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将军故里,演绎抗战传奇。位于坪山区中心地带的江岭社区是东江纵队司令员、著名华侨将军曾生的故乡,东江纵队纪念馆就坐落在这里。
馆内陈列的658幅珍贵历史照片和历史文献、70件老战士捐赠的实物、15幅革命历史题材的油画、14幅动态作战示意图等,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和感人肺腑的历史画面,清晰地佐证和记录着东江纵队发展壮大的全部历程。
PART 01 华侨奋勇杀敌 事迹可歌可泣 1910年12月 曾生出生在惠阳县坪山乡石灰陂村(今坪山区马峦街道江岭社区)一个华侨家庭。其父是一名澳大利亚华侨,曾生幼年时便赴澳大利亚读书,1928年才回到家乡坪山。 1938年10月 日军进犯华南,中共中央决定派人到东江敌后建立根据地。在此国家危急存亡之秋,28岁的曾生主动请缨,以一腔热血在东江燃起烽火,先后创立了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和东江纵队。 在曾生的领导下,东江纵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拥有1.2万人的队伍。在远离党中央和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处于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夹击的情况下,东江纵队坚决执行党中央指示,高举抗日旗帜,转战东江两岸,积极配合全国抗日战场和盟军对日作战,在东江和北江广大地区,建立了总面积6万平方公里、人口450万以上的根据地和游击区,成为华南抗日战场蜚声中外的一支坚强武装力量。 1920年,林文虎出生在泰国曼谷的一个华侨商人家庭。他少年时喜欢练拳,曾在泰国全国拳击比赛中获得冠军。“七七事变”后,他毅然决然放弃了自己的拳击事业,回到广东参加抗日游击队,立下许多战功。 1948年3月 时任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南支队第三团副团长的他带队在东山坳、沙鱼涌、山子下、红花岭等地连战皆捷,被部队指战员称为“老虎仔”。 1950年 他在万山海战中壮烈牺牲,被中央军委海军司令部追认为全国第一位“海军战斗英雄”。 “我们是广东人民的游击队,我们是八路军、新四军的兄弟,我们的队伍驰骋于东江战场上,艰苦奋斗、英勇杀敌,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首歌唱的是东江纵队这支英雄的队伍。在抗战中,东江纵队深入港九敌后,团结海内外华人华侨参与抗战,被中共中央军委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 1945年 朱德总司令在中共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琼崖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PART 02 致敬华侨将军 再现传奇故事 1995年11月 曾生逝世,东江纵队老战士提议在这位华侨将军的家乡修建东江纵队纪念馆。 1998年 深圳市东江纵队老战士联谊会发起筹建东江纵队纪念馆的倡议,迅速得到深圳及省内外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联谊老战士会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以民间捐资和政府资助方式筹集资金。 2000年 历经两年多,东江纵队纪念馆于2000年12月2日建成开馆,成为广东省最早建成的东纵主题纪念馆。 东江纵队纪念馆由大厅、展厅、文物厅组成。大厅内有电光显示作战图、大型沙盘等,不仅展示了东江纵队的诞生与发展的光辉历程,还可以直观地了解东江纵队的活动范围。 其中,东江纵队史迹展由“抗日救亡,武装准备”“组队抗敌,突围东移”“返回敌后,恢复发展”“挺进港九,营救精英”“艰苦奋战,扭转局面”“东纵成立,杀敌立功”“北进东进,全面发展”“挺进粤北,抗战胜利”“自卫坚持,谈判北撤”“成立广纵,转战华东”“边纵成立,威震南粤”“广纵南下,并肩作战”“东纵战士,老兵新姿”等13个部分组成。 在馆内“华侨支援抗战展示区”,沧桑的文字记录、黑白的老旧照片、破损的文物藏品等,多角度、全景式再现了以曾生、林文虎及钟若潮、王丽夫妇等为代表的华侨英雄事迹。他们以毁家纾难的报国情怀、前仆后继的英雄气概、不畏牺牲的献身精神,投身伟大的抗日战争,与祖国人民共赴国难,结成举国御敌的坚强力量,以血肉之躯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钢铁长城。 PART 03 弘扬东纵精神 汲取奋进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是华南抗日纵队中实力最强的一支部队,也是华南地区最早成立的一支抗日纵队,被誉为‘华南敌后抗日劲旅’。”在东江纵队纪念馆内,讲解员向来访者生动讲述东江纵队的历史:东江纵队以血肉之躯,支撑起了敌后第三大战场的开辟,“东纵精神”也在历代人的传承中历久弥新。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众多政府机关以及企业、学校等纷纷组团前来东江纵队纪念馆参观,并结合馆内的资料与文物现场上党课,让东纵精神更加深入人心。据统计,今年以来,东江纵队纪念馆共接待各界参观人士约7.25万人。其中,包括接待香港团组27个,近1400人。 “东纵精神是穿越时空的,青春奋斗更需要这种精神的激励。”一名香港青年来坪山创业的第一天,就与他的创业团队成员来到东江纵队纪念馆,认真地看馆内的资料和文物,以及《东江纵队》纪录片。他表示,纪念馆展陈内容丰富生动,让大家深刻感受到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精神,更激励着青年一代继承先辈的遗志,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