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2025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深圳中华职教社也迎来了成立40周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深圳始终将人才培养置于关键位置,职业教育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并非“兜底”选择,而是为青年铺就通往成功的另一条通途。同心鹏城特别开设“职教圳当时”专栏,透过系列深度报道,展现40年来深圳职教人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中的奋斗与贡献,重塑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见证深圳职业教育的独特价值与广阔未来。
“先进的技术可以大规模引进,但是高素质的劳动大军不能靠引进,只能靠自己培养。”8月26日,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智库专家俞仲文在接受采访时,向记者表达了这么一个观点。 “黄炎培先生提出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大职业教育主义,强调职业教育不光是一种职业技能训练,还要跟社会、民生、经济发展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之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只有一种类型。深职院的建立及其实施的一系列改革创新,对我国另外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里面恰恰是和黄炎培的大职教主义理念是相吻合的。一直以来,我们就是这么办学的。”俞仲文表示。 作为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原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深职院”)的创校校长,回忆起初创往事,俞仲文说:“深圳的职业教育发展跟中华职教社有很大的关系。1992年,我在筹办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深职院前身)的时候,就得到了梁凡生(深圳中华职教社首届主任)等众多中华职教社同志的大力支持。”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创校校长俞仲文接受采访 (图源:晶报) 40年前,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一群职业教育工作者,在经济特区深圳,悄然擎起了一面光辉的旗帜——接过由中国近代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亲手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精神火炬,在南海之滨、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成立了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 从此以后,深圳中华职教社不但成为了团结鹏城、连接港澳台以及海外职业教育界的桥梁纽带,还成为了深圳职教改革的排头兵,点燃了本地产教融合的星星之火。 思想之源: 黄炎培职教思想里的统战基因 1985年11月,经中央统战部同意,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深圳正式成立办事处,受中华职教社总社和中共深圳市委统战部的双重领导。1989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深圳办事处改名为中华职业教育社深圳分社。1992年6月,中华职业教育社深圳分社更名为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 深圳中华职教社成立伊始,即有自己明确的任务——“开发特区职业教育,利用职教社在海内外和社会各界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发挥深圳特区窗口作用,对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及华人中教育界、经济界、科技界有关人士开展爱国统一战线工作”。 这一切,皆源于百年前的一场“教育救国”行动。 1917年5月6日,黄炎培先生联合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位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抱着教育救国的宏愿,在上海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职业教育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 中国近代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图源:“中华职业教育社”公众号) 中华职教社成立后,在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开创了历史上的多个“第一”:创办了第一份职业教育专门刊物——《教育与职业》杂志,第一所专门以“职业”命名的学校——中华职业学校(张闻天、华罗庚、顾准、秦怡等曾是该校的学生),第一家农具推广所——中华新农具推广所,第一家职业指导机构——上海职业指导所,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改革的先行者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张闻天、华罗庚、顾准、秦怡都曾就读于中华职业学校(图源:“中华职业教育社”公众号)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中,黄炎培开创性地形成了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针对中国传统社会“士大夫死读书不用手,劳动者死用手不读书”的割裂,黄炎培提出了“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的职业教育理念。而且认为,没有职业道德的职业教育没有任何意义,他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概括为“敬业乐群”四个字。所谓“敬业”,就是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很强的责任心;至于“乐群”,就是要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合作互助的精神。 1926年,黄炎培在发表的职业教育理论文章《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中强调,办职业教育“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地沟通和联络”,并提倡职业教育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黄炎培“职教救国”的理想破灭,黄炎培和中华职教社全力投入抗战,并逐渐发展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 1941年3月,中华职教社参与发起组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5年12月,又与迁川工厂联合会等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成为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职业教育团体。 1945年7月,中华职教社负责人黄炎培、冷遹参访延安,黄炎培与毛泽东进行了有关历史周期率的交谈,这就是著名的延安“窑洞对”。回到重庆后,黄炎培撰写了记述亲身感受的《延安归来》一书。 1945年重庆国讯书店初版的《延安归来》(图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1949年7月,在从上海回北京的火车上,黄炎培完成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奋斗三十二年发见的新生命》,认为职业教育是“今后增加生产繁荣经济的国策实施时所必要采取的措施”,并提出了将中华职业教育社“化私为公”的新方向。当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将文稿全文发表,在此之前文章初稿征求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多位中央领导的意见。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职教思想的统战基因愈发凸显,而中华职教社的统战性、教育性和民间性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创新实践: 黄炎培职教思想的深圳答卷 2017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100周年时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职业教育社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广泛联系社会各界和海内外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人士,为发展职业教育、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多年来,深圳中华职教社坚持“统战性”根本属性,突出“教育性”鲜明特色,发挥“民间性”独特优势,形成联结政府、院校和企业的三维纽带。用深圳中华职教社主任吴以环的话来说,就是“主动融入大统战工作格局,在团结引领上下功夫,广泛团结联系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界人士,画好职业教育‘最大同心圆’”。 深圳中华职教社副主任、深圳市崛起教育集团董事长林良浩告诉记者,深圳中华职教社早期的规模和社员数量没有现在这么多,但一早就与港澳台等20多个职业教育团体、职业学校及一批职教界代表人士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 “由于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因此深圳中华职教社的统战工作非常注重‘链接港澳、辐射海外’,而且会更多地与香港、澳门的职业教育机构、行业协会以及爱国同乡社团开展交流合作,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技能人才回国发展。”林良浩表示。 1995年,借着“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东风,林良浩早早就在就在深圳开办了自己的第一所民办小学。作为一名资深教育界人士,林良浩坦言,深圳的职业教育的量其实并不算大,但有其“厉害”之处,“就是创造性地打造了‘精英式’的高职培训,创立了两所遥遥领先的职业大学,一所是前两年升本的深职大(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另外一所是今年刚刚升本的深信大(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 深圳市崛起教育集团董事长林良浩接受采访(图源:晶报) 在俞仲文看来,就是在继承黄炎培“手脑并用”的职业教育理念上,“重新诠释了中国另外一种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俞仲文表示,深职大从一开始走的就是一条不寻常的办学之路。“我们培养的不是白领,也不是蓝领,我们培养的是灰领,就是那种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具有大学水平的能工巧匠或者是能工巧匠型的大学生。” 在任职深职院期间,俞仲文一直强调“教授手上要有油”。“既能在办公室里搞设计,又能下到车间挽起袖子开车床、干技术活”,这就是他对教师提出的一个要求——“具有强烈的行业气质”。不但要求教师要学会“手脑并用”,而且学生更需要。俞仲文认为,学生的职业素养、工业素养不是教育出来的,而是靠训导出来的。“我们当时就提出在校内要建立工业中心和工业素质训导中心,完全按照真实的产业形态来执行,让学生8小时挂着工牌,体验企业的8小时工作制,这在国内都是首创。也正是这个工业素质训导中心,让我们的学生真刀真枪地体验了企业的生产流程、技术过程。” 俞仲文透露,当时,他要求深职院不管是哪个专业,都毫无例外地要到学校的工业素质训导中心进行技术技能的工训课,比如电工,学生必须要学会,必须要考核,毫无例外。一开始,有些同学对此很不理解。“我们跟普通大学的分类不一样,不分工科、理科、文科,职业教育就是理论和技术的结合体,叫做职业技术教育,不能用普通大学的思维去定义,我们要培养的是那种从工程图纸到实物的转化人才。”俞仲文解释。 根据最新数据,在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2023-2024学年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名单中,深圳师生表现抢眼,共揽获409个奖项,包括高职组241项、中职组168项,获奖数量居全省前列,其中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职院校获高职组一等奖就有88项。 时代使命: 黄炎培职教思想火炬的接力传承 2023年6月,深圳中华职教社联合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特邀中华职教社二级巡视员刘志芳进行了一次题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精髓及其当代价值》的专题培训,真实生动地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精髓进行全面解读,特别是系统地阐释了“手脑并用”与“敬业乐群”的现代意义,推动百年职教思想内化成为深圳职教工作者的共同语言。 据载,1918年9月8日,中华职业学校在上海正式开学。当时,黄炎培在校内积极实践他的很多教育理想,不但亲自授课,还建立实习工场、商业实践基地,推行“半工半读”的社会化办学理念。最令人惊讶的是,当时的中华职业学校不直接颁发毕业证,待到学生工作半年至一年,得到雇主企业的认可后,才能凭借工作成绩单和企业认可证明获得毕业证。 中华职业学校珐琅科学生在实习(图源: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 100多年前,黄炎培先生在提出“社会化办学”“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等职业教育理念时,中国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流水线;而他在倡导“敬业乐群”的职业教育思想时,大概也无法想象今天的智能制造车间需要怎样的团队协作。“但是,他百年前提出的这些职业教育思想,我觉得到今天仍然不过时,对我们依然是非常好的指引。”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副主任周俊毅说。 周俊毅还有一个身份是深圳市宝安区树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校长。过去近30年,他一直在深圳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办各种技能培训班”。令周俊毅引以为傲的是,很多人在这一行坚持了10年或20年,后来就再也没有继续做了,但是他至今仍然在坚持着,并且将此视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和个人追求。 周俊毅参加深圳市2025年“职业教育活动周”活动(图源:深圳市宝安区树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周俊毅表示,黄炎培先生提出的“大职业教育主义”让他明白职业教育不但要在课堂中学、在书本中学,还要走进企业,走向岗位,紧密联系实际,去探讨各种新的培养模式。“像我们学校平时开展的订单式培训,就是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做到职业培训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实现‘招生即招工’、‘上学即上岗’。” “在从事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我一直都没有忘记初心,时刻牢记我们职教社前辈黄炎培先生所倡导的办学思想,‘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不断去帮助更多想通过技能改变命运的人。”望着学校办公桌对面墙上挂着的“大爱树人”题字,周俊毅深情地说道。 “我们学校提出,要在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都给予他帮助。不但要把学生领进门,帮他们拿到上岗证,而且还要不断关注他们未来的发展,帮助他们提升技能,从初级技工到中级技工再到高级技工,甚至动员他们去向技师、高级技师的目标努力。让他们能够在职业技能岗位上发出更多的光、更多的热,不断努力,走上人生的更高点。”周俊毅表示,“我想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通过他的技能来实现人生更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