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后花园”——深港澳代表人士走进光明科学城

来源:市委统战部港澳处发布时间:2024-05-22
  5月17日,深圳海外联谊会组织30余名深港澳人士前往光明科学城,先后走访了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光明生命科学园,了解深圳高校建设、生物科学最新成果,助力推进光明科学城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深港高校 双向联动焕发新机

  “曲径涟漪水,文脉贯仙山。”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围山而建、绿树环绕,走进校园,红砖绿瓦的教学建筑映入眼帘,浓郁的书香人文气息扑面而来。

图片

  参加活动的深港澳代表人士先后走进大礼堂、图书馆等标志性建筑,“中国文化、中大传统、地域特色、现代技术”相融合的校园特色,令大家感受到中山大学百年老校的深厚文脉与历史传承。
  “中山大学在广州、珠海、深圳三个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办学,形成‘三校区五校园’格局,与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相契合。”深港澳代表人士行走于红陶砖、绿树荫的校园中,与校方老师畅聊学校发展现状,深入了解学校在深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探索和成果。
  据介绍,中山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岭南大学等高校,在近30个学科领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牵头组建了粤港澳高校联盟,与香港教育大学共建成立“粤港澳发展研究中心”。
  “今年中山大学将在香港设立高等研究院,实现粤港‘双向奔赴’。”粤港高等教育的双向联动令大家不禁竖起大拇指。“学子们为建设更美好的粤港澳大湾区而奋斗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图片

  福田海联会副会长、普林斯顿国际教育集团李建华表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储备了后备人才。他期待未来学校能通过与香港、澳门的合作,将教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以粤港澳大湾区为平台走向更大的世界舞台。

“栽桐引凤” 科研生态蓄力成势

  “光明科学城是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启动区,也是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跟随讲解员的步伐,深港澳代表人士来到了活动第二站——光明生命科学园。在这里,每天有近百名科研人员紧锣密鼓地调试、搭建设备和系统,全力以赴让大科学装置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设计规划到实验应用,从前沿探索到深度研发,光明生命科学园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创新令大家耳目一新。

  “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由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提供技术支撑和运营管理,已吸引包含港澳在内的30家企业落户,引进、孵化、服务产业化项目40余个。”深港澳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转化,粤港澳大湾区科创的蓝图远景让在场的深港澳代表人士遐想无限

  “香港高校正陆续在粤港澳大湾区筹建医学院,深圳充沛的科研资源将有助于深港专家深度交流合作。”深圳海外联谊会理事、香港青年科学家协会副主席詹培勋说。

  “光明生命科学园在硬件设施、科研条件和产业孵化等方面具备优势。”在福田海联会常务理事、福田区博士协会会长黄逸昆看来,深圳优质的条件吸引了不少香港专业人才前来深圳进行科创研究。

领湾向前 协同发展相得益彰

  去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联动深圳光明科学城,着力为科学城原始创新提供国际化科研环境和平台,持续输出创新经验成果,推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与光明科学城有不同的定位和分工。”黄逸昆认为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士将通过河套的“窗口”来深发展,今后他们将走向深圳市光明等区,寻找更多的产业发展空间,穿点成线形成“深港科研圈”。

图片

  “对于香港的科研工作者来说,河套片区提供了与深圳合作的便利。”詹培勋说,通过活动在光明看到了完善的科创资源配套,这将为今后深港澳人员协同创新给予更大支持,期待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热土上能诞生更多影响世界的科技突破。
  “此次活动为我们走进深圳,了解国家前沿科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深圳海外联谊会副会长、香港深圳社团总会深晴基金会主席陈健平表示,深圳海外联谊会为港澳及海外人才交流搭建了平台,他希望大家共同探索粤港澳大湾区科创路径,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