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侨故事丨詹伟光:国家强大了,我们华侨走路腰都直了

来源:晶报发布时间:2022-11-04
  

  “深圳作为广东省重点侨乡之一,祖籍深圳的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逾100万人。他们历来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办教兴学、捐款捐物,倾力支持家乡建设,发挥过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成为深圳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从今日起,晶报社联合深圳市委统战部(深圳市侨办、市侨联)推出“记录侨故事”系列专栏,通过挖掘他们的故事,展现广大侨胞始终心系故土、对祖(籍)国和家乡从未改变一往情深的眷恋之情,记录保存奋斗向上、启迪后人的宝贵记忆与精神财富。

  首篇,我们将走近詹伟光,聆听他的家国故事。


    图片


  

人物简介

  

  詹伟光,又名詹宝泉,1940年1月出生于深圳大鹏龙岐村,旅荷林堡华侨总会永远名誉会长、荷兰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荣誉会长、香港大鹏同乡会永远名誉顾问,曾任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海外顾问、深圳市海外交流协会海外名誉理事、深圳大鹏归国华侨联合会名誉主席、旅荷深圳大鹏同乡会会长、旅荷林堡华侨总会会长、林堡荷兰中文学校校董会校监等。

  曾获荷兰王室骑士勋章,受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60周年国庆观礼。

  据《深圳侨务史志》记载,深圳人移居荷兰始于20世纪初。

  1911年,荷兰爆发了海员罢工,为了解决工潮,荷兰船务公司从中国聘请了一批广东籍海员前往工作,随后有些人留下来取代荷兰船员的司炉工作(在船上铲煤烧锅炉)。这批人中,深圳大鹏人占了很大比例,这就是早期移居荷兰的深圳人。
  
“我捐了50港元,
当时我的工资是60港元”

  17岁时,詹伟光就离开了家乡大鹏,出外谋生。不过,当时的他并没有走多远,只是去了离大鹏只有3公里远的香港。“大鹏人历来都有去香港谋生的传统,我们家族里也有很多人在海外谋生,当时我的兄长就在新加坡谋生,堂姐在香港居住。”詹伟光说道。

  在詹伟光的印象中,1957年的香港其实没什么工业,也没多少高楼大厦。初到香港的他,生活很不容易,酒楼餐馆、制衣厂等许多地方都曾留下他的足迹。

  詹伟光到香港后不久,家乡在筹建大鹏华侨中学。当时有乡亲代表大鹏华侨中学在香港募捐。“见到一群同乡在给华侨中学捐款,我也捐了50港元,当时我的月工资是60港元。”詹伟光透露,钱捐出去之后,那个月他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后来不得不到大排档赊账才能吃上饭。

  “这件事如果告诉别人,别人或许会说我是个傻瓜,但我不是这么想的。”詹伟光知道大鹏子弟求学心切,更是亲身体会过大鹏小孩读完小学就没有地方可去的那种痛苦滋味。

  在大鹏华侨中学创办之前,大鹏半岛的小孩读完小学如果还想继续升学的话,就得去坪山、龙岗、淡水甚至南头等地。

  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这又谈何容易,一是家里没钱,二是交通不便、路途遥远。过去,在大鹏能读中学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也难怪有人戏言,“那个年代,在大鹏考中学就像古时候考状元一样。”

  合流聚海,集腋成裘。在470多名旅居香港及海外的大鹏乡亲合力捐献了20万港元之后,大鹏华侨中学终于在1958年顺利完工。

  在470多名的捐赠者中,既有像王少清女士这样的慷慨捐献者,她个人捐出10万港元,占了总捐款额的一半(1960年大鹏华侨中学扩建校舍,王少清又捐出15万港元,使校舍面积增加了一半);更多的还是像詹伟光这种经济状况一般的华侨华人和居港乡亲,即使捐出50港元也都是靠平时省吃俭用,一点一滴攒下来的。
  

“在荷兰升起了五星红旗,

我们全体理事都非常紧张、激动”

  史料记载,二战以后,一些靠航海为生的大鹏人受雇于香港的外轮公司,当轮船抵达荷兰后,有船员看到当地的华人餐馆能挣到更多的钱,于是部分人就留在荷兰当厨师或侍应,他们站稳脚跟之后,又把在国内或其他地方的亲戚朋友接到当地;另外,有部分原居住在香港地区或英国的深圳人看到了荷兰中餐业的发展良机,也纷纷登陆荷兰闯天下。

  在香港工作生活了近10年之后,詹伟光去了荷兰。“因为我有亲友在荷兰那边工作生活,他们经营饮食业,需要人手帮忙,于是我在1966年就过去了。”詹伟光解释道。

  在异乡工作的詹伟光非常勤奋,而且节俭,这是绝大部分海外华侨华人的基本品格。经过几年打拼,1971年,詹伟光开始创业,经营自己的餐馆,一直到退休。

  在荷兰的餐馆经营上了正轨之后,詹伟光开始有空闲的时间。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已经开始参加荷兰的侨团工作。“过去40多年,除了我自己的餐馆和私人工作,我大部分的时间几乎都是在为侨团服务。”詹伟光自豪地说道。

  詹伟光最初参加的侨团名叫旅荷华侨总会,曾经担任理事,后来又被选为副秘书长、副会长。这是一个在荷兰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华人侨团,其前身是在1947年主要由温州籍华侨华人成立的瓯海同乡会(后来曾更名为“欧海华侨会”)。1951年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周年的纪念日活动中,在中荷尚未建立邦交之际,旅荷华侨总会在阿姆斯特丹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大大震惊了整个欧洲社会。

  自此以后,每年10月1日,旅荷华侨总会都会组织庆祝国庆活动。加入旅荷华侨总会之后,每一年侨团的国庆活动,詹伟光都非常踊跃参加。


  图片

2018年,詹伟光(前排左四)参加

“全荷华侨华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周年”活动

(图片来源:网络)

  “在庆祝活动上,华侨总会在荷兰升起了五星红旗,我都有幸参加,期间我们全体理事都非常紧张、激动,同时又非常担心。”

  为什么会这样?詹伟光解释,主要是担心升旗仪式能不能顺利完成,会不会有外来的骚扰,毕竟是在别人的国家里升起五星红旗。

  “幸好,到最后一切顺利完成,大家都兴奋莫名,因为我们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情。旅荷华侨总会是整个欧洲大陆第一个升起五星红旗的侨团,这是一件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事情。”
  

“有同乡会这个组织,

就可以为我们同乡争取到正当的权益”

  位于深圳东南部的大鹏半岛,三面环海,东临大亚湾,与惠州接壤,西抱大鹏湾,遥望香港新界。千百年来,大鹏人深受海洋文化洗礼,与海外联系密切,这里是知名的侨乡。

  数据统计,如今的深圳大鹏新区有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约5.2万人,分布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大鹏”命名的侨团也不少:香港大鹏同乡会、美国纽约大鹏同乡会、美国纽约大鹏育英总社、旅荷深圳大鹏同乡会、德国大鹏同乡会……

  1987年初,旅居荷兰的大鹏乡亲本着“同心同德,加强乡亲团结维护乡亲利益”的宗旨,成立了“荷兰大鹏坪洲同乡会”筹备组,并向旅居在荷兰的1000多位乡亲发出倡议书,号召他们加入“荷兰大鹏坪洲同乡会”。

  1988年12月28日,荷兰大鹏坪洲同乡会在海牙皇上皇大酒楼举行成立大会,当时有400多名会员参加了大会,成员均为祖籍深圳大鹏、香港坪洲的海外乡亲。

  2007年,荷兰大鹏坪洲同乡会召开第十一届理事会,并正式更名为“旅荷大鹏同乡会”。2020年3月,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和认识大鹏就在深圳,同乡会重新命名为“旅荷深圳大鹏同乡会”,会员有1100多人。

  詹伟光表示:“有了同乡会,就可以给我们大鹏乡亲一个聚会的地方,有困难大家互相帮助,互相传递家乡的信息,以及进行工作上的交流。我们大家都是经营餐馆的,比如就可以利用同乡会这个平台在各个餐馆间进行人力上的调配。”

  一直在荷兰热心侨团工作的詹伟光,就是在2007年接棒成为第十一届旅荷大鹏同乡会会长的。上任之后,他首先着手抓的工作就是同乡会的正规化,比如组织常规的春节、中秋联欢会活动,将同乡会登记为荷兰的合法社团。

  图片

2014年,詹伟光参加旅荷大鹏同乡会联欢晚会

  詹伟光透露,华侨华人在外国经营餐馆,时不时会有各种骚扰。“有了同乡会这个组织,就可以为我们同乡争取到正当的权益,促进大鹏同乡的团结,互相支持同乡融入荷兰当地的社会,提高我们侨胞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最主要的是,可以架起我们跟当地政府沟通的桥梁。平时乡亲们有什么事要跟政府沟通,就是通过同乡会这个平台来进行的,有一个组织跟政府沟通起来会比较容易一些。”

  不过,詹伟光觉得,现在同乡会有一项更迫切的工作要去做,就是发动更多的青年参加同乡会,否则,就可能会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在荷兰土生土长的后一辈华人,对家乡的观念比较薄弱,即使你告诉他是大鹏人,他也不知道大鹏在哪里,所以我经常发动年轻人来参与同乡会。如果不这样做,就很难有人传承。老一辈人虽然爱国爱乡,但是毕竟已经老了,对于同乡会工作有心无力了。”

  

“国家强大了,

我们华侨在外面走路腰都直了”

  詹伟光是1957年离开大鹏的,但是,他告诉记者:“无论人走多远,我的心永远都记挂着家乡。”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詹伟光在1979年第一次回到了大鹏老家,“那个时候的深圳(市区)还没有像现在这样繁华”。

  詹伟光透露,旅荷大鹏同乡会成立之后,历任的会长都非常注重跟家乡大鹏、南澳的侨务部门紧密联系,经常相互沟通、交流意见。“我们每次回家乡,都会专门去拜访大鹏、南澳的侨办、侨联等机构。”

  在回忆往事的时候,詹伟光特别提到了2011年旅荷大鹏同乡会组织的那一次回乡寻根之旅。当时,詹伟光还是同乡会的会长,那次观光团成员大概有50人,而且有很多乡亲都是离开大鹏之后都是第一次“返乡”的。

  “这一次的返乡寻根之旅,收获很丰富。每一位同乡回荷兰的时候,都是欢天喜地、喜气洋洋的。”詹伟光表示,“这一次的返乡经历,真是回味无穷。”


  图片

2011年,旅荷大鹏同乡会组织的回乡观光团

在深圳大鹏合影留念

  在家乡大鹏和南澳,旅荷的侨胞们受到地方侨务部门的热情接待,在大鹏多个地方参观之后,同乡会成员强烈地感受到了几十年来家乡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我们住的平房,现在都变成了高楼大厦。交通方面,以前是砂石泥泞的小路,现在也不见了,出入有公路了。”说起家乡的变化,詹伟光热情顿时高涨起来。“以前我们出门都是‘行路’(靠双脚走路),现在有了公共交通,出去外面方便多了。我们最感动的是,大鹏现在也有了医院,人们看病、接受诊治的服务方便多了。”

  在大鹏期间,詹伟光和乡亲们还专门到学校去参观。当他们看到学生在教室里上课时,每一个桌子上都配有电脑教学,回想起过去没有机会上学的艰苦日子,詹伟光惊讶地说:“这非常进步,是我们国家走上现代化的一个标志。”

  “每一个爱国的华侨华人都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强大起来。国家强大了,我们华侨在外面走路腰都直了,不会被别人看不起。如果国家不够强大,没有人会看得起你,你走在外面,人家都会耻笑你的。是真的,我这种感受就特别深,我们有一颗中国心。”詹伟光补充道。
  

“虽然我们都在国外生活

但我们的心始终是向着祖国的”

  老一辈的大鹏人原来在荷兰做餐饮业的比较多,而年轻一代基本已经融入到荷兰当地的生活了。

  “因为有了新的知识,子承父业的就比较少。”詹伟光表示,在荷兰的大鹏子弟都非常争气,第二、第三代读书的成绩也不错,出来工作之后从事律师、医生、工程师等各种职业的都不少。“我们大鹏人历来还是比较注重教育的,子弟也能读书。每一个家庭都希望子女能够学有所成,都‘几标青’(粤语“出类拔萃”的意思)。”

  移居荷兰的大鹏人多数都是生活在阿姆斯特丹、海牙以及鹿特丹等几个主要大城市,但詹伟光早年却是在荷兰南部的林堡省发展经营餐馆。

  在詹伟光看来,林堡是个好地方,接壤德国、比利时、卢森堡三个国家,很方便。林堡的省会和最大城市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其实也是非常出名的一个地方,欧洲共同体(欧盟的前身)的第一次会议就是在这里召开的。

  詹伟光今年82岁,人早已退休,因为5个子女都不想继续从事餐饮行业,所以他也早就把餐馆卖掉了,不过,他平时还是会去参与大鹏同乡会和旅荷林堡华侨总会的会议和工作。

  旅荷林堡华侨总会是詹伟光在1985年11月5日跟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组织创办的,参与的成员有来自香港、广东、浙江等中国各地以及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苏里南等国家的华侨华人。总会成立后,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下面又成立了妇女会、青年会、松柏会(老人会),还创办了三所(现在剩下两所)中文学校。


  图片

2010年,詹伟光出席

旅荷林堡华侨总会下属中文学校结业典礼

与师生合影留念

  “林堡华侨总会在荷兰的声誉很高,和大使馆的联系也非常密切。1990年北京亚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内曾邀请我们荷兰华侨团体去参观。而我也曾受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60周年国庆观礼活动。”詹伟光自豪地介绍,林堡华侨总会的宗旨是爱国爱乡,为侨胞谋福利,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祖国建设和家乡公益事业做贡献。

  “每当国家出现一些大灾害,比如之前发生的华东水灾、华南冰雪灾、四川汶川地震等,只要大鹏同乡会和林堡华侨总会向大家号召,我们华侨同胞都会非常积极支持,并尽力去筹款捐钱。”

  “虽然我们都在国外生活,但我们的心始终是向着祖国的。大家都是中国人,血浓于水嘛。生活在国外,这种感觉会更深一些。”身处荷兰林堡省的詹伟光在微信里深情地说道。

  (除署名外,图片均由受访者詹伟光提供。参考资料:《深圳侨务史志》、《桑梓情深 赤子丹心——大鹏侨情口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