在该市维多利亚公园内。
2014年,大沽铁钟因其特殊意义入选成为国家一级文物,如今,铁钟真品收藏在天津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内,并成为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而朴次茅斯华人协会特别是协会会长叶锦洪先生的努力奔走,促成了大沽铁钟回归中国,由此也成为中英两国间通过政府协商并由英国政府主动无偿归还文物的一个典范。回忆此事,赖荣茂自豪地说:“这是我们协会这些年以来做的众多爱国行动之一。”
为表示对华人协会多年来所作贡献的感谢及尊重,朴次茅斯市政府特别给予了协会一项极高的礼遇:在每年的中国春节、中国国庆节以及香港回归中国纪念日等重要时刻,都可以在当地的市政厅广场进行升五星红旗的仪式。
2007年7月1日,赖荣茂(右四)到伦敦参加全英华人侨团联合举办的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活动(赖坚贞供图)
而且,在现任会长蔡润泉先生的努力下,朴次茅斯华人协会还促成了朴次茅斯市与珠海市、湛江市结为友好城市,以及中英两地多所院校结为友好学校。赖荣茂也因为热心公益事业和服务社区,在2019年5月获得朴次茅斯市政府颁发的“荣誉市民”称号。
“在华人协会服务了四十几年,我从来没有从协会支取过一分钱,只是出钱出力,为华侨华人服务好,并尽量宣传好我们的国家政策。”赖荣茂说。
重返大鹏:犹如所城的“活字典”
2023年是新安县(今深圳、香港所在地的旧称)建县450周年,2023年9月4日是九龙海战取得胜利184周年,当日,清代鸦片战争将领赖恩爵将军铜像在大鹏所城振威将军第落成揭幕。铜像落成揭幕后一周,晶报记者在大鹏所城里见到了赖恩爵的六世孙赖荣茂、赖荣平,以及七世孙女赖坚贞及其丈夫余锦培。
2023年9月12日,赖荣平、赖荣茂、赖坚贞、余锦培(从左至右)在大鹏所城赖恩爵铜像前合影(图片来源:晶报)
当日下午,在振威将军第参观时,屋外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因为新冠疫情,有3年没有回家乡大鹏的赖荣茂突然感慨道:“真是‘下雨天,留客天’啊!”
赖荣茂很早就离开了家乡,但跟所城众多的赖氏后人一样,不管走了多远,他始终心系大鹏,会经常回来看看这座建于明洪武廿七年(1394年)的古城。
为了查清楚鹏城赖氏的世系家谱,他从1993年开始研究,到处去搜集资料,并访问了还在世的一些老前辈。最后他用6年时间,编纂出了一本原广东省宝安县《大鹏城赖氏世系简谱》。2014年,他又编出了一本《大鹏城赖氏敦厚堂简谱》。
对此,曾经担任深圳鹏城赖氏宗亲理事会会长的赖荣茂说:“我是赖府的后代,我如果不去做,就很可能没有其他人会去编这个家谱了。”今天大鹏新区博物馆内有不少的介绍资料,引用的来源都是《大鹏城赖氏世系简谱》里的内容。
晶报记者留意到,虽然已经是90多岁高龄,腿脚有些不大灵便,但赖荣茂对过去的一些人和事记得很清楚,就像是一本大鹏所城的“活字典”。就连大鹏新区博物馆副馆长黄文德有新发现,遇到拿不准的地方,都要向赖荣茂这位前辈请教。
“我是在这里长大的,对这里的很多地方都记忆犹新。”赖荣茂动情地说,“而且我之前访问过很多所城里的老人和一些曾经在大鹏工作过的东江纵队老游击队队员,掌握了不少的一手资料。”
晶报记者还注意到一个细节,这次从海外回来,赖荣茂在大鹏所城选择下榻的民宿酒店,居然就是他20世纪80年代在所城新建的一座房屋(现产权已经出售给了别人)。“我爸爸是一个非常念旧的人,在自己旧屋住着,见到熟悉的场景,他会睡得更安稳一些。”女儿赖坚贞说道。
(参考资料:深圳政府在线、廉洁深圳、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