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作为广东省重点侨乡之一,祖籍深圳的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和归侨侨眷逾100万人。一直以来,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为推动深圳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深圳市委统战部联合南方新闻网推出《同心vlog之“侨”见深圳》第二季系列视频,邀请侨务工作者、侨文化传播志愿者“打卡”福田、光明、宝安、罗湖、坪山独具特色的涉侨地标,让更多海外华侨华人和鹏城儿女见证侨文化在岁月沉淀中焕发新活力,以同心同源同根文化促民心相通。
在深圳的城镇化进程中,村庄聚落衍生了千姿百态。由广府人、潮汕人、客家人等不同族群建立的围村,承载城市的文化根脉,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尽展风情。
福田区地处深港往来的连接地带,区域内15个围村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袅绕着温暖的人间烟火气。其中,福田区下沙村已有800余年历史。村民以黄姓为主,其先祖可追溯至晚唐的黄峭山。南宋时期,黄峭山第十四代孙黄默堂带领族人从福建、江西辗转迁徙,来到红树成林、鱼跃鸢飞的深圳湾畔开基立村。
在占地2万平方米的下沙文化广场,祖庙、祠堂雍容文雅,广厦、商铺鳞次栉比,特色民俗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古牌坊上“创业千秋”四个大字,拓写了这座城中村与时偕行的奋斗基因。青石飞檐、琉璃脊柱的宗祠,则是为纪念下沙黄氏第八世祖黄思铭而修建,至今保留着三进、三开间、二天井的清式岭南建筑结构。在黄思铭的带领下,黄氏族群人丁兴旺,渔农业发展迅猛,形成了六个自然村围合而居的村落规模。
锣鼓震响、龙腾狮吼的祭祖场景里,还藏着下沙村的另一张非遗文化名片——大盆菜宴。其乐融融围吃“大盆菜宴”,祈盼来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是深港两地同根同源在饮食文化上的印证。下沙大盆菜制作技艺传承人黄金稳认为,下沙村“全村一姓、全族一姓”,为大盆菜的形成和传承提供了条件,使其成为联络宗亲感情的“连心菜”。
历经“耕山耘海八百年”的风云激荡,下沙先民们披荆斩棘开辟的良田上,昔日的小小渔村也发展成为深圳民俗文化传承的标本社区。下沙村展览馆内陈列了大量岭南风物,村落悠久的发展历程跃然眼前。
“骏马堂堂出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则故乡……”先祖峭山公留下的一首《骏马》,作为下沙黄氏后裔相认的“密码诗”,流传至今。
“乡愁”是福田围村故事亘古不变的主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福田区拥有归侨侨眷、新侨海归以及与海外关系密切的侨界人士超过16万人。他们继承祖先的古老智慧和“骏马精神”,敢闯敢试、开拓进取,在新时代的深圳续写纵马奔驰的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