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圳当时|从托育园到养老院,深圳播下“幸福照护者”的种子

来源:深圳中华职教社发布时间:2025-10-20

  编者按:2025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深圳中华职教社也迎来了成立40周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深圳始终将人才培养置于关键位置,职业教育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并非“兜底”选择,而是为青年铺就通往成功的另一条通途。同心鹏城特别开设“职教圳当时”专栏,透过系列深度报道,展现40年来深圳职教人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中的奋斗与贡献,重塑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见证深圳职业教育的独特价值与广阔未来。

  25岁的张晓雨从未想过,自己能在毕业半年后就当上稳稳的托育园配班老师。看着孩子们绽放的笑脸,她总会想起初涉托育工作的窘迫画面——第一次给宝宝换尿布,没裹紧就慌了神;冲奶粉时反复核对水温,生怕高一点烫到孩子。而现在,她不仅能熟练应对婴幼儿照护的各项工作,还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这是对我最大的肯定,也让我觉得选对了路。”

  张晓雨的蜕变,藏在深圳养老托育人才培养“破圈”的故事里。在“一老一小”这片关乎民生幸福的领域,这条由统战力量牵起的纽带,正串联起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力量,让张晓雨这样的年轻人从“职场小白”快速成长为行业骨干,也为曾深陷“人才荒”的养老托育行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图片

阳光下的托育园,张晓雨和孩子们玩成一片(图源:深业幸福家托育服务中心)

01

牵线:深圳“政、行、企、校”组队

破解“一老一小”人才荒

  “行业缺人啊!尤其是懂专业、会实操的年轻人。例如,在托育板块,我曾一年面试了300多个人,还是找不到足够多符合要求的人。”深圳幸福健康集团战略运营部副部长、深业幸福家托育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曾伟玲表示。

  2023年初,彼时的粤港澳大湾区,养老托育行业正面临共性困境:人才缺口大、行业标准缺失、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一老一小”的幸福需求与行业供给之间,横亘着一道难跨的“人才鸿沟”。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老一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八部委发布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以及深圳市关于加快推动现代化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关《实施意见》,培育供需匹配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培养服务支持养老、托育、家政等行业领域技能人才,成为亟待推进的重要任务。

  作为兼具统战性与广泛联系性的组织,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自2023年初起,围绕“一老一小”领域的技能人才培养问题,通过政协渠道积极建言献策并开展深入调研,一方面梳理调研结果呼吁搭建“政、行、企、校”联动平台,另一方面化身“红娘”奔走,对接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卫健委等单位争取政策支持,联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探讨人才培养方案。

  2023年9月15日,在首届深圳国际智慧养老产业博览会开幕式上,随着红绸缓缓落下,深圳市养老托育产教融合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正式揭牌。该共同体以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卫健委为指导单位,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为主管单位,由深圳市幸福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牵头联合发起。经行业内邀请,首批发起单位达到40家,涵盖行业组织、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培训机构等。自此,各方告别“各干各的”松散模式,凝聚成“一股绳”的合力,奠定了“协同联动、精准赋能”的发展基调。

图片

在首届深圳国际智慧养老产业博览会开幕式上,深圳市养老托育产教融合共同体正式揭牌

  在共同体的筹备过程中,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更主动开放资源,将深圳中华职业进修学校用于共同体的合作办学,并委托深圳市幸福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运营管理。这也是黄炎培“社会化办学”职教理念在深圳接力传承的一个生动案例。

02

破局:把课堂搬进孩子堆

毕业生直接“上手”

  光有平台还不够,得让学生“真刀真枪”练起来。

  2024年12月25日,深圳市养老托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实训基地揭牌仪式暨银龄消费文化节活动在深业颐居·坪山康养中心举行。活动现场,深业颐居·坪山康养中心(坪山区)、深业颐居·宝安颐养中心(宝安区)、深业幸福家托育服务中心(福田区)三家实训基地同步揭牌。

  这些实训基地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教室”,而是紧扣养老托育产业链人才需求打造的综合性平台,既承担教学、实训功能,又搭建起校企合作和行业互动的桥梁,采用订单式和学徒制培养,探索形成“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的培训模式,实现“支撑产业发展、促进稳定就业、服务人才成长”的多重目标。

  以深业幸福家托育服务中心为例,这里没有传统教室的黑板与课桌,实训场地就建在实际运营的托育园里,创新性地打造了“前园后训”模式:前端是孩子们欢笑嬉戏的托育园,后端就是学员们的课堂,受训的学员可以直接观摩真实工作环境,学习实操一体化。孩子们的笑声,成了最特别的“上课铃”。

图片

深业幸福家托育服务中心前端托育园里,托育老师带着孩子们进行体能训练(图源:深业幸福家托育服务中心)

  “现在不少院校培养的技能型学生,理论基础扎实,但到了实际岗位上,实操能力还需要‘补短板’。”曾伟玲介绍,“我们把集团多年运营中积累的经验,梳理成清晰的人才需求标准和系统化课程体系,再放到实训基地里手把手教给学员。这样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能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里快速适应,上手速度自然快了很多。”

  张晓雨就是在这里完成了“新手蜕变记”。“我没生过孩子,也没带过孩子,以前对婴幼儿照护的认识是一片空白。”张晓雨笑着说,是实训基地帮她补上了“实战课”:从换尿布的正确手法、冲奶粉的精准水温,到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照护技巧——1岁宝宝哭闹时怎么用玩具转移注意力,2岁宝宝学走路时怎么引导平衡,这些课本上没有的“小窍门”,都是她在跟着带教老师实操时慢慢学会的。

  在基地经过系统培训,并在园所经过6个月的跟岗实训与实战打磨,张晓雨成功通过考核,从一名“照护新手”蜕变为托育园里能独当一面的配班老师。

  深业幸福家托育服务中心带教老师陆小艺见证过太多这样的成长。“以前从学校毕业的学生,至少要1至2年才能成为班主任,现在通过系统化实训,最快半年多就能挑起大梁。”她感慨道。起初,也有家长提出质疑:“怎么招些没生过孩子的学生来带我们的小孩?能让人放心吗?”但这样的顾虑,在近一两年渐渐消散。如今,面对来托育园实训的学生,家长们不仅主动配合日常照顾工作,还送来了不少感谢信和锦旗。

图片

深业幸福家托育服务中心后端实训场地中,陆小艺(左三)以实操带教为核心,向实习生拆解托育服务技巧(图源:深业幸福家托育服务中心)

  实训成果不止于此。

  2024年底至今,深业幸福家托育服务中心经陆小艺培训的实习生近500人,学生留存率保持在60%左右。“未留任的学员有些是因为离家远,毕业后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某种程度上也相当于把深圳的经验带了回去。”陆小艺说,看着学员们在不同地方发光发热,自己也觉得这份工作特别有意义。

  去年,深圳幸福健康集团将多年托育经验整合汇编成《0-3岁托育园保育系列丛书》;今年又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达成战略合作,联合开设“订单班”,从大一开始就将企业标准操作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实现“在校学习与岗位需求”的无缝衔接,学生毕业即可直接入职托育中心,就业有了切实保障。即便学生不愿进入集团旗下托育园所,企业也会帮忙推荐合适的就业岗位。

  2024年全国托育职业技能竞赛广东省选拔赛中,由深业幸福家托育服务中心带培的深圳代表队囊获了保育师(职工组)、保育师(学生组)、育婴员(职工组)三个赛道的一等奖。

03

聚力:一张越织越大的“幸福网”

托起养老托育的未来

  作为共同体首批成员单位,深圳市科迪技工学校执行校长、党支部书记杨东娥坦言,当初加入共同体,核心诉求就是让学校的人才培养更贴近产业真实需求。“我们特别看重共同体整合行业资源、推动校企协同育人的平台价值,以及它所带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资源共享机制。共同体成立后,大家通过这个平台联结在一起,有了常态化联系与互动,共享资源、互帮互助。”杨东娥说。

  正是基于共同体的协同理念,深圳市科迪技工学校“健康与社会照护”专业与深业颐居・坪山康养中心共同搭建起一套“阶梯式”人才成长路径:入学初期,学生走进康养中心,沉浸式观察日常照护流程、服务场景与岗位分工,在真实环境中建立对养老服务行业的初步认知;积累一定理论知识后,一年级下半学期至二年级,学生转入跟岗实习阶段,在企业带教老师的一对一指导下,从辅助操作逐步过渡到独立完成基础照护任务,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操能力;在学习生涯的最后一年,学生将进入顶岗实习环节,以“准员工”身份直接上岗,全面参与康养中心的日常运营与服务,在实战中打磨专业技能,为毕业后无缝衔接职场做好充分准备。

图片

深圳市科迪技工学校学生前往深业颐居・坪山康养中心做志愿活动(图源:深圳市科迪技工学校)

  “对比以前,现在的校企合作发生了质的变化。”杨东娥进一步解释,过去的校企合作多是一所学校与一家企业之间的“单线联系”,合作内容局限于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双方做些零星交流,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性;而目前的合作模式是学校与企业一起制定康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与教学资源,甚至互认互派师资——企业专家能走进课堂给学生授课,学校教师也能到康养机构实践锻炼。

  “这种合作模式,能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学习成长,实现‘学习即上岗、入学即入职’,也能让学校更清晰地把握行业实际需求,让专业建设精准对接企业要求和岗位标准,真正完成从‘松散合作’到‘系统融合’的转变。”杨东娥说。

图片

深业颐居・坪山康养中心(图源:深圳幸福健康集团)

  共同体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校企合作的深化上,更渗透在日常协作的点滴中。

  “在日常活动开展时,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与共同体成员始终秉持互助协作的理念,彼此搭台、相互支持。”自共同体成立后,曾伟玲便兼任共同体秘书长,参与了许多协作事宜,对此深有感触。

  “就像过去两年,共同体协办深圳市托育技能大赛,从筹备到落地的过程,遇到的大小难题都是大家合力解决的。”她举例说:“第一次办赛时,我们为专业场地发愁,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很快联系上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顺利协调到合适的场地;当赛事需要专业比赛软件支撑时,共同体的成员单位深圳市企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伸出援手,及时提供了技术支持。”就这样,共同体搭建的桥梁、发挥的纽带作用,让一个个棘手问题迎刃而解。

  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还让这张“幸福网”有了跨地域的延伸。

  “深圳毗邻香港,培训成本相对较低。”曾伟玲介绍,深圳幸福健康集团正在与香港的养老机构探讨人才培养的合作,“现在不少香港同胞有来深圳养老的意愿,但他们更习惯粤菜饮食、粤语沟通;而深圳作为移民城市,日常餐饮更具多元性,护理人员也多以普通话服务,这些细节差异,正是我们融入大湾区发展需要协调的方向。我们将通过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培养能适应粤港澳大湾区不同文化背景、满足多元需求的专业人才。”她透露,未来还将依托深圳中华职业进修学校,尝试开发线上培训体系和公益课程,让更多人能接触到专业的养老托育内容。

  从“张晓雨们”在实训基地的蜕变,到“政、行、企、校”协同编织的人才网络,再到粤港澳大湾区养老托育资源的跨域联动,深圳以融合之力搭建桥梁,通过产教融合的“破圈”,正一步步填补“一老一小”领域的人才鸿沟。

  这张不断延展的“幸福网”,不仅托起了年轻人的职业梦想,更让“养老有温度、托育有质量”的民生期待落地生根。未来,随着更多资源汇聚、更多模式创新,这片关乎千万家庭福祉的领域,将焕发出更蓬勃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