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作为广东省重点侨乡之一,祖籍深圳的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逾100万人。他们历来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办教兴学、捐款捐物,倾力支持家乡建设,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成为深圳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晶报社联合深圳市委统战部(深圳市侨办、市侨联)推出“记录侨故事”系列专栏,通过挖掘他们的故事,展现广大侨胞始终心系故土、对祖(籍)国和家乡从未改变一往情深的眷恋之情,记录保存奋斗向上、启迪后人的宝贵记忆与精神财富。
本篇 我们将走近杨华根 聆听他的家国故事 杨华根热心公益和侨务,积极推动中荷经贸、文化、体育交流。参与组织多届全荷华人体育运动会,加强了华侨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以及世界各地侨界的联谊。主持出版《荷兰华人百年》一书,该书由荷兰首相马克·吕特撰写前言。2000年,荷兰女王授予他“奥兰治王室军官勋章”。 杨华根和深圳挺有缘。在荷兰,他接触了不少深圳乡亲,曾在侨团里与来自深圳的毕传友、蔡树坚等人共事。深圳的访问团去荷兰,他也曾参与座谈。 杨华根常居于深圳、香港,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带给深圳的巨大变化。在深圳,他喜欢在住处附近散步,也喜欢坐地铁去见朋友。“有些朋友是在荷兰认识的,有些是在深圳认识的。” 深圳市民的素质给杨华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坐公交、地铁时,遇到很多年轻人给他让座。这样的礼貌举动,让他觉得很舒心。 他说,在荷兰的公共交通工具上,人们也会让座给华人长者。他听老一辈说,以前,有些“老外”看不起中国,看不起华人,所以不会让座。现在,就大不一样了。从这件小事中,他也感受到了中国的强大、海外华侨华人地位的提高。 当然,这样的变化背后,也离不开各个侨团以及杨华根这样的侨领们的付出与贡献。 2024年4月的一个午后,杨华根在深圳接受了记者的专访。旅居荷兰几十年的他,乡音未改。字正腔圆的粤语里,带着温文尔雅的气度;不疾不徐的讲述中,透着平易近人的谦逊。 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杨华根的父亲很早就背井离乡,去香港谋生。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兵临香港,杨华根的父母逃难返回家乡中山县。1947年11月,杨华根出生。1958年,他跟随家人到香港生活,在那里读完了中学。 杨华根中学毕业后就进入职场,在荷兰贸易公司(Netherlands Trading Society)香港九龙的分支机构工作,一路做到了出纳主任。荷兰贸易公司后来合并为荷兰通用银行(ABN),之后又合并为荷兰银行(ABN AMRO Bank)。 杨华根在工作中接触到一些从荷兰回来的华侨华人,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想趁着年轻出去闯一闯。于是,1972年,杨华根辞去了香港的工作,远赴荷兰阿姆斯特丹发展。第一份工作,是在香港时结识的朋友王庆棠新开业的高档粵菜餐厅——一定好酒楼,杨华根除了做会计,也在楼面跑腿。 从银行职员转行到餐饮服务业,杨华根适应得很快。“因为我本人很喜欢交朋结友,而且喜欢美食。”他解释说,“当时,我们海外华人的行业选择也比较窄,主要是开杂货店、开餐馆之类的,做其他行业比较难。我又不懂荷兰语,只能靠英语,只有这份工作比较适合。” “一定好酒楼”后来改叫“海城大酒楼”。酒楼位于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繁华地段的水坝广场附近,逐渐发展成荷兰颇具盛名的中餐厅之一。杨华根亲历了这个过程。他没当过厨师,但“一路做,一路学”,积累了一些心得。1979年,王庆棠退休,把酒楼转让给了杨华根,杨华根用心经营了40年,直到退休。 海城大酒楼(图片来源:海城大酒楼官网) 杨华根念念不忘贵人“王老板”:“得到他的提携、帮忙和协助,我才能经营海城大酒楼。”在海外推广中华饮食文化,令杨华根很有成就感。例如,西方客人不喜欢带刺、带骨的菜肴,酒楼就会向他们解释中国菜为什么要那么做,推荐他们尝试正宗的做法,比如整条鱼清蒸或红烧。当然,订餐的客人如果对做法有特别要求,酒楼也会配合。 1996年,电影《古惑仔3:只手遮天》在海城大酒楼门口取景,酒楼的特色外观与电影的经典桥段一同留在了观众的时代记忆中。此后,慕名前来用餐、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 (图片来源:网络视频截图) 2013年,海城大酒楼被荷兰皇家航空公司(KLM)选定为中餐餐品顾问合作方,为荷航从阿姆斯特丹前往中国的航班提供两年的膳食计划服务,指导食品的配置和制作。“我们提供formula(配方),教他们荷兰的厨师怎么去做、分量多少。”杨华根回忆说。 海城大酒楼被荷航选定为中餐餐品顾问(图片来源:海城大酒楼官网) 喜看后辈百业兴 除了酒楼,杨华根还经营过其他一些实业,比如新国泰旅行社,主营机票和旅行团,为华人旅游、探亲提供便利,这家旅行社的办事处还开到过中国内地和香港。 杨华根承认,当餐厅老板是件辛苦的差事,好多事情都要亲力亲为。“我们这一辈还可以,老一辈真是好辛苦。”很多中餐厅老板的后代都不愿意接手家里的生意,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不过,杨华根指出,很多年轻华人去从事其他行业,主要是因为他们受过良好教育,而且现在华人的地位也提高了。时下从事餐饮业的华人比以前少了,他觉得是好事。他说,老一辈到荷兰闯荡时,语言等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好,只能靠卖力工作来养家。后辈在荷兰出生、受教育,荷兰语非常好,很多人已经融入了荷兰社会,分布在各行各业,有医生,也有律师、会计师、工程师等等。 由于各种有利条件,再加上思想观念的不同,年轻一辈的华人参政议政也比老一辈更容易些。杨华根曾经担任荷兰华人参政基金会的首任主席,对此深有感触。 2004年,荷兰政府正式批准成立了“荷兰华人参议机构”,使荷兰华人群体正式成为“荷兰少数民族议会”的第八个成员,华人的参政意识从此大大提高。2005年,几位侨胞牵头成立了荷兰华人参政基金会,鼓励年轻一辈参政议政。当时,基金会经常邀请议员、律师等为华侨华人子弟举办讲座。后来,在国会选举中,基金会资助了一些华人候选人印制海报等方面的费用。 回想成立这个基金会的初衷,杨华根说:“我们在荷兰生活了几十年,我见到其他族裔有那么多人参政,比如摩洛哥裔、土耳其裔,为什么我们华人不可以呢?我们要争取华人的权益嘛,是不是?我们面对的好多困难,包括老人问题、青少年问题,都可以向政府反映的嘛!” 杨华根说,现在很多年轻华人积极参政议政,甚至尝试地方选举、国会选举。至于成效,当然要一步步来。 杨华根为侨胞服务多年,这个基金会只是一个缩影。 1975年,他到荷兰后不久,就开始参与侨团事务。“一方面,是受到老华侨的影响;另外,觉得参加社团可以帮助更多人。我希望荷兰华侨华人能够团结一致,融入荷兰社会。” 他还担任过全荷华人社团联合会主席。这个组织由荷兰众多华人社团联合组成,致力于搭建荷兰政府与华人之间的桥梁,加强华人社团之间的团结和沟通。 共庆华人移民荷兰100周年 2010年至2011年,荷兰各地举办一系列活动,庆祝华人移民荷兰100周年,其中一些活动是由荷兰百年华人志庆基金会组织的,杨华根就是这个基金会的主席。他谦虚地说,自己不过做了一些支持的工作。 杨华根对2011年7月9日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百狮巡游会荷京”记忆犹新。这是当时欧洲最大规模的舞狮巡游活动,100头“狮子”在水坝广场为上万名观众献上了大型表演,一路巡游到唐人街。 “狮子”由国务院侨办、广东省侨办以及荷兰社团、商界等赠送。舞狮的500名志愿者不仅有华人,还有荷兰当地人;既有精壮小伙、活力女士,也有热情少年。他们经过半年左右的训练,聚集在一起热闹舞动,展现了华人与荷兰各族裔的友谊。 2011年7月9日,100头“狮子”在阿姆斯特丹水坝广场起舞(图片来源:中新网 摄影:张亮) 舞狮的志愿者不仅有华人,还有荷兰当地人 (受访者供图) 据史料记载,中国人最早抵达荷兰是在1607年,其后有零星的华人到荷兰游历或短期逗留。1911年被定为华人正式移居荷兰的年份。据杨华根介绍,那一年,有华人首次在荷兰的市政府登记注册。当时,受雇于荷兰轮船公司的华人船员明显增多,数以千计的华人在荷兰的远洋轮船上从事繁重的烧火、水手等工作。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期间,很多华人为了生计,自制花生糖、花生饼在街头出售,他们的叫卖声“Pinda, Pinda, Lekka, Lekka(花生糖,花生糖,好吃,好吃)”还演变成了荷兰民谣,传唱至今。 2011年9月,荷兰百年华人志庆基金会组织编写的《荷兰华人百年》丛书在海牙市政厅正式发行。这套中荷双语的丛书记录了在荷华人百年奋斗历程,展示了华人在荷兰的足迹和生活点滴。编写工作耗时一年,得到了许多侨领的大力支持。 2011年9月10日,杨华根在《荷兰华人百年》发布会上致辞(图片来源:北欧绿色邮报网) 时任荷兰首相马克·吕特在为丛书撰写的前言中写道:“荷兰人常常称自己为‘欧洲的中国人’,以表示我们有同中国人一样的创业及奋斗精神。” 能请到这么高级别的政府官员来撰写前言,也是荷兰华人地位的体现。杨华根说,荷兰华人勤劳正直,堪称社会的榜样,而且侨界与政府保持了良好沟通。荷兰曾经洪水为患,华人也积极捐款救灾。这一切,都为华人赢得了声誉。 凝聚侨胞力量 弘扬中华美食、促进中华文化交流、助力同胞融入社会各界,杨华根做的还不止于此。 早在1985年,杨华根就参加了第一届全荷华人体育运动会筹备组的工作。这跟他从小爱好运动有关。他认为,运动不但可以使人身心健康,还可以凝聚华侨华人的力量。 杨华根(右一)等人在第一届全荷华人体育运动会现场 (图片来源:全荷华人联合体育运动总会网站) 1991年,杨华根当选全荷华人联合体育运动总会副主席。1993年,他当选主席,此后连任多次,成功组织了多届全荷华人体育运动会。他还注重国际交流,带领体育代表团遍访欧洲其他国家华人体育社团,远赴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参赛。在他倡导下,全荷华人联合体育运动总会与中国的交流也日渐频繁。 1994年,在杨华根主持下,第十届运动会盛况空前,不仅在荷兰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在其他国家的华人社会中传为美谈,被誉为“开创性的海外华人体育运动会”。 这是一次全球华人的体育盛事,全称是“第十届全荷华人体育运动会暨世界华人友谊邀请赛”,参赛选手扩展到亚洲、美洲、大洋洲。荷兰各华人社团的代表和华人观众等共200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包括一些世界级名将,比如北京篮球代表队就是以前的中国国家队班底。 据杨华根透露,第十届运动会有大量捐款支持,许多工作人员是义务服务,有些人只要了少许车马费。总会的日常工作中,常务理事和运动员们外出比赛、开会,都是自费旅行,但大家都乐意奉献,因为这些活动可以团结侨界力量,有助于提高华人地位。 第十届全荷华人体育运动会暨世界华人友谊邀请赛现场(受访者供图) 2000年,杨华根在担任第十六届运动会的主席后,退居幕后。2002年,全荷华人联合体育运动总会推举他为永远名誉主席,以感谢他对荷兰华人体育事业的卓越贡献。 促中荷文化交流 华人重教,在荷兰也不例外。杨华根担任过旅荷华人联谊会理事,并与联谊会里热心中文教育的理事组成中文教育小组,关注旅荷华人联谊会中文学校的事务。这个中文教育小组后来发展成全荷各界人士参与的校董会,杨华根曾担任校董会的主席。这是荷兰最早的中文学校之一,1979年创办时是一所粤语学校,2015年开始增设普通话班,2019年改名为华人中文学校。40多年来,中文教育在这里薪火相传。 杨华根还是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暨南大学荷比卢校友会名誉会长,为中荷教育交流做了很多搭桥引线的工作。例如,2011年10月,经他联络,暨南大学访问团去了阿姆斯特丹大学、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洽谈达成合作意向,开始教师交流合作,还就海外中文教材编写工作、华文教育等问题与侨社及中文教育负责人展开探讨。 杨华根喜欢传统书画,他结交的中国画家们到荷兰访问时,他会跟他们交流、切磋。他还记得,曾经带着以画驴而闻名的黄胄去参观荷兰的博物馆,两人相谈甚欢。 1997年9月,在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和中国驻荷兰大使馆的支持下,全荷侨团在阿姆斯特丹合作举办了“九七中国周”,主要包括图片展、西安碑林文物复制品展销、中西贸易交流及洽谈。杨华根担任“九七中国周”筹备委员会主任,邀请中国的博物馆专家、画家和民间艺人等到荷兰传扬国粹,投入了很大的心力。 2000年,荷兰女王向杨华根颁发奥兰治王室军官勋章,表彰他对中荷经济、文化、体育交流的突出贡献。 杨华根佩戴奥兰治王室军官勋章(受访者供图) 赈灾一呼百应 荷兰侨胞奋发图强、守望相助,也心系故土,在危难时刻更是见真情。杨华根对此深有感触。比如,在20世纪90年代,他们就齐心协力捐款赈济了华东水灾。 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荷兰华侨华人和留学生等很快联合成立赈灾委员会,委员会的负责人就是当时的全荷华人社团联合会主席杨华根。华侨华人、留学生、中资机构及荷兰友人等积极为灾区捐款,中国驻荷兰大使馆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收到各类捐款超71万欧元。筹款力度之大,在荷兰侨界前所未有。“可以说是一呼百应!”杨华根回忆道,“以荷兰这么小的一个国家、这么少的华侨华人来看,我们捐得不算少。” 其中,全荷华人社团联合会捐资折合100万元人民币用于四川省广汉市汉州小学新建教学大楼。2010年3月,“荷兰华人华侨奖教助学基金”落户该校,在随后的每一年,全荷华人社团联合会及相关社团不断强化对这所学校的支持,所捐钱物累计超过100万元。“鼓励那些小学生努力读书,以后多多参与社会公益工作。”杨华根在全荷华人社团联合会只当了一届主席,但也一直关注着荷兰侨胞对这所学校的帮扶。荷兰侨胞还资助了北川中学的重建。 2023年11月,荷兰侨胞回访广汉市汉州小学(图片来源:微新广汉) 在各项公益事业中,除了组织领导外,杨华根也解囊相助。“一点点啦!一点点啦!哈哈哈!”他一语带过,伴着爽朗的笑声。 不管是服务侨胞、奉献社会还是增进国际交流,他总是尽心尽力,却又十分低调、谦让,总把成就归功于各界热心人士的群策群力。他谦虚诚恳的为人,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尊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用行动展现了自己的赤子之心、对同胞的深切关怀、对故园的深情牵挂。 杨华根认为,海外华侨华人不应忘根,侨团工作要多邀请年轻人参与,让大家互相了解。他希望海外的年轻一辈多多了解中国,感受中国强大的综合实力以及不断提升的国际地位。 深圳就像一滴水,映出了今日中国的光辉。20世纪70年代,杨华根见过改革开放之前的深圳是什么样子。近些年,因为有家人在这边,所以他常住深圳、香港,亲眼见证了深圳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体会到深圳是一座宜居之城:环境好,治安好,讲文明……他如数家珍,笑容可掬,透着由衷的欣慰与自豪。 (参考资料:新华社、中国新闻网、川观新闻、《侨务工作研究》、《今日中国》、《华人》、北欧绿色邮报网、全荷华人联合体育运动总会网站、华人中文学校网站、暨南大学网站、暨南大学荷比卢校友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