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佩服动手能力强的人,其中包括各种匠人。”12月14日,在第四届“深圳工匠活动周”期间,由深圳中华职教社主办、市人力资源保障局协办的第十七期“职业青年说”活动在深圳书城中心城举行。作为年度收官之作,本次活动邀请深圳大学教授、一级作家南翔,以其非虚构类文学作品《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为切入点,讲述全国各类手工艺匠人的生活与追求,分享他们对手艺的热爱与执着。
用文字和影像打造
手艺人的“博物馆” “20多年前,我读到日本作家盐野米松的作品《留住手艺》,那些手艺人的一鳞一爪,包括他们的传习过程,令我流连和沉迷。”活动中,南翔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普知识入手,将他创作《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的由来以及和各类手工艺匠人结缘的故事娓娓道来。 不少手艺门类和手艺人曾辉煌一时,但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步伐而逐渐式微。两年前,南翔在宝安区松岗街道作讲座时,首次采写制作了四五百件木器的区级非遗木器农具传人文业成,但由于南方潮湿且多白蚁,这些曾在省、市农业器具展览的木器大多岌岌可危。这反映了非遗文化的现实处境。南翔说,文业成很可能是木器农具制作技艺列入非遗项目之后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传人。因为目前已不再使用秧盆、禾锄、水车等农具。如果不善加保存,这种曾在深圳哺育一代代人的农耕器物、景观和记忆,很可能被时间冲刷殆尽。 南翔说,自己想以鲜活的个体沧桑,刻画出一个个工种伴随时代的更迭。“说实在的,我做田野调查比写小说累多了,之所以坚持做,一方面是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是希望用文字和影像,唤起大家对众多手艺人,对田野调查、广袤农村与大小车间的兴趣。”他自陈道。 工匠精神在每位 手艺人身上薪火相传 从目不识丁的壮族女红传人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宣纸捞纸工,南翔通过两年的田野调查和访谈记录了15名手艺人的个人经历和行当技艺,包括木匠、药师、制茶师、成都漆艺传人等,他们的坚守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传承,更是当代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 以周东红为例,他是安徽泾县宣纸厂的一名普通捞纸工。从1985年拜师学艺起,周东红一干就是近40年。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要100多道工序,特别是其中的捞纸工序,不仅是门苦差事,还是门技术。 纸张的好与坏、厚与薄,纹理和丝路全在这一“捞”上,它决定了宣纸的成败。几十年来,周东红在苦练中“日久见匠心”,经他捞出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0.5克,且始终保持着100%的正品率。 还有成都漆艺传人尹利萍。1975年,22岁的尹利萍被分配到成都漆器厂。易过敏体质的她,初入厂便迎来“大漆”的“大考”,从到制漆车间第一天起,便严重过敏全身红肿,严重时甚至眼睛都睁不开。 可尹利萍并没有退缩,她肯吃苦、更肯用心。随着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她对漆艺的理解越来越深,也越能感受到漆艺的无穷魅力,并创造出《金陵十二钗》这样令人惊叹的作品。 还有钢构建造师陆建新。这位从测量工起步的中专毕业生,如今已是钢构建筑领域的“南粤工匠”。 2007年的广州西塔项目,他发明了斜钢柱无缆风绳临时固定技术,带领团队创造了“两天一层楼”的世界高层建筑施工最快纪录;2012年,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项目使用的四台大型动臂式塔吊,须附着在井筒外壁并逐步爬升到600米高空,这一做法当时在世界上还没有先例。 通过南翔深入而不乏幽默的讲述,观众深深感受到这些天南地北的手艺人,凭借着工匠精神,不仅在所处行业中勤于思考、勇于革新,还为行业技艺带来突破性贡献。 他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引发现场市民和来自职业院校的师生的思考和热烈讨论。互动交流环节持续近半个小时。“传统工匠和当下工匠是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中窄窄的上游,愿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这条河流上的一朵微小但又璀璨的花朵。因为你们的存在、因为你们的聚集,我们的世界会更加美好。”诗意的结束语更让现场观众心潮澎湃。 “南翔老师用大家喜闻乐见、接地气的方式呈现手艺人的一线故事,点燃了我们用技能点亮梦想的决心和信心。”现场一位观众表示。他说,这些工匠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个人,自己将沉下心来学好技能,用工匠精神引领自己的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