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4年2月3日7时37分,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冠名的“港中深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被誉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的成功样板”,自其成立之日起,就承载着推动深港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使命。
“港中深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更是对这一使命的生动诠释。这不仅标志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科研与教育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更以其闪耀的名字,在苍穹中书写着深港教育融合的璀璨篇章。
近年来,深港两地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多,既是“双向奔赴”,也可以说是“双星”闪耀。
1
“学校做对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地方选对了”
如果把深港教育融合比喻成一条河流,那么大学便是河岸上一处动人的风景。
2024年3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十周年校庆媒体通气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回顾十年办学之路,他认为学校做对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地方选对了,“当时我们甚至开玩笑,说要么在深圳,要么不办了。”他认为,深圳的地理优势以及开放包容的城市禀赋等,对该校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助力。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时间回溯,2014年3月21日,教育部向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出《教育部关于批准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函》,同意正式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事实上,这所大学与深圳的渊源,比很多人想象的还要深。比如,中国近代林业科学先驱、中国植树节宣导者凌道扬教授是深圳布吉人,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创办人之一。其后人凌国强先生带领百合控股集团,循其祖辈凌道扬的足迹,襄助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成立了道扬书院。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一大特征就是采用书院制,书院制是理解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关键词之一。香港中文大学是亚洲第一个采用书院制的高等学府,包括海外交流及外访计划、研讨会、师友计划、社区服务、领袖才能训练等各种活动,主要是由书院举办的。这一切,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得到了传承与发扬。
在这里,学生分别隶属于一所书院,建立各自的书院文化。书院的责任,在于打破学院和专业的界限,将不同学科和文化背景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促进师生密切交流,朋辈一同成长。
书院着重“全人教育”,除了注重专科训练外,培养学生慎思明辨的能力和文化意识,提供众多非形式教育机会,与学院的专业课程相辅相成,也让师生关系重回到了本真状态。目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拥有逸夫书院等7所书院。
这样的教育架构为深圳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启发与借鉴。也许是一种巧合,但至少从时间线上可以看出,自此之后,深圳不少中学纷纷开始采纳书院制。
比如,深圳外国语学校于2016年起在全国中学中率先构建并实践了现代书院育人新机制,提供了一套创新解决方案。此外,如走班选课、导师制、选修课、社团课等也开始在深圳一些中学流行起来。
基于“全人教育”理念,2021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成立了基础教育集团。集团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体制机制、人才资源及粤港澳大湾区联动优势,通过学段贯通、资源下沉、课程衔接等探索“‘大学+智库’+附属学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大中小幼相融的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
“集团与大学共建少年文学院、少年科学院、少年艺术学院、少年商学院和少年健康学院等五大少年学院。聘请15位资深教授担任名誉院长,由大学教授和各成员校骨干教师组成少年学院导师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集团总校长裘建浩介绍说。
2
深港基础教育领域融合的 一个闪亮样本 如果把深港教育融合比喻成一首歌,那么基础教育融合便是最动听的部分。 “我们学校也有内地课程,我们通过这些合作,可以把不同课程的优点都放在一块。相对应地,我们的老师也都来自不同的地方,有来自香港的,有内地的,也有海外的。”2024年11月底,深圳香港培侨书院龙华信义学校校长黄腾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深圳香港培侨书院龙华信义学校 深圳香港培侨书院龙华信义学校作为国内第一所真正由港方教育机构在深圳直接实施教学管理、全面优化内地学生升学路径的示范性学校,也是国内第一所对内地(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学生均全面开放招生的融合型学校。学校为内地(大陆)学生、港澳台学生提供多元多向的学习模式和升学路径。 此前不久,2024年9月6日,深圳香港培侨书院龙华信义学校迎来了自己的校庆日,这也是学校建校3周年纪念日。短短三年,在深港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及帮助下,这所学校得以迅速成长。 最新的一份成绩单显示,学校的2024届毕业生中,参与了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并有香港升学意愿的学生中,有近7成获得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offer;超10位毕业生入选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学校的奖学金计划。这些成绩不仅证明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升学能力,更展示了深港基础教育融合的成果和潜力。 这所由香港企业——信义集团与香港办学团体——培侨教育机构,在深圳联合开办的深港教育直接融合示范性学校,到底是如何融合的呢? 试举一例。今年4月11日,香港中学文凭试(DSE)中文科开考,深圳香港培侨书院龙华信义学校是两个内地试场之一。不少家长表示,原来做好准备要赴港租房陪考,花费要数万元,如今能够在原校应考,不仅省下大笔费用,孩子应考状态也更好。 儿子报读理科的张妈妈表示,1月已经和一些家长一起到香港提前了解情况,准备赴港陪考,“我们估算了一下,如果在香港租房,一个月饮食交通至少要2、3万。”春节前了解到可以在内地原校应考,可以说是意外之喜,“不仅省下一大笔费用,省却的麻烦不可估量,最主要孩子可以在熟悉的大本营考试,没有那么紧张,所以大家非常开心。” 该校的办学理念是科学人文相长、中学西学相融,促进香港内地人心相通、文化相融。学校一方面能发挥香港教育的国际化特长,另一方面,能吸取内地学校训练严格、基本功扎实的强项。 黄腾达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尤其强调“我们要让同学们明白了解一些关于国家、民族的大道理。通过升国旗、唱国歌等方式让同学们理解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光荣与责任,同时也让英文好的同学进行这方面的分享。” 2024年10月,深港学生同升国旗活动合影 2021年2月,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林郑月娥在学校签约暨启动仪式上致辞时说,随着越来越多的港人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生活,为他们的子女提供多元教育也是有必要的,这是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港深合作的另外一个意义重大的民生项目。 如今,这所学校用自己的成长实践,验证了这样的寄语,为深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融合提供了一个闪亮的样本。 3 “走出去” 深圳大学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如果把深港教育融合比喻成一场相约,那么它一定是一种双向奔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长期以来,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主要是港澳高校来内地设立办学机构,是一种“单向流动”。 深圳大学的一个举动,打破了这样的惯例。2024年2月18日,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院士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表示:“深圳大学已率先设立了深圳大学香港校区,完成了教育部首个香港中小学校长培训班。接下来,将继续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开展联合培养、双学位、学分互认等项目,加大鼓励师生参与跨境实习、研究和创新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对深圳大学来说,在香港办学,吸引更多港澳学生和国际学生将能提升国际化教育水平。2024年9月9日上午,深圳大学香港学院首届招收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95名新生正式在香港教学点开学。深圳大学副校长张晓红在出席开学礼时表示,该校香港学院是内地高校在香港开办的第一个本科学院、第一个人才培养载体。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是深港在高等教育领域双向奔赴、融合发展的重要一步,具有里程碑意义。 为何选择就读深圳大学香港学院?新生们给出了各自的答案。新生孙诗涵认为,深圳大学香港学院既有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优势,又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综合实力,与自己未来的发展规划相吻合,是自己“非常满意的选择”。新生薛芷兰也表示,深圳大学符合她想象中理想大学的模样,年轻、有朝气、有活力,也有广阔的前景。“深圳大学香港学院将深圳大学的创新活力与香港的独特国际视野融合,能很好地提高我的认知和能力。” 深圳大学香港学院2024年新生开学礼 事实上,早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校长的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李清泉就提出了到香港办学的建议。 他认为,作为内地距离香港最近的综合性大学,深圳大学到香港办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200多名港籍学生在深大就读,还有超过1万名深大校友在香港工作,内地和香港的高等教育完全有双向互补空间,应当努力实现双向互补的合作交流。” 同时,深圳大学与香港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覆盖了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八大公立大学,涉及教师合作科研、学生联合培养、共建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此外,深圳大学还参与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成立。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进程加速,粤港澳大湾区也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无论是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还是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教育领域的高水平合作尤为重要。深港学校的教育融合实践,为这样的论断作出了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