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点仰望,这里藏着深港最古老的同城记忆

来源:市委统战部办公室、港澳处发布时间:2024-11-27

  开栏语

  同心鹏城联合晶报推出“港澳深情”系列报道,细述深港澳的悠久故事和深厚感情。这不仅是对深港澳深厚历史渊源的一次回望,更是对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美好期待和共同追求。

  十一月的深圳,秋高气爽。

  在位于深圳南山区的南头古城博物馆,一所国际幼儿园的四位老师带着二十多个懵懵懂懂的小朋友来到这里,开启今秋的第一场校外研学活动。老师们用中英双语耐心地讲述着发生在这里的历史故事,孩子们虽不完全理解,却被深深吸引,一双双纯净的小眼睛,好奇地注视着博物馆里的照片和展品,稚嫩的声音穿越时空的回响,在古老的街巷中轻轻跳跃。

图片

幼儿园的孩子们在南头古城博物馆参观

  为什么选择南头古城?

  “因为这里是深圳和香港这两座国际化大都市共同的起点。”老师回答。的确,熟知深港历史的人都知道,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熠熠生辉;香港,身为特别行政区,也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地位。

  然而,双城之名虽各有特色,但它们都源起于同一母体——新安县。

图片

南头古城牌坊

同源“新安”

深港血脉相连的坐标原点

  在距离南头古城仅一公里处的南山博物馆一层会客厅,一张中英双语《新安县全图》被精心地装裱在相框中,放置在中央位置。无独有偶,在南头古城这张图也同样被搬上展墙,供市民们驻足观赏。

图片

新安县全图(1866年出版)

  “可以说,这张图是研究深港不可不看的一幅珍贵地图!”戚鑫是南山博物馆馆长,这张图正是他在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参观时意外发现的。

  “这张地图由在香港传教的意大利天主教神甫历经四年绘制,不仅清晰地记录了19世纪中叶新安县全境(包括香港)的地形、地貌,甚至起伏的山川、错落的村落、热闹的墟市名都一一呈现,就连经纬度和等高线等细节也绘制得精准无误。”戚鑫进一步解释道,而关于深港的过去,也透过这张图愈发清晰了起来。

  事实上,早在公元1573年,也就是万历元年。彼时,明朝政府出于战略考量,扩建东莞守御千户基地,并从东莞县分设新安县,寓意“革故鼎新,转危为安”。县治就设立在南头古城,当时全县面积达3000多平方公里,其管辖范围大致涵盖了今日的深圳和香港。自此,“深港一家亲”的纽带紧紧相连,两地同宗同源,山水相依,血脉相通。

图片

康熙新安县志十三卷

  “直到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将香港分割出去,深港才不再同属于一个县级行政区管辖。”戚鑫告诉记者,正如1866年的那幅地图所示,在这幅图上,香港已被标红,这清晰地显示出香港在那时已被从原有的行政归属中分离出来,成为特殊的区域,也标志着深港两地开始了不同的发展历程。

  此后的岁月里,尽管深港在不同的发展路径上前行,但共同的文化记忆、相似的民俗传统以及千丝万缕的家族联系,依然在默默地诉说着曾经的一体同源,宛如一条无形的丝线,在历史的风雨中坚韧地维系着两地的特殊情谊。

深港故事

篆刻在南头古城的街巷中

  明代恢复新安县以来,县治就一直设在南头古城。“可以说,南头古城就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处处是文物,处处是历史,处处有故事,可以把它当成一本读不完的书,用一辈子的时间去细细品读。”在很多场合,戚鑫总如是说。

图片

修缮后的南头古城

  此话并无虚言。作为郡县治所在地、海防要塞、海上交通贸易的枢纽,南头古城是深港地区的历史文化源头,代表着深圳悠久的城市发展历史,也曾是深港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之一。

  过去这里枕山面海,因盐而兴,是岭南沿海地区的行政中心和重要的海防军事要地,如今,经过修缮后的南头古城,每一块砖石、每一条街道都承载着往昔的记忆,见证了时代的更迭与变迁。古城内还有多处不可移动文物遗址,如新安县衙、关帝庙、牌坊、瓮城、报德祠、信国公文氏祠等。

图片

经过修缮后的新安县衙

  即使在工作日的上午,全长1.1公里的南头古城步道依然熙熙攘攘。南头精品文物展、精品牌匾展、沉浸式南头历史互动体验展厅、港澳同源文化展等主题展览,不仅多维度展现了南头古城的历史文化,还汇聚了深港两地现代文化、艺术、设计、创意资源,吸引了大湾区创新创意人才和企业汇聚。

图片

夜幕下的南头古城烟火气十足

  “南头古城与其他古城不同,它是一座活跃的古城。”戚鑫表示。因为这里同时拥有着古城和城中村的双重身份。不同年代的楼宇在这里共存,城与村,新与旧,多种元素在这里碰撞,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活圈。尤其当日暮时分,街边的路灯渐次亮起,原住民相继出门融入游客之中,他们漫步古城,共同寻找城村间隙的夜生活,十分安逸与自在。

图片

各种特色活动在古城开展

  深圳南头与香港一衣带水,不少南头籍人士在香港扎根。2019年初,一群热心社会事务的香港南头籍人士发起成立了香港南头同乡会。同乡会成立后,不断促进两地交流,介绍香港青年到南头创业。古城里凉茶甜品铺的创始人赖逸珊就来自香港,在她看来,这里能感受到古城特有的生活气息,而古城内浓郁的岭南文化就是深港“同宗同源”文化底蕴的最好体现。

图片

香港南头同乡会

  如今漫步古城,不难发现最多的就是香港游客,他们穿梭在古城的街巷之中,或为“寻根”,或为探寻美食,不少店还特别设有香港旅客专属的扫码付款功能,方便他们用港币付款,让香港游客在古城的游览消费更加顺畅,同时也为两地的民间交流增添了一份温暖与亲近。

图片

市民在南头古城游览


深港之根

隐于“同宗同源”的脉络里

  作为深圳地名文化专家、历史民俗学者,即使年近耄耋,廖虹雷老先生的日程依旧排的满满当当,经常奔走于深圳各处以及大大小小的文化活动现场。

  在他看来,深圳与香港地理上是一衣带水,血脉上更是同宗同源。

  “小时候,我很好奇,为什么那么多的深圳人会有香港亲属?待到年长些,我才明白,原来香港和我们本就同属一个县,是一家人,比如深港廖姓都是同一个祖宗。”廖虹雷告诉记者。

  清代以前,深港两地是重要的采珠基地,还盛产海盐,对于饱受战乱的人民来说,颇有吸引力。据深圳地方史专家的研究,今天深圳和香港的几大家族都是从宋朝开始从北往南迁来,南宋末年,岭南地区形成移民高潮,大批的客家人蜂拥而至,直到在深圳河两岸定居下来,后裔逐渐遍布深港两地。2005年,廖虹雷就和香港的廖氏曾经组团赴河南寻根,确认了深、港廖氏的祖先是河南南阳市唐河县叔安公后裔。

  这种同宗同源的关系并非只是历史资料中的简单记载,它深深烙印在两地人民的生活中。

  2017年农历小年,廖虹雷受邀参加“长岭耕作口”(当地村民来往香港新界“飞地”耕种而设在界河上的7个陆路通道之一)南北两岸的香港莲麻坑村和深圳长岭村的新春联欢盆菜宴。当天下午,他到了深圳河边的长岭村,老远就听见响亮的锣鼓声。村里到处彩旗飘扬,100多桌盆菜席面对着舞台依次排好。不少香港莲麻坑村的村民也赶来参加这一年一度的乡村盛会,现场热闹非凡。

  没过多久,农历大年初九,廖虹雷和许多长岭村的村民又受邀参加“香港莲麻坑村春节联欢”盆菜宴,这次场面更加热闹。山村飘满彩旗,拜年的麒麟从村头舞到村尾,锣鼓震天。令他吃惊的是,吃盆菜宴时,发现两村盆菜宴的菜式与仪式是一样的,大盆菜都是一层层从下往上叠加萝卜角、炸猪皮、焖腐竹、红烧肉、炸鳗鳝、炸鲜蚝、白斩鸡、烧鹅鸭、白灼虾等。

  “聊天之际,我才得知两村人都姓叶,莲麻坑村已有300多年历史,长岭村叶氏其实是莲麻坑村的分支。”这些生动鲜活的例子,无不深刻地印证了深港两地同宗同源的紧密联系,让两地之间的情感纽带愈发坚韧。

  而像莲麻坑村和长岭村这样深港两地居民同宗同源的例子还有许多,廖虹雷说,“比如和我们廖氏一样,香港新界的邓氏、文氏、侯氏及彭氏也是在宋元时期从中原一路迁徙过来,经过千百年的开枝散叶,逐渐发展成为大族。如今,这五大氏族仍聚居在九龙新界北部的数十个乡村里,与深圳宗亲也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往来。”

  除了“同宗同源”的印证,深港两地存留至今的共同历史印记,还包括民间信仰、宗祠家庙、族谱史料等。

  在解放之前,位于南山区赤湾村旁小南山下,倚山傍海,风光秀丽的天后宫一直保持着香火鼎盛的状态。每年农历3月23日妈祖诞辰日,众多渔民信众纷纷聚集于此,他们驾驶着渔船,从四面八方赶来,其中不乏来自香港的信众。

  “这一活动的盛况不仅在民间口口相传,在一些地图上也有专门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当时人们齐聚天后宫的信息。同时,香港的报纸上也对这一活动有所记载,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其规模和影响力。”戚鑫表示。这些历史资料共同见证了这一民间信仰活动的传承和延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以及人们的精神寄托。

  如今,天后宫成为了深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它吸引了两地的民众相互往来,促进了民间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例如在活动期间,两地的民间艺术团体会进行表演交流,传统手工艺人也会展示各自的技艺。


深港割舍不断的血脉情

藏在一个个同名故事里

  研究深港历史,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就是一河之隔的深港两地,常常会遇到“撞地名”的现象:车公庙、鲤鱼门、葵涌、西贡……同名的村落、宗祠、古庙,显示着两地同承一脉的文化符号,诠释着两地文脉相通、亲缘相袭的历史文化故事。

  “车公”作为传统民间信仰,在深港两地信众甚广。据说,位于香港沙田的车公庙是为了纪念南宋将军车大元帅所建,他因平定江南之乱有功获封元帅,南宋末年元军入侵时,车公护驾宋帝南逃至香港。深圳的车公庙庙宇建筑已不复存在,但车公庙作为地名和地铁站名留存下来。如今的车公庙是深圳人公认的“不夜城”,这里食肆林立、酒吧集聚,越夜越精彩。

  随着时代的变迁,相同或相似地名的周遭环境,在两地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情,也构成了深港间有趣的文化现象。

  深圳大鹏半岛隐藏着一座靠山面海、古朴宁静的客家古村落——西贡村。据当地村民介绍,20多年前,西贡村的村民前往香港购买麒麟舞装备,认识了一位制作麒麟的香港西贡村民。当他得知深圳也有村落叫西贡时,甚觉有缘,当下半买半送,还额外赠予一只麒麟。如今,西贡村麒麟队还保留着不少香港西贡友人送来的锣、鼓、镲和麒麟。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麒麟舞也见证了两地友好往来的历史。

  同样同名的还有鲤鱼门。深圳的鲤鱼门位于南山区,这里有传统的渔村风貌,曾经是渔民们聚居和作业的区域,以新鲜美味的海鲜闻名,吸引着众多食客前来品尝海鲜大餐。随着城市的发展,深圳鲤鱼门也在不断进行改造和升级,成为一个集美食、文化体验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地方。

  香港鲤鱼门则位于九龙东部,这里见证了香港的渔业发展和变迁,是了解香港本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在一些特殊的节日或庆典期间,鲤鱼门还会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人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欣赏传统的舞龙舞狮表演等。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本地居民,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与,为鲤鱼门增添了更多的活力和魅力。

  为了让深港居民更深入地了解两地同根同源的历史,讲好独一无二的深港“双城故事”,近年来南头古城还精心策划了各式各样的微型展览,以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方式将南头古城的过去和现在呈现给大众,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主动走进博物馆,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历史,感受深港两地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紧密的文化联系。

  记者也被这深厚的历史底蕴所打动,采访毕,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郑重地记下这句话:1573,我们的名字是“新安”!仿佛这几个字蕴含着无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