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港澳创新人才服务大湾区”主题交流活动举行,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各领域的企业高管、专业人士、专家学者、青年人才等100余人齐聚一堂,开展主旨演讲、圆桌对话、专题讲座、现场调研、自由交流,激发创新人才“乘数效应”,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
湾区联动未来可期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地推进,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之一,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深港澳三地的人才交流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创新人才的流动与协作,将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香港和内地城市需要在双循环衔接带大格局下深度合作、互补短板,并释放国际竞争力、全球亲和力。”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肖耿带来“以‘1+1>2’制度创新推进深港合作,共建全球人才聚集高地”主题演讲,他认为深港两地可合作共建“大湾区国际经济合作超级特区群”,以双总部衔接双循环。 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原专职副主席、深港澳科技联盟顾问张克科则围绕“港深携手 构建协同创新国际人才新驿站”,向大家生动阐释了通过顶层设计和路径探索,建立深港协同、湾区联动、开放创新新机制的必要性。 “未来5年的中国与世界是什么关系?”“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成为创新高地?”香港全球化中心主席邱震海以“未来5年:中国内外发展和创新环境前瞻”为题,从中国的国际环境、经济环境和创新环境三方面出发,与大家一同探寻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 以“智”促“质”赋能发展 “我们要进一步营造环境,为吸引创新人才、助力科创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希望社会能给科技创新行业更多的容错机会。” 在圆桌对话环节,来自深港澳地区的创新人才、企业负责人以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聚焦“科创聚才 同心筑湾”话题,分享各自的真知灼见,共同探讨如何发挥深港澳创新人才力量,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积极出谋划策。 这不仅是一场思想的碰撞,也是一场智慧的交融精彩不断的对话引得现场掌声连连。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陶海青博士还就“AI时代产业、金融、人才与统战工作创新”话题,向大家介绍如何运用AI赋能国际人才创新基地建设,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和市场的协同优势。 活动期间,与会的港澳代表还走访了华强方特、深圳市创梦天地两家企业,了解深圳文化产业及数字娱乐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以及文化“出海”的多元叙事。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我们也希望能探索更多样的文化交流传播方式,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参观后大家有感而发地说到。 共享时代发展红利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深圳、香港、澳门肩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目前,深圳正致力于机制创新和规则衔接,努力打通三地合作中的堵点和难点,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深化各领域合作,携手共创湾区美好未来。 “每年科协都会组织深港澳之间的产业交流活动。”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石兴中介绍,目前深圳与香港的科技类社会组织已形成紧密联系。 “此次活动的举办,正是我们推动中小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创新资源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之一。” 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局副局长姜青其向大家发出邀约,欢迎更多的港澳企业家来深圳投资兴业,积极参与深港澳创新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本次活动为推动深港澳创新人才互动提供广阔舞台,专家学者的丰硕成果为深圳‘双区’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深圳社会主义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学院将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基地作用,推进建设统战智库“5+N”研究平台体系,围绕深圳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积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主动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服务,努力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凝聚人心、汇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