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圳当时|职教“搭梯”,工匠“登高”!深圳技能人才从“守艺”到“出圈”

来源:深圳中华职教社发布时间:2025-10-24

2025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深圳中华职教社也迎来了成立40周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深圳始终将人才培养置于关键位置,职业教育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并非“兜底”选择,而是为青年铺就通往成功的另一条通途。同心鹏城特别开设“职教圳当时”专栏,透过系列深度报道,展现40年来深圳职教人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中的奋斗与贡献,重塑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见证深圳职业教育的独特价值与广阔未来。

清晨,刘茂琰点燃红泥小火炉,为一整天的茶艺培训课程做细致准备。袅袅茶香尚未飘散,在六十公里外的大亚湾,陈永伟结束晨跑,驻足凝望不远处的六座核反应堆。而在深圳鹏城技师学院的烹饪实训室内,老师一边操作一边娓娓道出脆炸沙井生蚝的技艺源流与文化底蕴……

这三个看似不相交的场景,却生动勾勒出深圳职业教育的多元图景——在深圳这座拥有400多万技能人才的城市,职业教育不仅搭建起成长与交流的桥梁,更让不同领域的匠心故事被看见、被传播。

茶艺的温润、核电的严谨、粤菜的烟火气,跨越行业界限,共同诠释“技艺无界,匠心相通”的深刻内涵,汇聚成深圳特有的“匠心底色”,也推动着工匠精神在传承中走向世界,促进中外文化的深度对话与互鉴。

搭舞台:

让“冷门手艺”变“热门故事”

“潮州工夫茶艺有二十一式,每一式都有讲究。”2024年,在“职业青年说”的舞台上,刘茂琰举起手里的孟臣罐,行云流水般演示二十一式工夫茶艺,台下300多位技校师生及市民的目光被牢牢吸引。

现场,她回忆起2007年从山东临沂南下深圳的经历:最早是一名穿梭于深圳街头巷尾、向路人推介电脑培训课程的宣传员,因一场潮州工夫茶艺表演而决心投身茶艺,四百多个日夜的勤学苦练,让她从“小白”成长为茶艺师。

图片

刘茂琰(左二)在“职业青年说”第九期活动现场,指导博伦职业技术学校庄同学(右一)参与现场体验(图源: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

“职业只是分工不同,任何一个职业,只要你深耕于此,都会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当刘茂琰在“职业青年说”舞台上说出这句话时,台下掌声瞬间点燃现场。深圳市博伦职业技术学校的庄同学,在听完刘茂琰的分享后感触颇深:“刘老师的故事让我特别感动,以前总觉得学技术没前途,现在才知道,职业和茶一样,只有品类之分,没有高低之别,只要用心耕耘,都会回味无穷。”

刘茂琰这份从自身经历里长出的感悟,也变成了更多人的“成长契机”:她牵头的公益茶艺培训免费向社区敞开大门,还带动超2万人次实现学历提升,更让七成以上的宝妈通过学茶艺,找到新的职业赛道,重拾生活底气。

图片

陈永伟在“职业青年说”第五期活动现场(图源: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

2023年,在“职业青年说”第五期活动中,核电仪控专家陈永伟用“堆芯液位变送器”膜片定位的案例,诠释了何为工匠精神。“大家想象一下,在一个密闭的、肉眼看不见的空间里,我们要靠这两根小针,把仪器的精度控制在0.1到0.2毫米之间,就像在针尖上找平衡,差一点都可能影响核反应堆的稳定运行。”他的讲解让全场屏息凝神。

“职业青年说”活动早已不是第一次这样“点燃”现场。这项活动传承自中华职业教育社抗战时期“职业青年星期讲座”,由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协办,已在深圳中心书城举办18期

如今,“职业青年说”已是全国职教圈“明星IP”,连续两年入选中华职业教育社总社“世界青年技能日”重点宣传项目。而“最美手艺人”则成为匠人常态化交流的平台。每年“深圳工匠活动周”期间,深圳市教育、人社部门,工会、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以及全市职业(技工)院校、行业协会和企业集中开展最美手艺人展示、国际厨师精英赛、工匠进校园进企业、云课堂等活动。这些活动实打实搭建起匠人沟通的桥梁,让大家能在这里晒绝活、聊经验、对接资源,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同时营造出尊重劳动、弘扬工匠精神的氛围。

2023年12月10日,第三届深圳工匠活动周启动仪式暨2023年技能人才工作总结大会·最美手艺人展示活动正式启动,客家刺绣、袁氏剪纸、果蔬雕刻、珠宝首饰工艺加工、“粤菜师傅”等29个展台的技能大咖展示拿手绝活,让广大市民沉浸式体验技能文化、零距离感受匠人魅力。

图片

2023年“最美手艺人”展示活动现场,图为“粤菜师傅”展台(图源: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

刘茂琰便是参与展示的手艺人之一。滚烫的开水注入孟臣罐,稍倾,茶汤便顺着“关公巡城”的手法流入各个茶杯中,再以“韩信点兵”点尽茶汤,动作行云流水。

对刘茂琰来说,这次活动最大的收获不只是技艺展示,还有和其他手艺人的深度交流。“手艺得在交流里碰撞,才能长出新模样。”她笑着说。活动散场时,手艺人纷纷互留联系方式,原本素不相识的他们,借着这个平台成了“技艺伙伴”——之后时常在线上聊技法、线下约交流,在跨领域的学习里彼此启发。

截至目前,“最美手艺人”活动已连续四年开展,累计线上线下吸引关注超10万人次。它不仅让传统技艺被更多人看见,更在市民心中种下崇尚技能、尊重匠人的种子,为深圳技能人才队伍的壮大与工匠精神的传承注入了持久活力。

助出彩:茶师开非遗馆

工程师当导师、粤菜火出国

无论是故事分享,还是技艺交流,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每一次搭台,都在为技能人才铺路。而这份助力并未止步于“被看见”,它更为技能人才链接资源、提供助力,带着这份联结与支撑,他们回到各自领域深耕,用不同方向的成长,让匠心故事有了更扎实的注脚。

刘茂琰的职教之路,是“公益+职教”模式的鲜活样本。2015年,作为金学成职业培训学校校区负责人,刘茂琰提出“一手做公益,一手做职教”的办学理念。如今,已累计开展1500余场公益茶艺培训。2024年,刘茂琰在观澜古墟创立的“茶山酒肆”非遗体验馆也正式开馆,成为传统文化与社区融合的纽带。如今,在她的茶室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们围坐在一起,品着同一壶茶,畅谈人生理想。“这里不只是教茶艺的地方,更是连接人心的平台,”刘茂琰说,“看到学员们在这里找到自信和归属感,是我最大的成就感。”

陈永伟的故事则写满了“精密与坚守”。作为中广核仪控高级主任工程师,他十六年如一日守护核电机组安全,精度要求达毫米级;而作为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分享嘉宾”与“教育实践者”,他将核电仪控标准转化为教学案例,还把赴德国、加拿大学习的工业4.0经验融入本土,带领团队开发出仪控板件智能化校准装置等创新成果,让产业前沿需求直接对接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的平台,我能把更多技术理念传递给年轻一代,这种传承的意义不亚于技术创新本身。”陈永伟表示。

图片

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大国工匠”陈永伟(图源:CCTV节目官网)

在温润的茶艺空间与精密的仪控实验室之外,深圳职业教育的精彩故事还在锅勺翻飞间继续书写。

2018年,“粤菜师傅”工程的春风吹遍南粤大地。在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单位的推动与支持下,深圳鹏城技师学院作为全市唯一开设烹饪专业的公办技工院校,接过了制定“深圳特色粤菜”标准体系的重任。

图片

图片

深圳鹏城技师学院项目团队在大鹏、沙井等地开展调研(图源:深圳鹏城技师学院)

一场名为“寻味深圳”的旅程就此展开。

项目团队深入大鹏湾畔的渔村,听老渔民讲述南澳海胆炒饭的由来——那是物质匮乏年代里,渔民以海胆代替鸡蛋所展现的生存智慧;他们走访沙井,记录虽已迁至台山却源出本地的生蚝养殖技艺;他们在光明区的乳鸽养殖场反复调试红烧乳鸽的腌制时间与油温控制,探寻美味背后的科学参数。“每道菜都是一本打开的历史书。”项目负责人郑昕老师说。

2024年5月,大鹏窑鸡、光明红烧乳鸽、南澳海胆炒饭三项深圳市特色粤菜菜品地方标准正式发布。这是广东省内首批特色粤菜地方标准,不但是推动“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更是弘扬深圳饮食文化的重要里程碑。最让团队自豪的不是一个个具体的技术参数,而是标准前言中那些充满温度的文字,它们讲述了光明乳鸽为何鲜嫩、南澳海胆为何鲜甜、大鹏窑鸡为何香醇,让每道菜品的“好吃” 都有了缘由,也让这份带着深圳印记的味道,能以更规范的方式走得更远。

图片

深圳鹏城技师学院老师正在制作沙井生蚝菜品(图源:深圳鹏城技师学院)

从温润的茶艺到精密的核电仪控,从飘香的粤菜到前沿的技术创新,深圳职业教育从未局限于单一领域,而是以“赋能”为核心,助力不同赛道的技能人才扎根成长,结出累累硕果。这三个看似不相交的世界,在职业教育的舞台上共同演绎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精彩篇章。

联世界:400万技能人才

技艺是最好的“语言”

当深圳的技能人才体系日益完善,另一种更深层次的连接正在悄然发生——跨越山海,直抵世界。在“全链条赋能”的职教体系支撑下,400多万技能人才不仅成为城市发展的基石,更化身为文化交流的使者。深圳搭建起一座座通向世界的桥梁,让深圳的技艺与世界对话,让手艺成为跨越文化的“通用语言”。

2022年7月,由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侨办、市侨联、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指导,深圳鹏城技师学院联合西班牙王国广东(粤港澳)同乡总会共同主办的“粤菜师傅・味和中西”线上活动启动,深圳与西班牙马德里两地中西名厨通过直播连线的方式,交流厨艺,两地同胞隔空同步品尝美食,共话乡情;2023年10月,“粤菜师傅・四海同享”线上厨艺交流活动再次启动,6名深圳学生与6名乌干达中外厨师同步制作芝士焗龙虾、菠萝咕噜肉等6道粤菜,通过直播互动品鉴。

从西班牙到乌干达,从澳大利亚到新加坡,截至目前,深圳鹏城技师学院已与四个国家建立饮食文化交流机制。每一次对话都不只是技艺传授,更是文化互通与友谊共建。参加过与乌干达线上厨艺交流活动的学生谢博迪对此深有体会:“看到粤菜在异乡被复刻并融入本地食材,我才明白,美食不仅走向世界,还在落地中实现创新,这是跨越地域的文化共鸣。”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跨国交流的故事,早已化作深圳鹏城技师学院课堂上的“活教材”。当这些学子走向世界,他们不仅带着扎实的烹饪技艺进入国际酒店后厨,更能把“光明乳鸽的由来”“海胆炒饭的故事”讲给异国人听——让源自深圳的饮食文化,在新的舞台上继续生长、生生不息。

事实上,这样的改变,早已跳出单一领域,成为深圳职教赋能的普遍图景:

茶艺不只是泡茶,而是从社区“情感纽带”延伸为国际文化交流的载体,刘茂琰的非遗体验馆成为中外友人相遇的驿站,一位摩洛哥茶道学者品茶后动情地说:“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国唐宋茶文化的活态传承。”核电技术不只是修机器,而是以“毫米级精度”成为国际同行认可的标准,陈永伟的技术经验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吸引法国电力公司专家专程来访……

图片

刘茂琰向外国友人展示工夫茶冲泡技艺(图源:刘茂琰)

深圳职业教育逐步打破领域壁垒、连接国内与国际,让每一份深圳匠心都能从“独奏”走向“共鸣”。最终,这份赋能落到千万普通人身上:宝妈靠茶艺找回自我,技术工凭精密操作成“行业专家”,厨师靠锅勺让中国味道被世界记住。这也正是深圳职业教育的核心魔力——它不只是教一门手艺,更是给每个人“发光的机会”,让中国匠艺、中国标准,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有底气。