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圳·智荟”2025深港院士专家(河套)座谈会在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河套合作区”)举办,近百名深港两地科技、政策等领域的高水平院士专家、学者、企业家齐聚一堂,围绕“深港共谋北都发展、推动河套创科提速”主题,共商深港科技创新合作新路径,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献计献策。
“小空间”孕育“大未来”
迈向世界级科研枢纽
“河套合作区作为一区两园的深港协同创新平台,科创要素在这里高效流通。”跟随河套专题宣传片的镜头,在场嘉宾一同深入了解这片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的发展历程与蓝图远景。
目前,河套合作区集聚了200多个高端科研项目、8个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1.5万余名科技科研人才,香港5所排名世界前100的高校都在河套合作区布局,设立研究院。香港特区政府在去年11月正式公布《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发展纲要》,明确河套香港园区的重点发展方向、策略和目标。 “河套合作区是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三位一体的战略发展布局,其中心任务是协同香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打造汇聚全球智慧的科技合作平台,共同迈向世界级科研枢纽。” 河套发展署副署长余杰为大家带来了河套合作区规划建设的最新情况,并邀请专家、院士为合作区发展发表真知灼见。 院士专家齐支招 建设前沿技术“新飞地” “如何通过河套合作区平台加强深港科创资源共享?”“打造世界级科创高地需要具备哪些要素?”在主题发言环节,10余位院士专家围绕生物医药、低空经济、数据跨境、制度创新等领域展开深度探讨。 “要想把区域创新的活力调动起来,要素的顺利流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人员、数据的流通可以在合作区先行先试。”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广东院士联合会会长郭仁忠提出,希望对进入到河套地区的大学、研究院所,在人才培养上给予一些特殊的创新支持。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杰出讲座教授、香港大学荣誉教授陈清泉看来,要吸引全世界的领军人物以及青年人才,不仅要提供物质条件,还要营造好的文化氛围。 “香港有技术研究氛围,深圳有产业化氛围,如果深港两地珠联璧合,这里有条件成为全世界青年人创新创业创造的热土。” “大学、研究机构是一个能够留住人才、稳定人才非常好的载体和平台,可以把学校的研究成果引进过来,在这里落地生根。”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原校长、广东院士联合会副会长周玉还建议在河套合作区建立深港联合管理的委员会或理事会,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能不能在这里打造一个进入深水区的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以及最前沿技术的新飞地,或者说瞄准未来30年、50年的改革创新高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深圳中国工程院院士活动基地主任陈湘生期待河套合作区能创造一个人流、物流、信息流无障碍流通的区域。 “河套对香港非常重要,因为北部都会区是香港发展的未来,我们的定位是南金融、北创科。” 全国政协常委、深圳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还建议,可以将河套合作区作为低空经济跨境飞行的示范区。 全国政协委员、深圳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舒心,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大学发展)罗璇分别就试点境外备案科研人员免签30天入境制度以及协同培养AI+医学人才等话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院士专家的见解不仅深入浅出,还结合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让在场的每位听众都受益匪浅。此次建言献策的内容,将整理形成相关建议以全国两会议案提案形式提交国家部委,推动顶层设计突破。 “零距离”交流携手打造 深港协同创新“新格局” 活动现场,市委港澳办、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河套发展署、深圳海关等政务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与在场嘉宾“面对面”互动,就大家提出的疑问、建议进行了详细解答和深入交流,希望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推动打造河套合作区深港协同创新格局。 “深港合作需以‘国家所需、湾区所向’为指引,充分发挥两地制度互补优势,将河套合作区打造为全球科创资源交汇枢纽。” 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海外联谊会副会长、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总结道。 在场的港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表示,将立足香港“超级联系人”的独特地位和优势,从院士、专家们的发言中获得启发、拓宽思路,献良策、建诤言,在中央和国家层面推动出台更多支持深港协同创新发展的政策举措。 未来,深港两地部门将继续加强合作,不断深化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推动创新要素流动,共同把河套合作区打造成高水平科研平台和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助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本次座谈会由深圳海外联谊会、广东院士联合会联合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团结香港基金、香港资讯科技联会以及福田区海外联谊会等粤港机构共同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