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荡漾六十载,东江水脉连家国。5月17日,近百名深港两地青少年、骑行者及嘉宾代表齐聚深圳水库之畔,共同参与东深供水60周年暨“水脉连深港‘骑’迹绘全运”深港交流活动。今年恰逢东深供水工程通水60周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倒计时之际,深港青年以车辙丈量历史,以画笔定格当下,更以思源之旅启迪未来,一同重温这段跨越半世纪的家国记忆。
汩水声回望来时路 “预备,出发!”上午9时,随着一声清脆的发令枪响,30名来自香港惩教署单车队、深圳大学自行车协会的骑行运动爱好者从“人车直达”的莲塘口岸出发,迎着鹏城朝阳,一同开启这段全程5公里“一半山水 一半城”的生态骑行之旅。 东京奥运会代表、杭州第19届亚运会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追逐赛铜牌得主梁宝仪,杭州第19届亚运会场地自行车女子麦迪逊赛决赛银牌得主李思颖,空手道运动员李振豪骑行在队伍最前列,为此次活动增加了不少“国际范”。车队甫入罗沙路、鹏兴路,人行天桥两侧的火焰木交织成迎宾拱门,大家一路向前,驶进风景秀丽的东湖公园,循着汩汩水声回望来时路。 “今天我们推着自行车仅用了十分钟就从莲塘口岸顺利过关。”在香港惩教署单车队会长关嘉游看来,用运动的方式深入深圳街巷,是感受祖国内地文化的另一种沉浸式体验。 “我还是第一次通过骑行的方式与深圳的车友交流。”梁宝仪表示,今年的全运会将由深圳等广东城市与香港、澳门联合举办,这种合作非常有意义。 在车轮律动声中,骑手们抵达终点,抬眼望去,一汪碧波醉人心扉,这里是深圳水库,也是东深供水工程供港前的最后一站。 双手擎起供港“倒流河” 梧桐山将黛色山影垂入水库之中,白鹭伴水而飞,羽翼划过水面,激起一串穿越60载的岁月涟漪。60年前,面对香港极度缺水的危机,经周恩来总理批示,数万名建设者以“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壮志,用短短一年建成一条83公里的“供水生命线”,令东江澄碧越山而来、奔腾入港。 经四度扩建改造,如今,东深供水工程已累计对香港供水300亿立方米,滋养着700多万香港同胞。“1963年是香港淡水供应最紧张的时候,那时4天才供一次水,政府将东江的水过滤后引入香港,大家才得以解困。”深圳水库建设者、香港居民李天养将那段历史娓娓道来。 “要将东江水引入至水库中,抽水时全靠双手,没有挖土机等机械。”原东深供水局教育科副科长李干回忆道,当时深圳站有供水、灌溉、排涝三个任务,靠着大家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项工程才得以顺利完成。 60年后的今天,来自深港两地的30位青少年来到深圳水库,登上粤海水务展览馆三楼执起蘸满颜料的画笔在6米长的长卷上,将眼前的一幕幕情景融入其中。 罗湖区港人子弟学校学生黄业权介绍:“我们画了高大的梧桐山、生物硝化站以及水库大坝。”在孩子们的画笔下,1965年的青铜闸轮与2023年的智能监测无人机在波纹间重逢,整幅长卷化作流动的东江水系。 “在绘画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深圳水库仅是东深供水工程的一部分,这项壮观的工程也象征着粤港之间源源不断的情谊。”罗湖区港人子弟学校学生黎伽彤有感而发地说。深港青少年以艺术的语言,表达着他们对东深供水工程的感激,大家也将这份凝聚着青春创意与深港情谊的画卷,赠予给粤港供水公司。 碧水绵延同心长卷 “涓涓甲子意 碧波润香江。”东深供水工程不仅是一条供水线,更是深港两地情感交融的纽带。“香港人要感恩这件事,感恩以前的建设者翻山越岭做这个工程。”香港深圳社团总会会长邓清河动情地说道。 “这是一项‘工程奇迹’,更是一份‘国家大爱’,每一滴东江水都流淌着祖国对香港的深厚感情。香港的繁荣稳定,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香港深圳青年总会主席李培垭表示,60年后的今天,香港深圳青年总会将以水为媒,把对祖国的感恩化为实际行动——做“心相通”的桥梁,开展“港澳青少年 共迎十五运”系列活动,深化深港青少年交流互动;做“共发展”的先锋,助力香港青年开启职业发展新计划,提供政策对接、资源分享的服务平台;做“向未来”的守护者,传承东深供水工程的“绿色基因”,践行全运会 “低碳办赛” 理念,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 活动现场,领导嘉宾为“思源之旅”2025年深港青少年研学团授旗,这也标志着深港青少年思源之旅夏令营、罗湖区2025深港青少年赣州思源之旅正式启动。 据了解,今年全市各区围绕东深供水60周年举办了“思源之旅”2025深港青少年研学等60余场各式主题活动,从东江源头到香江水畔,从历史课堂到国情考察,越来越多的深港青少年在行走中读懂家国,在对话中传承使命。 “千山万水情绕一个圆心,我们是同行的人。”伴着《同行的人》歌曲的旋律,国旗和紫荆花区旗在深港青少年、骑行者和嘉宾手中金红辉映,旗浪翻涌间共饮一江水的深港故事仍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