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的“技能帮扶”,30年“温暖工程”照亮万人生计路

来源:深圳中华职教社发布时间:2025-10-24

编者按:2025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深圳中华职教社也迎来了成立40周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深圳始终将人才培养置于关键位置,职业教育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并非“兜底”选择,而是为青年铺就通往成功的另一条通途。同心鹏城特别开设“职教圳当时”专栏,透过系列深度报道,展现40年来深圳职教人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中的奋斗与贡献,重塑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见证深圳职业教育的独特价值与广阔未来。

上午九点,深圳鹏鼎控股的车间内,欧尚汉手持万用表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熨烫平整的工装,映衬着他专注的神情,表盘数字在精准操控下跳动,片刻后,一台原本停摆的设备便恢复了正常运转。谁能想到,两年前,这位来自广西蒙山县的脱贫户,还在流水线上重复着枯燥的普工工作,经常加班加点,月薪不足5000元。

“现在不一样了,月薪稳定在7000元以上,工作强度小了,环境也更好了。”欧尚汉笑着说道。他的人生改变,始于一场公益培训。培训像一束光,照亮了他的生活。而这束光,源于已持续三十年的“温暖工程”。

01

30年“温暖快递”,

“打包”技术送进深山

时间回溯至1994年,时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孙起孟,响应中共中央关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安置就业的号召,提出了“温暖工程”构想。

次年1月,“温暖工程”正式启动,以“为国分忧,为民效力,急人所急,雪中送炭,灯亮一盏,光洒成片,不厌其小,务求其实”为指导思想,重点推进百县百万农民培训计划、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等项目,为困境群体点亮就业希望。

2006年

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积极响应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号召,开始在深圳及对口帮扶地区深化推进“温暖工程”。

“当时的帮扶形式很丰富,既有资金帮扶、产业帮扶,也有技能帮扶。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社内工作人员主动捐资,并动员团体社员单位踊跃参与,凝聚起多方帮扶合力。”

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副主任、深圳市崛起教育集团董事长林良浩回忆,以帮扶广东河源和平县为例,针对当地贫困家庭的学生,社内工作人员采取“定额长效资助”模式,从学生考入高中起,每人每年按固定金额提供资助,直至其大学毕业。

图片

2018年深圳中华职教社赴河源开展“梦想启航 爱心助学”捐资助学项目(图源: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

当然,帮扶团队也清醒地认识到,单纯依靠“输血式”帮扶,难以实现长效稳定脱贫,唯有“授人以渔”,把技能教给群众,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秉持这一理念,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积极联合相关单位,一次次深入贵州、广西等帮扶地区开展实地调研,在充分摸清当地需求的基础上探索适配的合作模式,最终将深圳市场紧俏的技能整合打包成“技能礼包”,源源不断送往大山深处,为当地群众搭建起一条从“掌握技能”到“稳定就业”的桥梁。

早在2010年,深圳便与贵州毕节职业院校携手,推出“1+1+1”职业教育帮扶模式:当地学生第一年在家乡打好文化与基础技能底子,第二年赴深圳接受系统化专业培训,第三年进入企业开展实操实习。该模式实施后,累计接收并培养了超过100名毕节学生。数据见证着改变,这些学生入学前人均月收入不足1000元,毕业后普遍达到6000元以上,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

在这一模式帮扶的众多学生里,有名叫袁华的学生,让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副主任、深圳宝安区树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周俊毅至今印象深刻。

“袁华刚到深圳时,一度被实操训练的高强度和高难度‘难住了’,多次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逃课。察觉到他的困境后,老师为他定制了一对一辅导计划,帮他攻克技术难关。最终,袁华成功考取了模具中级证书,实习期间多次获企业表扬。更令人欣慰的是,他还主动照料生病住院的义工,用行动传递温暖。如今,袁华已成长为企业的技术组长。”

2020年8月

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协调学前教育优质师资赴红色革命老区广西百色田林县,开展学前教育帮扶活动。来自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时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市崛起教育集团等教育机构的学前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学员覆盖了田林县超过40%的幼儿教师。

作为旗下运营多所幼儿园的教育集团,深圳市崛起教育集团依托自身资源优势,还构建起“培训+就业”一体化帮扶模式“我们不仅为学员提供专业培训,还会同步对接旗下幼儿园资源,为他们妥善安排就业岗位。”林良浩说。

也正是因为这些卓有成效的帮扶举措,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分别于2002年、2005年和2020年三次荣获全国“温暖工程”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02

企业“点单”、联盟“授技”

学员毕业即上岗

2022年7月

为落实粤桂两省区“突出技能抓劳务协作”的要求,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联合深圳市社会组织总会、深圳市慈善会、广西中华职业教育社,共同发起成立“粤桂高质量职教就业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启动仪式在广西工业技师学院与深圳市携创高级技工学校同步举行。深圳市慈善会还专门设立“粤桂高质量职教就业公益基金”,广泛动员企业与社会力量为联盟发展提供支持。

联盟成立后,便从“两后生”(即初、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培养、就业技能培训、创业技能培训、合作办学和就业推荐等多方面发力,着力提升广西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与就业质量,培养适配粤桂两地产业发展需求的优质技能人才。

为实现“精准匹配”,帮扶工作从“两端”同步推进。一方面,联动本地十余家优质培训机构,梳理出低压电工、中级电工、珠宝设计等市场需求旺盛的热门工种,明确培训方向;另一方面,联合相关单位深入广西各市县,摸清当地劳动力的收入状况、教育水平和就业意愿,动员有意愿的老乡参与技能培训。

在此基础上,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组织和推动联盟成员单位和相关学校、机构,分批前往广西落实培训事宜,按“成熟一个推动一个”的原则稳步开班。

2022年

珠宝首饰设计与加工、护理、高端家政、中医理疗、软件测试等5个培训项目率先在深圳启动,共开设11个班次,培训181名广西籍学员,期间协调公益资金与社会帮扶资金达60.11万元。其中,在深圳举办的高端家政暨中医理疗培训首批开班仪式上,来自广西南宁、柳州、桂林、百色、贺州等地的63名学员,当场便与相关工作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真正实现“培训即就业”。

图片

2023年11月,粤桂高质量职教就业联盟养老护理员(第二班)学员合影(图源: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

2023年

联盟进一步聚焦深圳紧缺技能工种,由深圳中华职教社继续组织发动成员单位,集中启动低压及中级电工、养老护理、月嫂、短视频制作等5个培训项目,开设11个班次,协调补贴资金约92.3万元,直接惠及334名广西学员。培训后,学员整体就业率超90%,其中养老护理、母婴护理两个工种更是实现100%就业。

图片

2023年10月,粤桂高质量职教就业联盟月嫂(第一班)培训班培训现场(图源: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

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与粤桂协作的双重政策支持下,联盟的帮扶力量更成为推动中西部地区职校转型发展的关键动力。

以广西河池大化瑶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该校曾面临“39名学生、41名教师”的办学窘境,后在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等四所后援学校优质职教资源以及粤桂高质量职教就业联盟平台的助力下,实现了蜕变。

2022—2025年,该校在校生规模从39人跃升至1347人,本科录取实现“零的突破”且录取人数逐年攀升,还组织300名学生赴深圳、广州等珠三角地区实习就业,为当地职业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注入了强劲新活力。

03

从“门外汉”到“技术工”

技能解锁人生新篇

在深圳的职业院校里,“技能改变命运”的故事正不断上演。这些学校作为联盟成员单位,成为帮扶行动的“一线阵地”,见证着一个个普通人的蜕变。

深圳市携创高级技工学校(以下简称“携创学校”)自2022年加入联盟以来,已累计培训学员1873人。其中全日制学生(含中、高级技工)1375人,对口地区劳务技能短期培训人数498人。

“依托精准的培训体系与就业对接服务,学校学员整体就业率达98%,其中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的比例达96.7%。”

该校校长伊俊宏介绍道。

回溯帮扶历程,携创学校的相关工作早在2005年便已起步。

“最初,我们以深圳市工业行业培训中心为依托,接收贫困学生来学习。2008年携创学校成立后,便转而以学校为主体,持续对外开展帮扶工作。”

伊俊宏表示,二十年来,携创学校逐步搭建起“全日制技工教育+短期技能培训”两个模式。加入联盟后,携创学校将全日制技工教育作为帮扶重点发力领域,不断深化帮扶成效。目前,该学校全日制教育板块已开设电子商务、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21个专业,均紧密贴合当下产业发展与市场用工需求,并通过“订单式培养”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

图片

珠宝专业学员在携创学校上实操课(图源:携创学校)

“在帮扶中,我们从不只停留在‘教技能’的前端环节,更会延伸至后端的跟踪服务。”

伊俊宏进一步介绍,学校会对学员就业情况进行全周期关注:先是保障学生完成1年实习期后顺利转正上岗,后续更会启动长达3至5年的就业跟踪,持续为学员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

来自广西河池的曾同学,正是携创学校帮扶成果的生动缩影。作为孤儿,曾同学与兄弟二人一起在校就读,最初选择的是三年制中级技工新能源汽车专业。按照原本的规划,毕业后他的薪资起点相对较低;而在学校加入联盟后,他获得了升入高级技工班的机会,得以再接受两年系统学习。

“读完高级技工课程后,他考取了高级技工证书,如今已入职比亚迪,底薪也比原规划有了显著提升。”伊俊宏说。

深圳宝安区树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以下简称“树人学校”)自2023年参与联盟以来,已累计培训广西籍学员2000余名。为打消贫困学员的顾虑,树人学校还设立专项帮扶基金,推出“先学后付费”政策,学员可免费入学,等有一定经济能力后再偿还学费,而这笔学费会存入基金,用来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我们的使命,就是让更多人通过技能改变命运。”周俊毅说。

图片

树人学校2023年技能培训项目集中开班仪式举行(图源:树人学校)

04

技能“火种”持续传递

共富之路越走越宽

随着帮扶实践的不断深入,联盟的帮扶模式也在持续创新。除集中式培训外,联盟成员单位还联合广东“组团式”援桂教育人才协同发力,对接比亚迪等骨干企业在广西南宁市、大化瑶族自治县、百色田东县建立实训基地,以“产教深度融合”为核心,开设“定制式”培训班。

以广西百色田东县为例,当地引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新能源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并在2023年开设“2+3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冠名班”,学员先完成2年中职阶段的专业学习,随后可直接升入高职继续3年深造,完成学业后即可入职比亚迪,让“技能就业”的路径更清晰、更稳定。

图片

位于广西百色田东县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图源:“粤桂协作”微信公众号)

依托多方协同的优势,联盟的凝聚力与影响力快速提升。

截至2024年底

联盟首批成员单位从21家增至95家,涵盖各类企业与机构,以及14所由中组部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的中职学校;已有26所联盟学校与广东227家企业成功结对,东部企业累计投入校企合作资金9640万元,同时筹集超2000万元开展“定制式”培训班。一系列举措落地见效,成功帮助13651人实现技能提升并实现高质量就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帮扶答卷。

图片

2023年9月,在深圳举办的粤桂高质量职教就业联盟工作总结暨校企合作对接会上,南宁市马山县民族职业技术学校等12家来自广西的职校分别与深圳市农耕记餐饮等12家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签约(图源: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

而帮扶所带来的改变,早已从个人延伸至家庭,乃至乡村。

在林良浩看来,职业教育帮扶的价值远不止于技能传授。“一个人就业,就能为全家解决很多问题。”一名劳动力通过培训实现稳定就业,就能切实解决一个家庭的生计难题,甚至带动整个家庭脱贫。学员掌握技能后,不仅能凭借岗位获得稳定收入、实现个人成长,更能填补相应产业链上企业人才缺口,形成“群众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格局。

“过去前往广西调研,我看到很多富余劳动力因信息闭塞,家庭年收入仅有几千元。如今通过技能帮扶,他们学到了一技之长,大部分人成功就业,每年还能从深圳带几万元回家。不少在树人学校学习的学员,还带着积累的资金与经验返乡,成为乡村振兴项目的带头人。”

周俊毅感慨道。

面向未来,帮扶行动还将持续升级。树人学校计划增加培训名额,扩大帮扶覆盖面,同时在现有电工培训基础上,积极申请无人机装调检修工等新兴工种培训;携创学校则将加大对口帮扶县劳动力社会化培训力度,在原有与广西百色、河池、桂林等地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资源投入、扩大帮扶范围,让更多人受益。

2025年9月,新学期的铃声敲响,携创学校校园里,又迎来了一批来自广西的新面孔,他们满怀对未来的憧憬。学员许金梅的话,道出了这群年轻学员的共同心声:“听老师说,学长学姐们都是先在学校学习、积累经验的,毕业后就好找工作,学校还会帮忙推荐工作。我也想把手艺学精,过上好日子。”

借助职业教育搭建的“路”,年轻学员们把对未来的忐忑,转变成了笃定的期待。成千上万的农村劳动力沿着这条“路”,从田间地头走进现代化工厂,从“谋生”走向“谋业”,从“脱贫”迈向“致富”。

而这一切,都始于那盏为困境者亮起的“灯”,正如“温暖工程”的初心:灯亮一盏,照亮一片,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