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义教,坚定了我的理念:教育就是真诚相待。”
不久前,由香港深圳青年总会主办,香港青年基金会、香港青年发展联盟、香港教育大学学生事务处协办的“深港青年展爱心 暑假义教阳光营”从深圳启程,16名香港大学生志愿者走进清远市白湾阳光儿童村,开展义教活动,为当地儿童带去知识与关怀。 这是一场教育援助,更是生命与生命的双向滋养,在交汇的轨迹中,他们为孩子们种下了未来的星火之光。 01 踏上“生命启发生命”的旅程 “我期望能运用自身的知识与经验,为香港本地以及内地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的学童提供支援,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 数年前,香港青年甘珮瑶曾参与过一次内地义教活动,深刻体会到教育的双向价值。 重返香港教育大学进修,她收到此次义教活动的招募邮件后,便毫不犹豫地报名,踏上了这段意义非凡的教育旅程。 一路颠簸、一路期待,16名香港青年来到了离香港300多公里外,被群山环抱的白湾阳光儿童村。 据了解,自1999年起,儿童村就持续为当地困境儿童提供无偿的成长与教育支持。在近100个小时里,义教老师们与当地孩子同吃同住、共同学习,通过语文创意、科学实验、环保手作、情绪管理等特色课程开展互动式教学活动。 “在课程上,大家有机会接触到制作过滤器、设计未来城市、搭建纸桥、创作石头画等内容。” 香港青年傅恩晴表示,几天的教学让小朋友们的学习不局限于学术内的课堂,更注重动手、创意及自我表达能力,可以体验到不同领域的知识。 甘珮瑶主要负责情意教育课程,涵盖了自我认识、情绪管理、人际关系、面对挑战及教育剧场五个主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她也遇到了课堂上突发争执的情况。 “我引导同学回顾事件,强调‘玩’与‘守规则’并不冲突,并鼓励他们表达感受、互相体谅。”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她与孩子们共同完成了一次真实而深刻的生命教育。 02 “我们相约明年再见” 义教的最后一天,同学们趁着临别前的短暂时间,拿着纸笔请求老师签名留念,并不断追问:“老师,你们还会再来吗?”“下次什么时候回来?”…… 香港青年莫美琦依据每个孩子的个性为他们写下寄语,并约好了明年再见。 “这次义教活动不仅是对教育事业的初步体验,更是我实现梦想的第一步。” 莫美琦就读初中时期,就受到张桂梅老师的启发,下决心要为偏远地区的教育事业尽一份力。虽然只是短短四天的相聚,但她希望让阳光儿童村的孩子们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人关爱着他们。 “孩子们能学到的知识或许有限,但我更希望他们能记住学习过程中收获的快乐。”孩子们纯真的心灵、质朴的感情,让傅恩晴回到香港后仍常常感念。 此次义教之旅,不仅让香港青年了解到不同背景儿童所面临的现实,学会尊重不同学习能力的孩子,也更懂得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 “特别触动我的是,一位在儿童村生活多年的小女孩,竟清楚地记得去年义教老师的名字。他们流露出真挚的感恩之情,让我感受到教育最纯粹的意义。” 通过与孩子们交流,甘珮瑶意识到教育的影响力之巨大,微小的举动可以为孩子们带来莫大的影响甚至改变行为,这也令她更加坚定了从事教育事业的志向和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信念。 03 “连接青年、关怀弱势、回馈国家” 据悉,源于对“深港同心、青年同行”理念的深切实践,香港深圳青年总会发起了此次义教活动,通过反复打磨课程内容,精心设计互动环节,致力于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被关注、理解和珍视。 香港莲花同乡会总干事邓家豪认为,这些细致入微的筹备工作,也承载着对深港两地青年与孩子们真诚相遇的美好期待。 “义教活动最大的优势在于创造了‘以心换心’的深度交流机会。”邓家豪表示,与参访考察等传统形式不同,义教要求香港青年与孩子们同吃同住、共同学习,在朝夕相处中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情感纽带。 当香港青年与孩子们一起学习、游戏、分享生活感悟,他们所建立的不是一份短暂的感动,而是一段基于理解与信任的深厚情谊。 这种基于共同经历的情感积累更真实、持久,让香港青年走进内地,更直观地理解国家发展的多元面貌,在服务弱势儿童的过程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 广东省政协委员、香港深圳青年总会会长苏伟升以“桥梁、种子、担当”概括本次义教的精神价值。 “深港不仅地理相连,更要情感相通。青年总会将持续以行动推动两地融合,让义教成为‘连接青年、关怀弱势、回馈国家’的鲜活范例。”他对此满怀期待。 【相关链接】 👉香港深圳青年总会还将带来…… 建立“深港义教联盟”,整合更多社会资源,形成稳定的支持网络;拓展服务范围,逐步覆盖粤东粤西更多乡村学校,并探索远程辅导、长期结对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不断提升项目专业性和影响力。 香港深圳青年总会也将不断丰富活动形式,从主题夏令营到文化体验,让两地青年在更多元的互动中共同成长、彼此成就,让“同心同行”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可触可感的温暖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