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vlog之“侨”见深圳 | 吾心自有光明月

来源:市委统战部侨务处发布时间:2023-12-07

  深圳作为广东省重点侨乡之一,祖籍深圳的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和归侨侨眷逾100万人。一直以来,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为推动深圳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深圳市委统战部联合南方新闻网推出《“侨”见深圳》第二季系列视频,邀请侨务工作者、侨文化传播志愿者“打卡”福田、光明、宝安、罗湖、坪山独具特色的涉侨地标,让更多海外华侨华人和鹏城儿女见证侨文化在岁月沉淀中焕发新活力,以同心同源同根文化促民心相通。

  深圳市光明区是深圳最年轻的行政区,也是最早具有“移民城市”特质的热土,1万多名归侨侨眷在改革开放中奔向“光明”,在这片热土上生产、学习、创业。光明背后的奋斗故事,总是那么动人。

  据《深圳侨务史志》记载,光明华侨畜牧场的前身是广东省国营光明农场,始建于1958年,是一个国营农牧企业,也是当时深圳归侨侨眷较集中的地方。彼时的农场还是一片荒山野岭,下乡知青、军垦干部、归侨……一群群建设者不断加入农场的队伍。

图片

  20世纪70年代末,这里被设为越南归侨侨眷的安置地,4000多名越南归侨来到光明,热火朝天地投入到农场的建设中,推动光明农场不断发展壮大。

  据光明区侨联常委、新湖街道侨联副主席李世华回忆,在光明农场这片土地上,诞生过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亚洲最大的养鸽基地、广东最大的乳制品企业,还有颇负盛名的“光明三宝”——乳鸽、甜玉米和牛初乳。

图片

  在这里,侨胞们筚路蓝缕、拓荒开基,建设光明的历史印记依旧可见,许多侨胞在此扎根,奉献毕生的青春和热血。

图片

  光明街道原侨务中心主任、侨联主席吴裕光是第二批被安置到光明的越南归侨,曾在越南读过初中的他,当时被安排担任记工员,而后又成为圳美菜场的副场长,负责管理蔬菜出口。“当时的光明是一片荒凉的地方,经过我们归侨的努力,今天的光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余雪萍一家在1979年跋山涉水从越南回国,辗转来到光明。余雪萍凭借一双巧手经营起早餐摊,越南肠粉、炸春卷、檬粉……为“光明味道”烙上了“侨”的乡情滋味。随着生意越做越好,1980年余雪萍撤掉早餐摊,开始和弟弟一家共同经营起“余记”早餐店,一开就是四十多年。许多附近的侨胞常年在余记吃早餐,甚至不少人专门从别的地方来到这里,就为了尝尝地道的越南特色美食。她也一度成为农场宣传的归侨创业典型。“在越南时,归侨并非住在同一个地方,但回国后,因为余记,大家拉近了感情,相处得像兄弟姐妹一样。”

图片

  除了美食,游子的迁徙还促成了风土人情的融合,侨乡光明流传着多种歌谣,它们曲调各异且分别使用客家话、粤语演唱,与奥黛、斗笠等侨居地的特色服饰共同凝结为侨文化传承的重要标签,他乡与故乡的距离由此缩短。

图片

  历史如潮,大道如砥;融新聚力,向光而行。从漂泊到定居,光明归侨传承着时代变革的历史记忆,从荒芜到繁荣,光明区延续着城市发展的耀眼征程。归侨侨眷不仅给光明区带来充满烟火气、人情味的侨乡记忆,更在时间卷轴上留下了无数耀眼的成绩,让我们看到了光明区兼收并蓄的气质、足履实地的态度和敢闯敢干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