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香港与内地全面恢复通关以来,粤港澳大湾区民众往来频繁,深港跨城消费持续火热,追求大湾区高品质“生活圈”成为当下大家呼声最高的诉求。
深圳两会期间,市政协港澳委员重点聚焦教育、医疗、文体、交通等社会民生话题,就提高深港双城民生“温度”提建议、献良策,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融合发展进入“快车道”。
拓展青少年“成长圈” 充盈青春“获得感” 近年来,深圳实施推动“手牵手 向前走”——深港青少年携手成长计划,支持香港青少年及青年来深学习、实习、创业、就业“港澳籍学生在父母就业创业所在地能否接受当地义务教育,是港澳创业者‘走得进、留得住’的关键因素之一。” 市政协常委关恩赐在提案中建议,优化港澳居民子女在内地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鼓励符合条件的港澳机构来内地申办港澳子弟学校,提升港澳居民子女在内地就学意愿,促进港澳居民安心在内地创业就业。 “以体育为平台,大力发展体育赛事、体育研学、体育节事等,把深圳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青年体育文化活动的聚集地,增加深圳体育事业的能见度和影响力。” 市政协委员朱鼎耀建议,举行“大湾区大中小学运动会”,探索建设大湾区高校体育联盟,加强常态化体育交流;发挥深圳的资源、文化优势,开展体育研学活动,深入推进体教融合。 推动医疗服务“互联通” 提升生活“幸福感” 深圳毗邻港澳是港澳居民首选的工作、生活地区之一,但由于医疗模式不同,港澳居民就医不便利、跨境医疗不通畅等问题依旧存在。“建议构建以预防为主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开展‘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基层医疗服务,发挥粤港澳医疗优势,实现医生——护士协作、全科——专科协作、内地——香港协作。” 市政协委员马绍祥还期望能在深圳各区建设符合港澳居民就诊习惯的健康服务中心及港式家庭医生诊所;探索跨境医疗服务的融合发展,采取推动设立跨境医疗结算机制、争取跨境病历互认互通、推广跨境配药服务等多种措施。 “建议扩大香港长者医疗券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试点范围。”市政协委员谭镇国表示,目前香港长者医疗券在内地仅能用于港大深圳医院和华为社康中心就诊,不在附近居住的长者难以受惠。他建议深港两地政府通过持续沟通,商定医疗券计划参与标准,并适当放宽条件。 优化出行通关“便利度” 增强家国“归属感” 深圳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往来的重要通道,便捷的交通体系是带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跃马扬鞭的“硬保障”。 “打通交通脉络是建立深港高度紧密互动的重要基础。”谭镇国建议将“一地两检”政策拓展至所有关口,推动“合作查验、无感通关”的便捷通关模式。 此外,他认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可数字化整合公共交通数据,推行跨境交通应用程序,以方便对接深港市民的跨境出行需求。建设铁路基础设施,将深港之间7个陆路口岸通过铁路贯通,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容量,加强两地人员流动和经济合作,让香港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市政协委员陈春晖则建议在深圳16个一类口岸推行高标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通关查验、出口审批、检验检疫等环节一站式完成,24小时智能通关。他还提议推广电子口岸、网上报关等,实现无纸化、无接触式通关等智能通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