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介绍
1944年出生的李天养,亲历了东深供水工程的多个重要时刻。 15岁时,年少的他投身深圳水库修建工程,亲历了数万民工决战堤坝的艰辛。 1962年,他移居香港,遇上香港严重的水荒,让他深切体会到了水资源匮乏之苦。 1965年东深供水工程正式通水后,李天养再次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转变。 从建设者到受益者,李天养的双重身份映射出东深供水工程跨越时代的意义,也见证了香港与内地血脉相连、共克时艰的厚谊深情。 六十六载光阴青山碧水映初心 站在东湖绿道远眺,碧水蓝天间,巍峨的深圳水库大坝静卧在山峦树木的环抱之中,六十六载光阴流转,当年这片荒滩上数万名建设者震天响的口号声虽已消散,但曾在此忙碌运送土石的少年,如今仍能将诸多细节娓娓道来。 20世纪50年代,宝安县(深圳市前身)面临严峻缺水局面,数十万亩农田缺乏水利灌溉。与此同时,一水之隔的香港也饱受水荒之苦,居民生活用水难以保障。 为解决两地缺水问题,广东省政府决定兴建深圳水库。1959年11月,这项承载特殊使命的深圳水库破土动工。彼时,既无现代化机械,也缺先进技术,建设者们唯有依靠“人海战术”,手握锄头、推着手推车,用最原始的工具叩开这片土地的生机。 15岁的李天养刚加入建设队伍时,因年纪小,被安排负责施工现场的协调与记录工作。然而,随着工期的日益紧迫,人力缺口不断扩大,李天养也毅然扛起了土方搬运、堤坝填筑的重任。 他所在的班组负责深圳河口至水库间一段堤坝建设。李天养和工友们每天无数次推着装满泥土石头的手推车往返于山坡与堤坝间。 “空车上山,满车下山,每车一百多斤重。” 他回忆道,每次下山时车身沉重难以控制,必须小心翼翼稳住车子。遇到实在推不动的上坡,工友们都会伸出援手,齐心协力运送土石。 万名建设者创造“百日堤坝”奇迹 “一定把深圳水库建好!”这句写在山坡上的标语,不仅是口号,更是所有人的信念。“那时候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但没人喊累。”李天养回想起数万民工决战堤坝的场景。在最终封堵的关键时期,为赶在雨季来临前完工,他和工友们曾连续两天两夜不眠不休填塞河道。 那时候没有机器、没有先进技术,甚至人力都不太够,但大家都有一个信念,就是拼尽全力也要建好水库。 1960年3月,深圳水库竣工,长近1000米、高达30米的深圳水库主坝建成。扣除春节放假和雨天停工的影响,全体建设者仅用99天便完成了水库大坝主体工程,创造了“百日堤坝”的奇迹。1961年2月1日深圳水库正式向香港供水,缓解了香港用水的燃眉之急。 “当年我并没有看到大坝落成就离开了。” 提及此事,李天养仍难掩遗憾,“后来我去过东湖公园很多次,远远地看看我们当年修建的大坝。” 如今,这座凝聚着数万建设者心血的水库,供应着香港70%、深圳40%的饮用水。他也会将这些浸透着热血与信念的故事,讲给自己的子女听,让那段在荒芜中创造奇迹、用肩膀扛起“生命线”的青春记忆,在后辈心中留下回响。 “生命水脉”见证跨山越海的深情 1962年,李天养赴香港打工,亲身经历了香港严重的水荒。香港虽三面环海,却因河流稀少、降雨难存,面临严峻缺水。1962至1963年的特大旱灾,更使蓄水设施形同虚设。 港英政府向内地求援。尽管广东也受旱灾影响,仍立即回应,允许港方派船到珠江口免费取用淡水,并每日免费供应2万立方米自来水。然而,船舶取水、行车运水终是权宜之计,仅靠深圳水库难以满足香港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 提起那段缺水的煎熬岁月,李天养仍然记忆犹新。“接水在当时可是大事,家家户户都必须早早拎着水桶去排队取水,去晚了,队伍就长得望不到头。” 他回忆道,大家打完水后都是小心翼翼的,用水时也是各种“精打细算”。 他当时居住的区域人口相对较少,排队打水约需20分钟,但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地方,几百人排队都是常事,光打水就得耗上一个多钟头。炎炎夏日,市民们因缺水难以清洁,李天养无奈地说:“打工的地方、人多的地方,闷热里都夹杂着汗味。” 1964年2月20日,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动工。面对物资匮乏、技术薄弱的条件,数万建设者以“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豪情,依靠人工开挖、肩挑背扛,开山劈岭、凿洞架桥。 工程进展牵动港人,李天养回忆:“当时香港报纸报道,街头巷尾热议。”仅用不到一年时间,这条从东江取水、穿越83公里抵达深圳水库的“生命水脉”便告建成。 1965年3月1日,东深供水工程正式通水。清澈的东江水经深圳水库源源不断流入香港,彻底解决了用水难题。亲历水荒的香港居民更觉水的分量。 “很多人很长一段时间都改不掉储水的习惯,真是缺水怕了。”李天养感慨道,香港节约用水宣传教育随处可见,超标用水就会有人上门劝导,珍惜每一滴水成了刻在骨子里的意识。 2025年,正值东深供水工程对港供水60周年,从深圳水库奠基到工程通水,再到累计供水突破300亿立方米,每一步都是香港同胞与祖国风雨同舟、血脉相连的生动见证。 作为深圳水库建设者与水荒亲历者,李天养表示:“真心希望年轻一代铭记这段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水资源,传承这份跨越山海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