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侨故事丨赖钦:奋斗成就幸福生活,祖国与故乡挂心头

来源:晶报发布时间:2022-11-15
  

  开栏语

  深圳作为广东省重点侨乡之一,祖籍深圳的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逾100万人。他们历来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办教兴学、捐款捐物,倾力支持家乡建设,发挥过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成为深圳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晶报社联合深圳市委统战部(深圳市侨办、市侨联)推出“记录侨故事”系列专栏,通过挖掘他们的故事,展现广大侨胞始终心系故土、对祖(籍)国和家乡从未改变一往情深的眷恋之情,记录保存奋斗向上、启迪后人的宝贵记忆与精神财富。

  本篇,我们将走近赖钦,聆听他的家国故事。

  

图片

人物简介

  赖钦,1945年出生,深圳大鹏王母中山村人,美籍华人。1971年因家贫与弟弟前往香港谋生。1973年,赖钦移居美国,当过海员、制衣厂工人,后从事餐饮行业,担任多家餐馆东主,3次在美国电视节目中表演中国厨艺。

  曾任美国纽约大鹏育英总社主席和顾问、纽约大鹏同乡会主席、纽约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顾问团副主席和常务顾问、纽约中华公所常务议员、纽约中华华侨学校校董等。曾受邀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

  身在纽约的赖钦,名片上印的头衔是“大鹏侨鹰”。他的微信昵称则是“鹏鹰”。他说,自己就像一只流浪的怀念故乡的鹰。

  他发来一段社交媒体上流传的视频,那是大鹏南澳月亮湾的美景,然后感叹:“横跨此海湾,流浪了人一生。”

  早年,他就是从大鹏湾畔出发,来到一个叫东平洲的小岛,踏入了香港地界。他还说,大鹏半岛是世外桃源,是最适宜生活的好地方。可以想象,他对多少人分享过家乡的好。

  “人凭一张嘴,摆袖走四海。命生一股劲,勤劳不后悔。敢走天涯路,坎坷一样走。幸福自己闯,安逸度日子。”这是他对自己的总结。

图片

大鹏南澳月亮湾美景视频截图

  他觉得,人生在世,就应该顺水行舟,随环境而改变自己,寻找出路。

  当年,他在大鹏也算个人物,能文能武,见证过历史风云,还推动过教育改革。后来远走他乡,白手起家,如今一大家子在美国枝繁叶茂,令他深感欣慰。祖国和故乡却依然是他心底的牵挂。

  能文能武,走遍大鹏

  在美国,赖钦的一大爱好是射击。他的微信头像就是他在射击场手握步枪的英姿。几乎每年秋天,他都会去打打猎。有时回故乡探访,他也会练练打靶。这个爱好,其实也是深圳刻在赖钦骨子里的印记。

  他回忆说,初中没有毕业的时候,就在大鹏武装部的安排下学了射击。那是大办民兵师的年代,他当过大鹏民兵的教练,还去广州参加过民兵师表演,“可精彩了”。

  1967年,香港爆发对抗港英政府的“六七暴动”,持续了大约半年之久,其间还波及深港交界地带的沙头角。7月初,沙头角民兵连与港英军警有过一场激战。赖钦说,他也参加过战斗,直奔沙头角支援。对方的队伍里有英国人,也有雇佣兵。

  “当时我们11挺重机枪和他们打得砰砰响。”对于这段风云历史,赖钦记忆犹新。

  这场战斗,史称“岗下之战”,让沙头角“英雄民兵连”的威名传遍全国。沙头角民兵张天生牺牲了,记个人一等功。港英方面则有14人阵亡,49人受伤,1辆装甲指挥车被炸毁。

  图片

赖钦在练习射击

  除了会练兵、打仗,赖钦还有个角色是“秀才”。

  他初中毕业后,又到东莞师范学校学习。那所中专始建于1932年,见证过抗日战争的烽火。到了21世纪,几经整合,变身为东莞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师范学院)。

  赖钦课余喜欢读小说、传记,还经常给报刊投稿。时至今日,他还经常把人生感悟写成诗句。

  在20世纪60年代那个特殊的时期,赖钦没有完成师范学校的学业,就回到家乡工作了。当时大力发展林业,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林场,边学边干。嫁接竹子、饲养蜜蜂等等,他都接触过。他还当过会计和副场长。

  后来大搞民兵建设,赖钦如鱼得水,也很辛苦。他经常带着民兵连长、排长们训练,去山里,去海边。他们守望过的海岸线上,多年后崛起了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

  1965年,赖钦来到社区工作团帮忙,做文书等方面的工作。

  之后,他又去了大队工作。

  70年代初,基层大办文化教育。在一些地方,生产队办小学,大队办初中,公社办高中。赖钦大显身手,组织了初中、高中的教学,还发动大鹏的所有学校开展教学改革——老师读课文时用普通话,解释的时候可以用大鹏话。

  在当时的大鹏,日常语言是大鹏话和客家话,但有些孩子没学过大鹏话,在学校只听过普通话和客家话,结果回到家都很难跟长辈交流。另外,很多人不愿意去大鹏工作,一是因为位置偏远,二是因为语言不通。

  这样的背景下,赖钦的改革就显得很有意义了。

  在那些年的工作中,他走遍了大鹏半岛的村庄。他自豪地说,没几个人做到这点。

  远赴美国,练就好厨艺

  赖钦教书的工资是每月30元,比当大队干部时的十一二元高多了。但家里人口多,日子还是紧巴巴的。他后来曾跟孙女说起,自己年轻时没饭吃,结果孙女的回答让他哭笑不得:“爷爷,因为你懒啊!你不去做工,当然没饭吃了。”

  1971年,赖钦和弟弟跑到香港去谋生。1973年,他坐上了去美国的船。

  回首在祖国度过的岁月,赖钦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任务。“现在,国家安定,能够去搞经济,就很好啊!”

  的确,他已经竭尽所能,为祖国、为家乡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汗水和聪明才智。远走他乡,则是为了个人和家庭的未来去闯荡。

  赖钦初到美国的时候,身边很少见到中国人(他称为“唐人”)。华人就业的选择也不多,大多是武馆、医馆、餐馆之类。他当过海员、制衣厂工人,后来进入餐饮业,从洗碗工干起,还端盘子、送外卖。

  他说,当时华人还经常被其他族裔欺负,比如,有些“西班牙仔”见到华人就抢,不管华人身上带的是什么东西。“我们那时候啊,成天都带着一把枪去上班,下班也背着把枪,好像那些便衣警察一样。在餐馆工作,有时也是带着枪。”

  赖钦这么不认命的人,当然不肯打一辈子下手,于是学起了厨艺,只用了9个月左右就当了大厨。他总结说,学厨艺,靠的是用心。看着别人做,自己肯学,再看看烹饪书,自己动脑筋发挥一下,做到色香味俱全,就可以了。

  当时,赖钦打工的那家餐馆的老板来自中国台湾地区,很有人脉,也热衷宣传,就叫电视台来拍摄,让赖钦给外国观众表演做中国新年菜,还安排台湾地区来的一位老师傅同台竞技。

  这是赖钦第一次在美国上电视展示厨艺。他做的是广东菜,结果最受欢迎,被一扫光了,每个人给的评价都很好。

  赖钦先后在电视上表演过3次。做过面,还做过锅贴、葱油饼、广东海鲜炒面,等等。

  他记得,当年外国食客来厨房给小费,出手阔绰,一给就是十几二十美元。他还记得,到了1977年左右,唐人街变得很旺了。那时候,他还没有美国绿卡。他本来想着赚几年钱就走人了。“洋人的地方怎么会适合我啊?没想到,混着混着,混到自己都变成‘洋人’了。”

  生动诠释中国人的家庭观念
和奋斗精神

  赖钦有时会这样思考人生:美国,特别是纽约,到底是天堂还是地狱呢?他的回答是:“要看你自己怎么去做了。有些人去做坏事,但我们是从大陆出来的,始终是雄心一个,去坚持,去挣钱,去为家庭。”赖钦把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奋斗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刚到美国时,他过得很辛苦。但他告诉自己: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家庭,宁可累死,也不可以放弃。

  他的愿望,最终实现了。

图片

赖钦与家人的合照

  赖钦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有个原因是,他不满足于当大厨,而是自己开起了餐馆。究竟开过多少家,他也不记得了。“从1980年就开始带着我弟弟他们,开了大鹏酒家。”

  赖钦经营餐馆,还有一种独到的模式。“最没有生意的那家,我就买下来。把生意做好了,我就卖给别人。”家里现有十几家餐馆,已经上了轨道,交给子女们去经营了。赖钦自己彻底退休,颐养天年。

  赖钦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是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经理人,小儿子是摩根大通的精算师。女儿排行老大,以前当过老师,家里的餐馆现在主要由她管理。

图片

赖钦和两个弟弟三家人时常小聚

  赖钦感到最高兴的是,他的9个孙辈都学业有成。其中,最大的孙女在哈佛大学读了硕士,毕业后在纽约当律师。其他孙子、孙女中,有学医的,也有学财务、会计、计算机和法律的。

  记得自己的根在哪里

  供孩子们读完大学,对祖国、对家乡念念不忘的赖钦找到了发挥余热的地方。他空出手来,帮华人社群做了不少事。他服务过的机构包括纽约大鹏育英总社、纽约大鹏同乡会、纽约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甚至客家人团体纽约崇正会。

  “也没什么。从基本的会员到职员,从职员到主席,我都做过。”说起这些,赖钦有点轻描淡写。但明眼人知道,他对祖国、对同胞的感情是根植于心的。

  作为侨领,他曾参与接待祖国来的访问团,也为祖国组织过赈灾筹款、义卖等活动。“家乡一声号召,我当然就会在这里发动老乡们不断地支持。”

  他出席过中国多位国家领导人访美时会见华侨华人代表的活动,感到十分荣耀。

  祖国和家乡方面也欢迎赖钦常回去看看。“新冠肺炎疫情之前,我差不多每年都回祖国大陆各个地方参观考察,并且回到家乡,地方上的领导都很热情地接待我。”他说。

  2002年,他应邀回祖国参观,国宾式的待遇、领导的接见都让他备感温暖。

  图片

赖钦回祖国留念照片

  2015年,他应邀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

  北京、上海、广东、海南、重庆、新疆、黑龙江……在多年来的近距离接触中,赖钦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惊叹,为祖国的飞速发展而自豪,也在为祖国略尽绵薄之力。在河南、山东等地,他给那里的贫困地区捐过款。

  “北京水立方那个砖墙里也有我赖钦的名字在啊!”他这是指水立方里的“港澳台侨同胞捐资共建北京奥运场馆留名纪念廊”,又叫“留名廊”“留名墙”。这背后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郑重向国际奥委会承诺,中国政府的财力没有任何问题。但北京申奥成功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强烈要求捐款做贡献。北京市政府只好破例接受他们的捐赠,用于建设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最终,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35万名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捐了款,共折合9.4亿元人民币。

  水立方赛后改造时,建立了纪念馆,设立了留名墙。

  图片

2010年7月27日,参加“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的华裔青少年在“水立方”内的“留名廊”上寻找父母或亲朋好友的名字

(图片来源:中新网)

  “水立方”是全世界华侨华人对祖(籍)国的赤子情怀的最好见证之一,赖钦在这段辉煌的历史里面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在纽约家中,他挂着很多面五星红旗。

  更不要说,他常常跟人讲起深圳有多好、大鹏有多好。

  他做的这一切,也是在提醒子孙们:要记得自己的根在哪里。

(除署名外,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赖钦提供。参考资料:《桑梓情深 赤子丹心——大鹏侨情口述史》、人民日报海外版、中新网、水立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