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委七届七次全会强调,全面深化与香港紧密务实合作,加快建设前海、河套、沙头角等重大合作发展平台,加强与港澳的交流合作,实现相互促进和共赢发展。正在召开的深圳两会上,深港“三大合作平台”成为深圳市政协港澳委员关注的焦点、建言的热点。大家结合前海、河套、沙头角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从规则衔接、要素流通、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等多方面,为深圳与港澳“硬联通”“软联通”融合发展发出建言资政“好声音”。
前海 共商共建共管共享 2023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下称“《前海总规》”)。其中,首次在战略定位中将前海定为“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强调突出深港融合发展的重要性。 “前海合作区聚焦现代服务业领域,服务业合作不单是关税减免的问题,还涉及到难度更大的规则对接和市场准入问题。” 市政协委员、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方舟建议把“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作为前海发展突破口,探索创新合作发展模式。 例如,率先在属于“大前海”范围的深圳海洋新城,打造“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深港深度融合实验区”,参照香港自贸港的贸易政策,以关外保税区模式,对境外进入平台区域内的货物实行高度开放的国际运输和清关管理。 在市政协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简慧敏看来,深港应加快推动前海有关项目落地并扩大其辐射面,积极对接《前海总规》,令前海在“依托香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方面更好发挥引领作用。 “包括逐步扩大通过香港进入前海的外商投资股权投资管理企业试点,以前海为据点,加强鼓励港资在深圳开展股权、私募、创投等,以及扩大港资银行在前海发展的空间。”她举例道。 河套 注入活水打通渠道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国务院印发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指出,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下称“河套合作区”)建设,积极主动与香港园区协同发展、优势互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极点,努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这让深港各界充满期待。 “建议河套合作区可从加快推动‘一线高度便利出入境’通关模式落地,加速推动企业自用科研货物便利化出入园区,加速科研资金跨境流动及深港投资联动,加快推动数据跨境安全流动四个方面,进一步促进区域高效发展。” 市政协委员、香港特区政府数字经济发展委员会委员杨德斌提出了两“加快”、两“加速”的建议,希望为河套合作区发展提供参考。 市政协常委、香港深圳青年总会首席荣誉主席刘根森则建议,以河套合作区为突破口和先行区,推动区域内人员、物资、信息、技术、数据等科技创新要素便捷高效跨境流动,着力构建更加完备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促进深港科技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和制度创新供给。 “河套合作区可探索突破政策壁垒,细化和优化创新政策,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科技创新生态。” 市政协委员、香港潮青总会主席吴邦兴建议通过设立专门对接部门,优化深港合作新机制,借助香港的国际创新资源,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的合作,搭建包容互惠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推动国际科技合作。 沙头角 优势互补加强协作 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 蓝图初显 香港特区政府发布的《行政长官2023年施政报告》明确提出将与深圳共同研究香港沙头角和深圳沙头角发展文化旅游区,深港关于沙头角合作区建设的共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沙头角地处深港海陆接壤区,具有直接连接深港和辐射内陆腹地的先天优势。” 方舟建议未来在沙头角合作区的产业布局上,兼顾深港双方需求和发展目标,打造综合性消费服务合作区。区域内充分融入文化及旅游消费元素,探索建设国际保险服务中心、国际医疗服务中心、跨境电商平台等多元消费载体,最终实现深港双方的合作共赢。 市政协委员、香港深圳青年总会执行主席周灿明期望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司法局、税务局等部门共同指导完善沙头角合作区立法,推动深圳沙头角边境特别管理区向商贸消费合作区的定位转变。 “为沙头角合作区内深港税收趋同、延迟通关时间、提高免税额度等政策突破提供规划依据,探索深港消费深度合作及港企港人在沙头角高效便利经营从业的新路径。”他如是说。
打造内联外通的门户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