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威将军第牌匾
事实上,这也是目前已知涉深港地区存世的唯一御笔题字,这份尊荣是对宅子主人功绩的绝佳注释——振威将军赖恩爵1839年9月指挥的九龙海战,不仅打响了鸦片战争的第一场战斗,更开启中国近代反侵略反殖民的壮丽史诗。
大鹏将军,九龙抗英,已成历史传奇;一座城池,历尽劫波,见证深港风云。深港人民爱国爱乡、共御外侮、同气连枝的百年故事,绕不开这一个原点——大鹏所城。
粤海门户 “没想到,在深圳还有这样一个地方”,大鹏所城南门外,从东北来的游客赵先生用手机为城墙留影,一边念叨着。 城墙宽2米,高6米,看上去并不似古装剧里那般高大威武。然而,面朝大鹏湾,背靠大鹏山,屹立6个多世纪的要塞,见惯了世事的变迁,说不尽的沧桑和悲喜,都写在墙砖上的青苔和细纹之中。 今天被称为“深圳”的地方,自古以来是中国南方的海防前哨。明初洪武年间,海盗猖獗,东莞县笋岗(深圳市罗湖区中北部)治安恶化。广东都指挥使花茂上书明太祖朱元璋,要求在广东沿海增设24个卫所。其中就包括“大鹏守御千户所”。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大鹏守御千户所城开始修建。大鹏所城,就此登上历史舞台。 为进一步加强海防,安定南部海疆,明万历元年(1573年)从原东莞县划出部分地方,在南头城设立新安县。“新安二字,取的是‘革故鼎新,去危为安’的寓意”,黄文德说,今天的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域,在当时同属新安县管辖,直至1842年《南京条约》割让港岛。 深港两地,同气连枝,自古而然。 明万历元年新安县建县后,今深圳、香港地区即属新安县地。大鹏所城管辖珠江口以东洋面四百余里,涵括整个香港地区。 站在大鹏所城南门之上,转身向北,一大片青砖碧瓦映入眼帘。如果不是身穿现代服装的游人出没其间,你仿佛觉得此刻正在穿越数百年的时空。练兵场的号令声、炮台上的隆隆炮声、兵士们的喊杀声、市井中的叫卖声……恍惚传来。 黄文德为香港高中与公民社会发展科 内地考察学生团解说大鹏所城历史 大鹏所城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城池,在规划布局上忠实体现着中国古代城建思维:四方城、中轴对称、衙门居中。所城平面呈倒梯形,十字街贯穿全城,建设东、西、南、北四座城门,街道规整,轴线分明,衙署居于城中偏北位置。 但是,大鹏所城,毕竟是“所”,军事卫所是它的核心属性。“在结构上,大鹏所城选择了拱券式结构,因为拱券式结构最为稳定、抗压,即便面对敌人的枪炮火力进攻也顶得住”,黄文德说。 大鹏所城,成江摄 清代《新安县志》记载:“大鹏所城,在县东一百二十里大鹏岭之麓……,内外砌以砖石,沿海所城,大鹏为最。”黄文德说,前些年他曾经从厦门一路走访到湛江,考察了中国东南沿海的各个所城,保存最完整的就是大鹏所城。 “大鹏为最”,绝非虚言。2001年,大鹏所城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大鹏所城所在的鹏城社区被列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九龙海战 将军第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除大门牌匾为道光御笔之外,大门两侧楹联也是道光皇帝题字:“秀一鹏山开泰运,重班凤阙迓鸿庥。”走进大门,满目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在广东省范围内,都是不多见的大型古建筑。 “宋有杨家将,清有赖家帮”,早在民间传为佳话。赖家祖籍永安县(今广东紫金),清雍正九年(1731年)迁至大鹏。赖恩爵的祖父赖世超官至广东琼州总兵,封武功将军;父亲赖英扬,官至浙江定海总兵,封振威将军。赖恩爵少时随父出任阳江,后在阳江入伍。历任兵士、把总、千总、守备、都司、游击等职,直至广东水师提督。 “这就是道光皇帝赐给赖恩爵的龙袍”,在将军第大门右侧第一间陈列室的一扇橱窗前,黄文德说道。袍身黑底蓝花,五条金龙盘踞其间,威武庄严。龙袍上的金线是由锰、钴、金三种金属的合金制成,包含7%的黄金。 御赐龙袍 御赐龙袍,赖恩爵受之无愧,因为他立下了盖世军功——带领大鹏所城守军在九龙海战中以弱胜强,重创英军。 只是,无论是道光皇帝还是赖恩爵,都不会想到此战的意义如此重大:这是鸦片战争的开端;这是中国人民近代史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战;这更是开启深港地区一百余年屈辱与荣光历史的标志性事件。 1839年3月,钦差大臣林则徐查禁鸦片,英国驻华商务总监义律被迫要求英商交出所有鸦片共20,283箱;当年6月,虎门销烟,没收鸦片全部销毁。义律下令停止通商,并将英国侨民从广州撤退到九龙尖沙咀对面的海面。当年7月7日,九龙尖沙咀村村民林维喜与英国水手发生冲突,被殴打致死。林则徐下令义律交出凶手,遭到义律拒绝。林则徐随即下令禁止英人逗留澳门,并断绝其柴米食物供应。 当年9月4日中午12点,义律率“路易沙”号、巡洋舰“珍珠号”等4艘舰船,以“求为买食”为名接近我方;下午2点30分,英舰突然开火轰击中国水师。大鹏营参将赖恩爵立即指挥舰船和九龙炮台反击。双方炮击至下午5时,义律又调来主力舰“窝拉疑”号及武装船“威廉姆堡”号参战。直到下午6点30分,英舰遭受重大损失逃回尖沙咀,九龙海战以中方大胜宣告结束。 林则徐在呈给朝廷的战报中说:“我兵伤毙者2名,……;嗣据新安县知县梁星源等禀报:“查夷人捞起尸首就近掩埋者,已有17具;……并查知假扮兵船之船主得忌喇士手腕被炮打断,此外夷人受伤者,尤不胜计。”道光皇帝在奏章段落下面朱批四字:“可嘉之至”。 九龙海战图 黄文德说,九龙海战的胜利,得到了参战双方史料的多种印证。参战英国水兵亚当·埃姆斯里在写给家人的信中说:“我们的主帆被打中了19炮;……炮台也向我们开炮,打得顽强且相当准确;……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淌流人血,我希望这将是最后一次。” “我们从小学的历史教科书,都说鸦片战争1840年开始,实际上在1839年9月九龙海战爆发时,鸦片战争就已经开始了”,黄文德说,这也是众多历史学家的观点;著名的中国近代史学者牟安世在专著《鸦片战争》中写道,中英九龙之战揭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也是鸦片战争的正式开始。 “大鹏将军,九龙抗英”,黄文德说,打响抗英第一炮的赖恩爵将军,驻地在今天深圳的大鹏所城,而战斗的地点却是在今天的香港九龙,深圳和香港共同成为中国近代反侵略历史的原点,这是深港人民不可磨灭的共同历史记忆。 双城往事 然而,鸦片战争的走势并没有因广东沿海的几场胜仗而改变。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国土沦陷的屈辱,让赖恩爵痛不欲生,也促使他对敌人的再次来犯未雨绸缪。 黄文德说,赖恩爵深感因香港岛的割让,九龙成了抗英最前哨。为了防备英国势力再次来犯,赖恩爵上奏朝廷倡建九龙城,并率先捐俸。 九龙城建城后,大鹏协副将移驻九龙城,统辖大鹏、东涌左右二营。如今残留的九龙寨城寨门匾额上书“九龙寨城”四个楷书大字,落款的有两广总督、《南京条约》中方签字人耆英,广东巡抚黄恩彤,广东水师提督赖恩爵。两广地区三大要员联名落款,可见九龙城的重要性。 当然,九龙城的修建并没有阻挡侵略者的步步紧逼。1898年,英国逼迫清政府签署《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九龙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975平方公里全部囊括在内。“但是,清政府却坚决主张(保留)九龙寨城的主权”,黄文德说,出人意料的是,英国为了尽快签署《专条》,很爽快地答应了,约定“九龙城内驻扎之中国官员仍可在城内各司其事”“并保留附近码头以便往来”,这个官员就是大鹏协副将。 虽然第二年英国人就驱逐了九龙城内的中国驻军,但是在此后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历史中,港英当局从未能将统治延伸到城中。九龙寨城,俨然成了中国在英据香港的一块“飞地”。晚清民国,大鹏人开辟了一条从大鹏沙鱼涌到新界大埔的航线,由大鹏号“火船”将一批批的大鹏人送到香港,成为深圳地区与香港之间最重要的海上通道。 家风永续 九龙海战以及此后一系列战斗的胜利,让赖恩爵荣耀加身,不仅官升总兵,更被道光皇帝赐封“呼尔察图巴图鲁”(满语勇士之意)并御赐龙袍,达到了人生的顶峰。 无力回天,忧思成疾,道光二十八年(1848),赖恩爵含恨去世,时年53岁,朝廷追封其为振威将军。临终前,他召集子孙至身边,留下训诫:“吾忧朝廷腐败而忧,吾乐收回香港而乐!” 黄文德说,赖恩爵临终时曾交代子孙,谁能为收复香港出力,就把御赐龙袍传给谁。在他去世后149年,他的遗愿才终于得以实现。 1997年6月21日,海内外的百余位赖氏后人回到大鹏所城,在振威将军第悬挂了一幅牌匾,上书“还我祖愿”。9天后,香港回到了祖国怀抱。 1997年6月21日,旅居香港及海外的赖氏后裔纷纷回乡,舞狮舞龙庆祝香港回归,在赖恩爵将军第,悬挂了一幅红色纪念牌,上写“还我祖愿”。 “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青年干部训练班就设在振威将军第”,黄文德说,彼时,大鹏一带成为深港地区重要的抗日根据地,这当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就是赖氏后人——赖仲元。 1938年,侵华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后,身为赖恩爵第六代嫡嗣的赖仲元,愤而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东江纵队独立中队政委、特派员。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他变卖家当为抗日队伍筹措经费,深得战友和群众信任,被推选为大鹏抗日民主政府区长。值得一提的是,赖仲元介绍了两名优秀的大鹏青年入党。一位是威震广九地区的抗日英雄刘黑仔,另一位时任东江纵队联络处处长,后来创立了蛇口工业区的“改革先锋”袁庚。 1949年10月1日,赖仲元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后来,他历任广东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省农林水办公室副主任兼省科委副主任等职,1988年逝世。 今天,鹏城赖氏后人早已在海内外开枝散叶,但大鹏所城、振威将军第始终是精神家园。传承数百年的爱国情愫,须臾不忘。 “文官愿为清史瘦,武官敢当沙场卒;岗不离守,守不离纲”,电话那头,赖梦海说起赖氏家风,祖传家训脱口而出。 赖梦海是赖仲元的嫡孙,赖恩爵的第八代孙。“大鹏所城和我们赖氏家族的关联太深了,从赖恩爵的爷爷赖世超开始几代人,一个家族走出20多位英勇杀敌,守护南中国海的海防沿线,这是源自一个忠义武将家族的优秀家风传承”,赖梦海说,鹏城赖氏的家风家训体现的是深入到每一个中华儿女血脉中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忠义”。 赖梦海是“70后”,虽然生长在广州,但从小经常跟随长辈回到大鹏所城,对家族祖居地毫不陌生。“我本来是一个科技男,经营一家IT公司”,赖梦海说,大约十年前他转换了人生的赛道,开始从事文化产业组织和策划工作,今天的他在广州经营一个岭南传统文化园区。赖梦海说,他有时回想,转型的勇气,也许就来源于自己作为赖家后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最近几年,赖梦海担任了鹏城赖氏宗亲会理事之后,承担起家族族谱整理、赖恩爵历史文化梳理和研究工作。“越是对家族历史了解,就越是为先祖的爱国情怀、家族忠义家风所深深感动,更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赖梦海说,“我要担当好守‘城’文化人,将鹏城赖氏忠义好家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为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