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多年来,深港同胞就在这片土地上一同垒土筑墙、耕稼陶渔、繁衍生息。如今,两地都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彼此间的民间亲情交往、乡情联谊、消费交流更加频繁密切,为“双城”故事增添了一个个生动的注脚。 “看到深港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我很开心” “每年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能够让深港的亲人团聚,促进情感交流。”西乡北帝古庙理事会会长、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第三代传承人黄镇光对记者说。 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 今年65岁的黄镇光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光叔”,每逢旅港同胞及海外华侨华人回到西乡,黄镇光都会组织聚会,让众人抒乡愁、叙旧情。 黄镇光说:“当年古庙重修是靠西乡居民、旅港同胞及海外华侨华人一同出钱出力的。不少旅港同胞回乡的第一站就是来古庙参拜,以及来找我交谈,看能不能找到某某乡亲。” 嘉庆年间《新安县志》记载,当时南头古城附近有北帝古庙,与孔庙、关帝庙并列为官方认可的庙宇。北帝古庙的“三月三”庙会,始于明朝万历年间,是深圳规模最大的民间庙会。 可以说,从明代到今天,西乡北帝古庙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洗礼,但从未远离人们的生活,今天,它更成了一座充满活力的乡情枢纽。 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中进行的舞狮表演 由于历史原因,庙会曾一度中断,于20世纪90年代初恢复。期间主持人前后换了三拨:1993年到2008年由麦翔(香港)出任筹委会主任、黄细梅担任庙会(大元手)主持人,2008年到2012年由黄细梅担任,2012年之后便由黄镇光接替——这个细节,也是庙会凝聚深港记忆的一种见证。“如今,每到庙会时节,很多居住在香港、澳门、台湾甚至在国外的西乡人都会赶回来参加庙会祭拜。”黄镇光说。 以时间为经,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是流转数百年、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传统民俗;以空间为纬,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是连接西乡与昔乡、故乡与家乡的情感纽带。 今年4月举行的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盛况空前,共发放1000张巴士消费券,精心做好深港巴士接驳服务,吸引港澳台同胞参与庙会、交流消费。近万册“西乡立体说明书”,让更多港人对西乡有了更立体的观感。活动期间,庙会周边商圈营业额较往日普遍增长100%。 此外,庙会大巡游共有106支队伍,其中,香港西乡同乡会代表队虽服饰朴素却格外引人注目。领队姜艳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队里大部分人都是在西乡出生长大的,早年间去了香港,至今已有四、五十年。 移居香港多年的郑阿姨分享了她儿时参加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的经历——她清晰记得,每年这个时刻,家人都非常重视,就像过年般隆重。这份浓厚的记忆一直伴随着她长大。也因此,这些年来,每年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郑阿姨都会回来参加。今年,她还带了两位香港朋友一同参加。 与此同时,还有不少香港人前来担任志愿者。香港青年欧英伟在西乡从事电竞行业,今年第一次参与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志愿者服务工作。除了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欧英伟对今年庙会新增的电竞、乐队、魔术等新元素颇感兴趣。 “我很期待看见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的融合碰撞。我是一名电竞行业创业者,也在思考在电竞行业的传播中,如何运用、融入传统的力量。”欧英伟说,他将会发动身边更多的香港青年前来西乡这片开放包容的沃土创业。 “多年前,就已经有很多西乡人到香港工作、定居,所以西乡本土居民和港澳同胞一直是一脉相承,心心相连的。这十年来能够感觉到深港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我很开心。”黄镇光对记者说。 “同乡会为我们年轻人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两年多前,“网友偶遇袁咏仪在深圳做志愿者”登上新浪微博热搜第一位。实际上,近些年来,深圳的志愿者队伍中,还有许多香港同胞的身影。 90后香港姑娘杨翠儿就是其中一位。她祖籍深圳蛇口,当年父辈前往“东方之珠”香港打拼,她在香港屯门出生长大,从自己的出生地出发,一路向北,穿过深圳湾,对岸的蛇口就是父辈们成长的村子,叫南水村。对儿时的她来说,村子有些许陌生,因为“要绕过罗湖3个多小时回来蛇口,当时的每一趟旅程都是非常折腾”,只会在过年的时候回去几天。 杨翠儿回忆,“那时村里的楼房不高,大概3、4层的样子,看起来有点儿老旧。”好在每次村里的长辈会很期待香港的“孙女”回来,想着给她做好吃的,那是一种家乡的温情。 2007年深圳湾大桥开通,深圳湾成了中国第一个采用“一地两检”通关模式的口岸,“那个时候跟家人们来回深港的次数就开始变多了”。 2014年,在父亲的带领下,杨翠儿接触到了香港蛇口同乡会,并恰好有机会参与了两天一夜的汕尾之旅。联谊交流的氛围让她倍感亲切。 杨翠儿平时在香港也有参与志愿服务的习惯,每次回深圳遇上同乡会举办活动,她总会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 据不完全统计,在香港,注册社工有2.3 万人,也就是每320 人,就有一位社工。而在深圳,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是名副其实的“志愿者之城”。杨翠儿说,自己从小在香港就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来到深圳之后,更体会到两座城市志愿者文化上的接轨。 2019年,杨翠儿看到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无限机遇,选择回到家乡深圳发展。如今,她已定居蛇口超过5年,成了香港蛇口同乡会的副会长,同时还兼任蛇口居深港人联谊会的主任。 她想通过这样一个角色,和居住在深圳的香港青年分享自己在内地的见闻,凝聚起一个大家互相交流的圈子。 香港蛇口同乡会,作为南山区首个街道级旅港同乡组织,自2014年9月诞生起便根植于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从起初几百名乡亲的自发聚集,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万名会员的庞大团体,成为香港最具影响力的乡亲社团之一,其组织的创新活动和志愿服务屡获香港特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认可与嘉奖。 2021年,香港蛇口同乡会与居深港人联谊会成员参访南山团区委 “同乡会为我们年轻人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让我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杨翠儿深情地说。杨翠儿的经历映照了同乡会年轻一代的共同心声。他们在海外求学后,往往选择回归祖籍地深圳,这既是对家乡的眷恋,也是对文化传承的坚守。 香港蛇口同乡会成员参与蛇口街道组织的折扇活动 据杨翠儿介绍,香港蛇口同乡会还精心打造了蛇口乡情馆,不仅为海外乡亲提供了一个维系情感的精神坐标,也为深港青年搭建了一个交流思想、共叙乡情的平台。 “港深配”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 近年来,有一个逐渐流行起来的词叫“深港人”,他们在双城间往来穿梭,特别是在节假日里,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场景:年轻一代港人在深圳举办婚礼;平日在香港的陪读妈妈趁假期带儿子返深与家人共度节日;在深圳发展的港人,错峰返港探亲陪长辈喝茶;两地的双向“串门”消费更是热闹非凡,共同书写热气腾腾的“双城”生活。 随着深港的经贸、文化、消费合作越来越深入,许多香港人和深圳人的情感和缘分,也在一次次互动中加深,越来越多的香港人与深圳人结为眷侣,“港深配”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此前媒体报道,香港青年谢红德是一名中医师,他的太太是罗湖的一名英语教师。他们的相识相交,源于一次深港联谊的攀登活动,后来,他们两人携手走遍了深港的大街小巷,在两座城市里都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爱情记忆。 去年国庆节,谢红德和太太终于修成正果,携手步入婚姻殿堂。考虑到亲友大部分在深圳,他们选择将婚礼放在深圳举办。谢红德向媒体透露,他的“亲友团”中,就有许多正在热恋的“港深眷侣”。比如,当天酒席上,一位供职于深圳某大型互联网集团的90后工程师就在和香港女友筹划未来的婚礼事宜,笑称“我们今天就是过来取经的,可能之后也会在深圳办婚礼吧”。 说到“双城”生活,更容易让人感知到的是两地居民的“串门”消费。如今,每逢周末,金光华广场、卓悦中心、深圳福田星河COCOPark、前海壹方城、万象天地、皇庭广场、壹方天地等靠近口岸或地铁口的商场就成了香港人“吃喝玩乐”的主要目的地。 香港社交平台上,在深圳吃、逛、玩的各种攻略已经成为热门话题。更有一些年轻人不再满足于打卡传统旅游景点,而是倾向于深度体验,比如做完SPA后逛逛山姆商场,再配个眼镜、吃个火锅,美甲、按摩、看牙科也在各个年龄段的消费者中风靡。 与此相对应的场景是,作为东西文化荟萃之地,香港的文化生活多姿,文化场景多元。逛香港书展、参观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在维港海滨听一场音乐会……深圳人到香港旅游也不再只是“买买买”。 这是发生在双城间的双向奔赴。 深港两地山水相依、文化同源,深港同胞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家人,一家亲”。无论是乡情、亲情、爱情还是友情,都最终落在一个“情”字;无论是香港人来深圳尝美食、逛商场、看演出,还是深圳人到香港看展览、登山徒步、观光旅游……这样的场景,都使那根深港亲密无间的纽带变得更加牢固。 共同的历史、文脉和语言的浸润将深港紧紧连接在一起,让“双城”生活日益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